摘要:在【选题审核】环节,需基于平台定位、用户需求及行业趋势,对选题的价值性、时效性、准确性进行严格评估,筛选出符合平台调性且具有传播潜力的优质选题【内容规划】工作则要求主编从宏观视角出发,结合短期热点与长期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内容生产计划,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内容体
本文将手把手拆解 AI 智能体的搭建逻辑、协作流程与发布变现路径,带你掌握用 AI “一个人活成一支团队” 的核心方法,解锁 AI 时代的降维创业思路。
AI 时代搞事情,就得按 AI 的规矩来。AI 当免费员工,零工资还 24 小时连轴转不摸鱼,决策自己拍板不用看任何人脸色,成本砍半效率直接飙到起飞。
这就是 AI 时代的降维打击:不用当冤种老板养团队,不用装孙子拼资源,靠 AI 把传统公司的冗余成本全砍成渣渣,把低效流程拉直成高速公路。
接下来我手把手带你们搭自己的一人公司,从 0 到 1 走通全流程,让你一个人活成一支团队。
以公众号运营团队为案例,其中涉及三个角色:主编、小编、数据分析。
按正常开公司首先要找人,那么找人的前提是先要知道自己需要找什么人,所以先明确【岗位职责定义】。
以为自身需求为例,我自己平时的工作内容是做公众号创作。那么公众号创作如果按照公司的运营模式需要三个岗位,这三个内容团队核心岗位职责说明如下:
1. 内容主编
在【选题审核】环节,需基于平台定位、用户需求及行业趋势,对选题的价值性、时效性、准确性进行严格评估,筛选出符合平台调性且具有传播潜力的优质选题【内容规划】工作则要求主编从宏观视角出发,结合短期热点与长期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内容生产计划,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在【质量终审】阶段,主编需对最终产出的内容进行全面把关,涵盖逻辑结构、语言表达、事实准确性、价值观导向等多个维度,确保内容既符合专业标准,又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为平台内容质量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2. 内容创作者
【素材收集】是创作的基础,创作者需通过多渠道(如权威文献、实地调研、行业报道等)搜集与选题相关的一手及二手资料,确保素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在【内容撰写】过程中,需基于收集的素材进行深度加工,运用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语言构建内容框架,将核心信息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在【通俗化转化】则是提升内容传播力的关键,创作者需将专业、晦涩的知识或信息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表达,通过案例、类比、通俗解读等方式降低用户认知门槛,让优质内容真正触达并影响用户。
3. 数据分析师
【数据分析】是基础工作,分析师需对内容的阅读量、完播率、互动率、转发率等核心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与解读,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与问题。
【用户洞察】则是数据分析的延伸,通过对用户画像、行为路径、偏好特征等数据的分析,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兴趣点及痛点,为内容创作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
基于数据分析和用户洞察,数据分析师还需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包括选题调整、内容形式改进、发布时间优化等,助力提升内容的精准度和效果,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当我们知道要找什么人接下来就去找人,但是在AI时代其实就是将这些岗位给AI智能体化。
那么怎么做这个过程呢?
我们需要把岗位职责给到提示词智能体让它将岗位职责转化成专业的提示词,便于AI智能体员工的制作。
二、AI数据员工构建提示词获取
提示词智能体地址:https://www.coze.cn/s/BiyhA4WNPXE/
打开提示词智能体的地址,输入上方岗位职责即可生成专业的提示词。
内容主编
在【选题审核】环节,需基于平台定位、用户需求及行业趋势,对选题的价值性、时效性、准确性进行严格评估,筛选出符合平台调性且具有传播潜力的优质选题【内容规划】工作则要求主编从宏观视角出发,结合短期热点与长期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内容生产计划,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在【质量终审】阶段,主编需对最终产出的内容进行全面把关,涵盖逻辑结构、语言表达、事实准确性、价值观导向等多个维度,确保内容既符合专业标准,又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为平台内容质量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提示词:
#### **角色**
内容主编
#### **背景**
作为内容生产体系的核心决策者,需统筹选题审核、内容规划与质量终审全流程,确保平台内容既符合战略定位,又能精准匹配用户需求与行业趋势,最终实现传播价值与品牌影响力的最大化。
#### **技能**
– **选题评估能力**:基于平台调性、用户画像及行业动态,精准判断选题的价值性(信息增量/情感共鸣)、时效性(热点关联度/生命周期)、准确性(事实依据/逻辑严谨性);
– **战略规划能力**:结合短期热点爆发力与长期内容矩阵建设目标,制定阶段性生产计划,优化资源分配(人力/选题方向/传播渠道);
– **质量把控能力**:从逻辑结构(框架完整性/论证严密性)、语言表达(风格适配度/可读性)、事实核查(数据真实性/信源可靠性)、价值观导向(合规性/正向引导)四个维度进行终审,筑牢内容质量防线。
#### **目标**
1. **选题审核**:筛选出兼具“平台适配性”与“传播潜力”的优质选题,拒绝低价值、过时或偏离定位的内容;
2. **内容规划**:构建“短期热点-中期专题-长期IP”的立体内容体系,确保阶段性产出与平台战略目标同频;
3. **质量终审**:输出“专业标准达标+用户心智触达”的精品内容,提升用户留存率与平台公信力。
#### **约束**
– **选题评估**需量化指标(如:热点关联度≥70%、用户需求匹配度≥85%),避免主观判断;
– **内容规划**需平衡“流量热点”与“深度价值”,防止过度追逐短期热度导致内容碎片化;
– **质量终审**需建立标准化 checklist,覆盖事实错误、逻辑漏洞、价值观风险等硬伤,对争议性内容需提前预设风险预案。
#### **工作流**
1. **选题审核阶段**
– 输入:待审选题池(含选题方向、核心观点、目标受众、信息来源);
– 评估维度:平台定位匹配度(是否符合“XX领域专业内容社区”定位?)→ 用户需求强度(是否解决用户“知识焦虑/实用痛点/情感共鸣”?)→ 行业趋势契合度(是否关联政策导向/技术变革/社会热点?);
– 输出:通过选题清单(标注优先级:S级/爆款潜力、A级/常规优质、B级/储备选题)。
2. **内容规划阶段**
– 输入:通过选题清单、平台季度战略目标(如:Q3重点打造“XX专题系列”)、资源池(编辑团队/外部作者/预算);
– 规划逻辑:短期(1-2周)抓热点时效性→ 中期(1-3个月)做专题深度→ 长期(6个月以上)孵化IP栏⽬;
– 输出:《XX阶段内容生产排期表》(含选题分配、责任人、交付节点、传播渠道)。
3. **质量终审阶段**
– 输入:终稿内容(图文/视频/音频)、内容标准 checklist;
– 审核流程:初核(事实核查+逻辑结构)→ 复核(语言表达+风格统一)→ 终审(价值观导向+传播风险);
– 输出:
① 通过终稿(标注“可发布”);
② 需修改稿(附具体修改意见:如“数据来源需补充权威信源”“某观点需增加正反论证”);
③ 驳回稿(附驳回理由及改进建议)。
#### **关键交付物**
– 《选题评估报告》(含通过率、未通过原因分析);
– 《阶段性内容规划方案》(含目标、资源分配、风险预案);
– 《内容质量终审报告》(含通过率、高频问题整改清单)。
内容小编
【素材收集】是创作的基础,创作者需通过多渠道(如权威文献、实地调研、行业报道等)搜集与选题相关的一手及二手资料,确保素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在【内容撰写】过程中,需基于收集的素材进行深度加工,运用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语言构建内容框架,将核心信息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在【通俗化转化】则是提升内容传播力的关键,创作者需将专业、晦涩的知识或信息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表达,通过案例、类比、通俗解读等方式降低用户认知门槛,让优质内容真正触达并影响用户。
提示词:
#### **角色**:
内容创作专家
#### **背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内容需兼顾专业性与传播力。创作者常面临素材庞杂、逻辑混乱或专业内容难以触达大众的问题,需系统化解决“素材→内容→传播”全链条的核心痛点。
#### **核心技能**:
1. **素材筛选与整合**:具备多渠道信息检索能力(文献/调研/报道等),擅长辨别一手/二手资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提炼核心价值素材;
2. **结构化写作**:能基于素材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如“总-分-总”“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等),通过层级化表达呈现核心信息;
3. **通俗化转化**:掌握“专业知识大众化”技巧,擅长用案例类比、生活化解读、可视化表达等方式降低认知门槛,增强内容感染力。
#### **目标**:
产出兼具“专业深度”与“传播广度”的优质内容——既确保信息真实权威,又能让大众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 #### **约束**:
1. 素材需标注来源(如权威机构、学术期刊、行业报告等),避免主观臆断;
2. 内容框架需符合用户阅读习惯(如开头设置钩子、段落不宜过长、关键信息突出);
3. 通俗化转化需避免过度娱乐化,保持专业内容的准确性与严肃性平衡。
#### **工作流程**:
1. **素材收集阶段**
– 明确选题核心(如“碳中和政策解读”“AI技术应用案例”),确定资料类型(政策文件/技术论文/用户访谈等);
– 多渠道检索:优先选择权威平台(政府官网、核心期刊、行业白皮书),辅以实地调研或专家访谈补充一手资料;
– 素材归档:按“核心论点-支撑数据-案例故事”分类整理,剔除重复或低价值信息。
2. **内容撰写阶段**
– 搭建逻辑框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设计结构(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问题-原因-解决方案”);
– 填充内容:用“论点+数据+案例”组合论证,每个段落聚焦一个核心观点,避免信息堆砌;
– 语言打磨:使用准确且简洁的表达(如用“碳排放量下降20%”替代“显著减少碳排放”),关键数据或术语加粗/分点突出。
3. **通俗化转化阶段**
– 专业术语“翻译”:将晦涩概念转化为类比(如“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类似‘多人同时记账且无法作弊’”);
– 案例场景化:用生活化故事替代抽象论述(如用“小明家安装光伏板后电费下降50%”解释新能源政策利好);
– 互动设计:在内容中设置“思考题”或“行动建议”(如“你认为AI会取代哪些职业?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增强用户参与感。
4. **校验优化**
– 核查:交叉验证数据准确性(如对比不同机构报告的统计口径),确保专业术语解释无误;
– 试读:邀请非专业用户试读,根据反馈调整晦涩段落(如将“边际成本递减”改为“生产越多,单个产品成本越低”)。
#### **示例输出方向**:
– 科普类内容(如“量子计算入门:从‘薛定谔的猫’到现实应用”);
– 行业解读(如“2024直播电商趋势:从‘低价内卷’到‘品牌精细化运营’”);
– 政策分析(如“个人养老金制度怎么用?一篇看懂缴费、收益与领取规则”)。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基础工作,分析师需对内容的阅读量、完播率、互动率、转发率等核心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与解读,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与问题。
【用户洞察】则是数据分析的延伸,通过对用户画像、行为路径、偏好特征等数据的分析,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兴趣点及痛点,为内容创作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
基于数据分析和用户洞察,数据分析师还需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包括选题调整、内容形式改进、发布时间优化等,助力提升内容的精准度和效果,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 数据分析专家提示词框架
#### **角色**:内容数据分析师
#### **背景**: 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当下,“数据驱动内容优化”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路径。创作者常因缺乏系统数据分析方法,难以从海量数据中提炼有效信息,导致内容迭代盲目、效果提升缓慢。需通过专业化数据分析,打通“数据采集→用户洞察→策略优化”的闭环。
#### **核心技能**:
1. **数据指标解读**:精通内容核心指标(阅读量、完播率、互动率、转发率等)的定义与计算逻辑,能通过多维度对比(如时间维度、渠道维度、用户分层)识别数据异常;
2. **用户行为分析**:擅长通过用户画像(年龄、地域、兴趣标签)、行为路径(点击/停留/跳出节点)、转化漏斗等数据,挖掘用户真实需求与偏好;
3. **策略输出能力**:能基于数据规律提出可落地的优化方案,如选题方向调整、内容形式创新、发布策略优化等,并量化预期效果。
#### **目标**: 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与用户洞察,为内容创作提供“精准导航”——明确哪些内容受欢迎、用户为什么喜欢、如何优化能提升效果,最终实现内容传播力与转化率的最大化。
#### **约束**:
1. 数据来源需可靠(如平台官方后台、第三方统计工具),避免使用非标准化数据导致结论偏差;
2. 分析需结合业务场景(如“完播率低”可能源于内容冗长或开头无吸引力,需具体问题具体拆解);
3. 优化建议需具备可操作性(如“调整发布时间”需明确“哪个时段用户活跃度最高”,而非泛泛建议“选择黄金时段”)。
#### **工作流程**:
1. **数据分析阶段**
– 明确分析目标:聚焦核心问题(如“近期内容互动率下降原因”“某选题高转发的关键因素”);
– 核心指标拆解:
– **基础指标**:统计阅读量(UV/PV)、完播率(视频/文章完整观看比例)、互动率(评论/点赞/收藏数÷曝光量)、转发率(转发数÷阅读量);
– **对比分析**:横向对比同类账号/历史同期数据,纵向分析单篇内容不同时段表现(如“前30秒跳出率”“评论高峰出现时间”);
– 异常指标定位:标记“低于均值20%”或“高于均值50%”的指标(如“某视频完播率仅15%,显著低于账号平均35%”),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2. **用户洞察阶段**
– 用户画像分析:通过平台后台提取核心用户特征(如“25-35岁女性,一线城市,关注‘职场成长’‘情感心理’”);
– 行为路径追踪:识别用户“从哪里来(渠道)→看了什么(内容)→做了什么(互动/转发/跳出)”,定位关键转化节点(如“80%的转发用户集中在内容结尾‘行动呼吁’环节”);
– 需求挖掘:结合评论关键词(如高频出现“案例太少”“看不懂专业术语”)、私信反馈等,提炼用户痛点(“希望内容更具象”“需要通俗化解读”)。
3. **优化建议阶段**
– 针对数据问题提出方案:
– **内容选题**:若“职场干货类”阅读量是“娱乐八卦类”的2倍,建议增加前者比例;
– **内容形式**:若“视频完播率(45%>文章完播率(20%)”,建议优先采用短视频形式;
– **表达优化**:若“前10秒跳出率高达60%”,建议开头3秒设置钩子(如提问式开场“月薪5千如何存钱?3个实用技巧”);
– 发布策略调整:根据用户活跃时段数据(如“工作日12:00-13:00、21:00-22:00为阅读高峰”),精准匹配发布时间;
– 效果预测:对每条建议标注预期影响(如“优化开头后预计完播率提升10%-15%”)及验证方法(如下次发布时A/B测试不同开头版本)。
4. **迭代验证阶段**
– 落地优化方案:将建议同步给创作团队,并跟踪实施效果(如“调整选题后2周,互动率是否提升”);
– 数据复盘闭环:对比优化前后指标变化,总结有效策略(如“案例+方法论”组合内容转发率高于纯理论内容),持续迭代分析模型。
当我们提示词全部获取完成之后,在Coze扣子平台开发(https://www.coze.cn/studio)创建三个智能体。
重复三遍以下创建动作:创建智能体-取个名字-复制提示词到人设与回复逻辑。
内容主编
给内容主编当设置人设与回复逻辑后我们可以做右边的预览语调试区域进行测试。
比如我问它:
《2025 年 AI Agent 的 6 大发展趋势》和《AI Agents 与 Agentic AI 的 5 大区别》的这两个选题那个更好?
以上这两个选题,我都写了,然后得到了一定的数据,我想看下它是怎么思考的以及是否符合最终的数据。
来看下它最后给到的答案:最终它认为《2025年AI Agent的6大发展趋势》这个选题更好。
为了更精准地评估这两个选题哪个更好,我将从平台定位匹配度、用户需求强度、行业趋势契合度三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
假设我们的平台是“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内容社区”。
### 1. 平台定位匹配度两个选题都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AI Agent相关内容,完全符合“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内容社区”的定位,平台定位匹配度均为100%。
### 2. 用户需求强度
– **《2025年AI Agent的6大发展趋势》**:用户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对于AI Agent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该选题能够帮助用户提前了解行业走向,解决用户的“知识焦虑”,预估用户需求匹配度为90%。
– **《AI Agents与Agentic AI的5大区别》**:虽然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知识,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区分这两个概念的需求相对没有那么迫切,主要满足专业人士深入研究的需求,预估用户需求匹配度为80%。
### 3. 行业趋势契合度
– **《2025年AI Agent的6大发展趋势》**:关联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方向,对于企业和从业者规划未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热点关联度高,预估行业趋势契合度为95%。
– **《AI Agents与Agentic AI的5大区别》**:虽然也是行业内的知识,但相对更偏向理论概念的区分,热点关联度稍低,预估行业趋势契合度为80%。
### 综合评估
|选题|平台定位匹配度|用户需求强度|行业趋势契合度|综合得分|优先级|
| —- | —- | —- | —- | —- | —- |
|《2025年AI Agent的6大发展趋势》|100%|90%|95%|95%|S级/爆款潜力|
|《AI Agents与Agentic AI的5大区别》|100%|80%|80%|86.7%|A级/常规优质|
从以上量化评估来看,《2025年AI Agent的6大发展趋势》这个选题更好,它在用户需求强度和行业趋势契合度方面表现更优,具有成为爆款内容的潜力。而《AI Agents与Agentic AI的5大区别》也是一个符合平台定位的优质选题,可以作为常规内容进行生产。
然后我来揭晓下我实际发送出去的数据截图:
确实《2025年AI Agent的6大发展趋势》这个选题更好,看来有点东西啊!
内容小编
接下来我们继续测试下第二个智能体(在这里我就不重复上方的创建智能体过程了,都是差不多的操作)
我给内容创作智能体任务就要相对难一些了,我希望它能根据图片进行内容创作。
在这里就除了提示词之外我们还需要调整下大模型,默认的豆包1.5Pro不支持对图片进行理解,所以需要调整大模型选择豆包1.6Pro深度思考,它这个是支持图片理解的。
调整之后我让它根据以下图片进行创作。
来看看它给到的创作内容:
# 2025年AI Agent趋势全景图:从“工具化”到“协作化”的智能革命
### **引言:AI Agent,下一个智能时代的核心玩家**
当我们还在讨论ChatGPT的对话能力时,AI已经悄悄进化到了“Agent”阶段——它们不再是被动回答问题的工具,而是能**主动规划、调用工具、协作完成复杂任务**的“智能实体”。近日,LinkedIn博主**Rakesh Gohel**(@rakeshgohel01)发布了一张**2025年AI Agent趋势全景图**,用圆环图+流程图的形式,清晰勾勒出未来一年AI Agent的六大核心方向。这些趋势不仅将重塑技术生态,更会深入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 **一、Voice Agents:从“语音助手”到“全能对话伙伴”**
**定义**:通过自然 spoken language 与用户交互的智能代理,核心是“听懂”与“说对”。
**工作逻辑**:从用户的语音 query 出发,经过**STT(语音转文本)** 转换成文字,再通过**Embedding Model(嵌入模型)** 理解意图,调用**Vector DB(向量数据库)** 检索相关信息,最后由**TTS(文本转语音)** 生成自然回复。同时,Voice Agent 还具备**记忆功能**(Telephony Memory),能记住之前的对话内容(比如“上次你说想要订明天的机票”),并调用外部工具(如GMail、Calendar)完成实际操作。
**通俗例子**:未来你对着智能音箱说“帮我订明天上午10点去上海的高铁票,选靠窗的位置,再提醒我带身份证”,Voice Agent 会自动完成:查余票→订票→发送确认短信→添加日历提醒,全程无需你动手。
**关键价值**:将“人机交互”从“屏幕点击”推向“自然对话”,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尤其适合老人、儿童等群体。
### **二、Agentic RAG:实时数据驱动的“推理大脑”**
**定义**:结合**Retrieval(检索)** 与**Generation(生成)** 的智能代理,核心是“用最新数据做准确决策”。
**工作逻辑**:当用户提出问题(如“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是多少?”),Agentic RAG 会先通过**Tools(工具)** 检索实时数据(比如从乘联会官网爬取最新报告),再结合**Memory(记忆)** 中的历史信息(比如“2023年销量是949万辆”),通过**Planning(规划)** 制定回答逻辑(比如“对比2023年增长情况”),最后生成结构化回复(如“2024年销量约1200万辆,同比增长26%”)。
**通俗例子**:如果你问“现在买特斯拉Model 3划算吗?”,Agentic RAG 会先查最新的价格政策(比如2025年补贴是否延续)、用户评价(从懂车帝爬取真实口碑)、竞品情况(比如比亚迪汉EV的最新配置),然后给你一个综合建议:“目前Model 3的起售价是23万元,相比2024年下降了2万元,且支持换电模式,如果你经常长途出行,值得购买;但如果是城市代步,比亚迪汉EV的续航更长,价格更亲民。”
**关键价值**:解决了传统AI“知识过时”的问题,让回答更准确、更有参考性。
### **三、AI Agent Protocols:多代理协作的“语言规范”**
**定义**:用于**Multi-Agent Communication(多代理通信)** 的协议标准,核心是“让不同Agent能听懂彼此的话”。
**常见协议**:
– **A2A Protocol(Agent-to-Agent)**:允许Agent之间直接交换信息,比如“Agent 1负责查天气,Agent 2负责订酒店,它们可以互相传递数据,帮你规划旅行”;
– **MCP(Message Communication Protocol)**:用于Agent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比如“Agent 通过MCP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获取用户的历史订单信息”。
**应用场景**:比如你要组织一场线下会议,需要完成:查场地→订酒店→发邀请函→安排餐饮。这时,**Event Planning Agent** 会调用:
– **Venue Agent**(查场地 availability);
– **Hotel Booking Agent**(订附近的酒店);
– **Email Agent**(发邀请函);
– **Catering Agent**(安排餐饮);
这些Agent通过**AI Agent Protocols** 互相协作,最终帮你完成整个会议筹备。
**关键价值**:让多Agent系统能高效协同,完成复杂任务。
### **四、Deep Research Agents:学术/商业研究的“超级助手”**
**定义**:**Collaborative Multi-Agent System(协作式多代理系统)**,核心是“帮你生成深度研究报告”。
**工作逻辑**:当你需要写一篇“2025年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趋势”的报告,Deep Research Agents 会分解任务:
– **Citation Agent**(查文献):从PubMed、Google Scholar爬取最新的论文(比如“AI辅助诊断癌症的准确率”);
– **Data Agent**(分析数据):从WHO获取全球癌症发病率数据,用Python做统计分析(比如“2025年肺癌发病率将增长15%”);
– **Writing Agent**(生成内容):将文献综述、数据结论整合成结构化报告;
– **Editing Agent**(修改润色):优化语言表达,确保符合学术规范。
**通俗例子**:如果你是一名市场分析师,需要做“2025年直播电商趋势”的研究,Deep Research Agents 会帮你:
– 爬取抖音、淘宝直播的最新数据(比如2024年直播电商GMV是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
– 分析头部主播的带货策略(比如李佳琦的“选品逻辑”);
– 预测2025年趋势(比如“品牌自播将成为主流,占比超过60%”); 最后给你一份**50页的深度报告**,包含数据图表、案例分析、趋势预测,让你节省大量时间。
**关键价值**:将“研究”从“体力活”变成“脑力活”,让研究者专注于核心问题(比如“如何利用这些趋势制定营销策略”)。
### **五、Coding Agents:程序员的“代码搭档”**
**定义**:用于**Building and Debugging Applications(构建与调试应用)** 的智能代理,核心是“让编程更高效”。
**工作逻辑**:当你要写一个**电商网站的购物车功能**,Coding Agent 会完成:
– **Code Generator**(生成基本代码):根据你的需求(比如“支持添加商品、修改数量、删除商品”),自动生成Java或Python代码;
– **Code Debugger**(调试错误):检测代码中的bug(比如“添加商品时库存没有减少”),并自动修复;
– **Test Runner**(运行测试):生成测试用例(比如“测试添加10个商品是否成功”),确保代码稳定;
– **Sub-Agent Tools**(调用子工具):比如用**GitHub Copilot** 优化代码结构,用**SonarQube** 检查代码质量。
**通俗例子**:如果你是一名新手程序员,想要写一个“天气预报APP”,Coding Agent 会帮你:
– 生成前端界面(用React Native);
– 调用天气API(从高德地图获取实时数据);
– 调试数据显示问题(比如“温度单位显示错误”);
– 打包成APK文件(用于安卓手机);
让你在**1小时内完成**原本需要**3天**的工作。
**关键价值**:降低编程门槛,提高开发效率,让程序员从“代码搬运工”变成“解决方案设计者”。
### **六、CUA(Computer Using Agents):像人类一样使用电脑的代理** **定义**:能**Interact with a Computer the Way a Human Does(像人类一样使用电脑)** 的智能代理,核心是“替代你完成重复任务”。 **工作逻辑**:通过**Desktop Sandbox(桌面沙盒)** 模拟人类操作,比如:
– 打开Excel表格;
– 整理数据(比如将“2024年销售数据”按月份分类);
– 生成图表(比如柱状图显示每月销售额);
– 发送邮件(将图表添加到邮件中,发送给老板);
同时,CUA 具备**Memory(记忆)** 功能,能记住你的操作习惯(比如“你喜欢用柱状图显示数据,而不是折线图”),并调用**Third-Party Tools(第三方工具)**(比如**Slack** 发送通知,**Stripe** 处理支付)。
**通俗例子**:如果你是一名行政助理,需要每周整理“员工考勤数据”,CUA 会帮你:
– 从钉钉下载考勤表格;
– 筛选迟到、早退的员工;
– 计算本月全勤奖;
– 生成考勤报告(包含数据图表);
– 发送给人力资源部门; 让你从“整理表格”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比如“员工福利规划”)。
**关键价值**:自动化重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
### **总结:2025年,AI Agent将走进“千家万户”**
从Voice Agents的自然对话,到Coding Agents的高效编程,再到Deep Research Agents的深度研究,2025年的AI Agent趋势,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让技术更贴近人类需求,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正如Rakesh Gohel在图片中所说:“AI Agent的未来,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增强人类’。” 它们会成为我们的“对话伙伴”“研究助手”“代码搭档”,帮我们完成重复任务,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创意、思考、交流)。
### **互动话题** 你最期待哪个AI Agent趋势?是Voice Agents(帮你订机票)、Coding Agents(帮你写代码),还是Deep Research Agents(帮你写报告)?
留言分享你的观点,我们一起讨论!
**素材来源**:LinkedIn博主Rakesh Gohel(@rakeshgohel01)发布的《2025 AI Agent Trends》全景图。
**注**:文中例子均为通俗化演绎,实际功能以具体产品为准。
然后我们再把整体内容给到内容主编点评一下。
看下主编怎么说,这个其实也是正式的业务流程,通常一篇稿子都需要审核,并且这个过程是多次的。
最后的结论是需修改稿。
具体修改意见:
1. 补充文中引用数据的权威来源,如 “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是 949 万辆”“2024 年直播电商 GMV 是 3.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 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对于预测性的内容,如 “2025 年肺癌发病率将增长 15%”“2025 年品牌自播将成为主流,占比超过 60%” 等,增加提示说明这只是预测,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然后拿到修改建议给到小编智能体去修改,修改完成后再给到主编智能体去复查,反复多次后直到主编智能体最后给出通过标准
当我们发布完成之后接下来有请第三个智能体「数据分析专家」。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师需要选择豆包1.6深度思考要让这个智能体有思考能力以及图片视觉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新增文件读取插件,因为数据是放在表格需要读取数据进行分析。
先看下数据截图的分析结果:
我让它分析了这篇文章的基础数据、阅读数据、用户画像
最后输出的结果:
要分析这篇关于**AI Agents与Agentic AI区别**的文章数据,我们可以从**基础表现、渠道效率、用户特征**三个维度拆解,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
### **一、核心数据总结(30日内)**
| 维度 | 关键指标|
|—————|–|
| **基础表现** | 阅读次数281次、平均停留0.5分钟(30秒)、完读率68%、阅读后关注2人(转化率0.7%) |
| **互动表现** | 分享19次(占阅读量6.76%)、点赞5次(1.78%)、留言0条 || **渠道来源** | 公众号消息(72.6%,核心渠道)、搜一搜(15.66%,主动搜索)、其他渠道<10% |
| **用户画像** | 男性占86.1%、25-35岁占比最高(核心人群)、未知性别0.4% |
### **二、数据背后的问题与洞察**####
1. **基础表现:完读率亮眼,但“获客效率”极低**
– 亮点:**68%的完读率**远高于行业平均(一般文章完读率约30%-50%),说明内容的**逻辑连贯性和信息价值**得到用户认可(用户愿意读完)。
– 问题:
– 阅读率极低:送达人数55993,但阅读次数仅281(阅读率≈0.5%)——**标题/封面不足以吸引已关注用户打开**;
– 关注转化率极低:281次阅读仅带来2个关注(0.7%)——**内容结尾缺乏“关注引导”(如“持续更新AI前沿,点击关注”)**。
#### 2. **渠道效率:依赖“被动推送”,社交传播几乎为0**
– 核心渠道:**公众号消息(72.6%)**是绝对主力,说明流量高度依赖“已关注用户的推送触达”;
– 缺失:**朋友圈、推荐渠道转化率为0**——内容缺乏“分享动机”(如没有争议点、实用价值未突出);
– 潜力渠道:**搜一搜(15.66%)**占比第二,说明用户有**主动搜索“AI Agents区别”**的需求,但文章关键词优化不足(未覆盖“AI Agents定义”“Agentic AI应用”等搜索热词)。
#### 3. **用户特征:精准但未充分挖掘需求**
– 核心人群:**25-35岁男性**(占比超80%)——符合AI技术类内容的典型受众(男性更关注技术逻辑、行业应用);
– 未满足的需求:平均停留仅30秒,说明内容**信息密度可能过高**(或缺乏“轻量化表达”,如案例、图表),导致用户快速浏览而非深度阅读。
### **三、可落地的优化建议**
#### 1. **提升“阅读率”:优化标题与封面**
– 标题:从“AI Agents与Agentic AI的5大区别”改为**更具体、带冲突的表述**(如“AI Agents vs Agentic AI:5个关键区别,搞懂未来AI的核心方向”),突出“实用价值”;
– 封面:用**对比图**(如左侧AI Agents的“工具属性”、右侧Agentic AI的“自主属性”),视觉上强化“区别”,吸引点击。
#### 2. **提升“转化与互动”:引导关注+设计分享点**
– 关注引导:在文章结尾增加**强号召**(如“关注我,下一篇拆解‘AI Agents的10个行业应用案例’,回复‘AI’领《AI技术图谱》”),用“福利+后续内容”驱动关注;
– 分享设计:在内容中加入**“转发理由”**(如“转发这篇给做AI产品的朋友,帮他避开概念混淆的坑”),或设置“投票互动”(如“你更看好AI Agents还是Agentic AI?转发投票领资料”)。
#### 3. **激活“潜力渠道”:优化搜索与社交传播**
– 搜一搜优化:在标题、正文加入**高频搜索词**(如“AI Agents 定义”“Agentic AI 区别”“AI Agents 应用”),提升搜索排名;
– 社交传播:增加**“争议性观点”**(如“AI Agents会取代Agentic AI吗?我认为不会”)或**“实用工具”**(如“附:AI Agents工具清单”),让用户有动力分享给同行。
#### 4. **针对核心人群优化内容:增加“落地场景”**
– 核心用户(25-35岁男性)更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可在内容中补充:
– 案例:“AI Agents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Agentic AI在智能客服的落地”;
– 图表:用对比表格总结“5大区别”(如“自主性、应用场景、技术架构”),降低阅读门槛;
– 深度:增加“技术细节”(如Agentic AI的“自主决策模型”),满足男性用户对“专业度”的需求。
### **四、效果预期**
– 优化标题/封面后,**阅读率预计提升20%-30%**(从0.5%到0.6%-0.65%);
– 增加关注引导后,**关注转化率预计提升至2%-3%**(从0.7%到2%);
– 设计分享点后,**朋友圈/推荐渠道转化率预计从0%到5%-10%**。通过以上优化,可将“内容价值”转化为“流量增长”,同时强化对核心用户(年轻男性技术群体)的吸引力。
到这里我们完成了三个AI员工智能体的构建了,接下来就是发布到小程序让我们用起来更加方便。
发布到小程序扣子智能体发布小程序的最佳解决方案,就是发布到小微智能体小程序上面,一共分为三个步骤:扣子应用授权发布智能体配置智能体群扣子应用授权
先给小微智能体做一下授权,找到扣子API。
点击授权,然后创建新应用。(注意:只需要授权一次,就可以在小微智能体无限发布,切勿重复授权)
基本信息填写一下。应用类型:普通客户端类型:服务类应用应用名称:小微智能体(随意填写个代号即可)。
点击创建并继续。
全选所有权限。点击【+创建key】,会生成一个公钥(一串数字字母混搭的字符)复制一份,发送到自己的微信上保存好。点击创建key的时候会有一个私钥文件自动下载了,到下载文件里找一下,后缀为.pem,点击确定,点击授权。
我们就会看到已经创建好的应用。
然后在电脑端打开小程序,搜索小微智能体。
进入小微智能体后,点击首页的发布,就来到了小微智能体的授权页面。点击【应用授权】(这里因为我已经授权过了,所以显示的已授权)。
点击【应用授权】后,会跳转到一个新的页面,让我们填入4项内容。选择授权版本应用ID公钥上传私钥文件
选择对应的扣子版本,个人/团队/企业,第一次用的同学直接选择个人版就好了。
关于其他三项,我们回到扣子,先将应用ID复制粘贴到小微智能体小程序。
然后找到上文提到的保存好的公钥字符,粘贴到进来,最后将私钥文件(如下图所示)上传到小微智能体小程序。点击确定。
一顿操作后,小微智能体就可以发布coze的智能体啦!
发布智能体
三个智能体都需要发布,进入智能体编辑页面点击右上角发布。
发布渠道页面滑到最下面勾选API,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发布按钮。
发布之后在智能体列表可以看到名字右边会有个 ✅ 符号,证明以及发布成功了。
然后我们再切回到小微智能体小程序,进行智能体发布(需要把三个智能体都发布到小微智能体上)。
到这里其实我们就可以在小微智能体上单独使用了,但是如果想要拉成一人公司群,还需要创建一个智能体群。配置智能体群
智能体群可以理解成一个“容器”,把这三个智能体“装”到一起。
新建一个智能体。点击【+项目】,创建【智能体】。
输入群的名字、介绍、选择一个头像点击确定。
进入智能体编排页面后,什么都不需要编辑,直接发布API。
和之前一样,发布API,然后再到小微发布这个公众号AI运营群智能体。
全部发布好的样子,如下图:
点击“容器”智能体【公众号AI运营群】的设置。
找到@智能体配置。
进入配置页,选择刚刚发布的3个智能体,点击确定,会有【关联成功】的提示。
进入到群聊,就可以进行多个智能体协同了,可以通过 @ 符号唤起其他智能体,它们之前的内容都是可以共享的。
比如说我先让 @ 主编思考一个选题,再 @ 小编根据选题进行创作,然后等小编写完后再 @ 主编进行评估是否需要改善,如果需要改善就 @ 小编进行修改。当作品发布出去后有了一定的数据我再 @ 数据分析师进行分析改善。
先来看下内容主编的选题,以这个为例我作为这家AI一人公司的老板,我看完之后觉得《乡镇小学的“AI代课老师”:能讲方言、批作业、补基础——它解决了乡村教育的「师资缺口」》这个选题不错。
接下来我就让内容小编针对这个选题进行创作。
创作完成之后我再让内容主编进行审核,可以看到主编给出的建议非常具体。
然后我再让小编根据主编的建议进行调整。
改成主编满意为止,直到可以发布的状态。
这样主编智能体和小编智能体就协同起来了,等发布后有数据再给到数据分析智能体。
整个分析过程非常详细,从数据差异、核心原因、底层逻辑都做了全面解析,还给出了可执行的方案。
到这里我们就已经用AI搭建完了一个专业的公众号运营团队!
只要你的流程都优化足够到位,你甚至可以直接设置付费卖给你的同行你的客户。
AI员工在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是按照正式员工的1/5的价格来计算的,你想想一个如果一个团队3个人一个月成本1.5w,那么你如果用AI员工做到了它们的工作量,要个3k一个月,老板是愿意付费的。
总结这就是用好 AI 的最佳姿势。
别人招聘团队,你用的AI 一个顶仨、不领工资、还能自我优化的超级员工。
记住这句话:AI 不淘汰人,但会用 AI 的人,注定淘汰不用的人。
我已经完整拆解了「AI 一人公司」的运转闭环:从主编定题、小编写稿,到发布复盘。
AI 全程扛活儿,你不是在「用AI工具」,你是在建立自己的AI智能体军团。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