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城市休闲化最新排行发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4:07 1

摘要:成都的“慢生活”理念与“烟火气”味道、杭州的“数字文旅”与“湖城合一”意象、长沙的“媒体艺术”与“新消费品牌”标签,以及上海的“魔都魅力”与“精致情调”口碑……借助打造城市休闲文化IP的市场引力,将在地文化优势转化为一种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城市休闲魅力,从

成都的“慢生活”理念与“烟火气”味道、杭州的“数字文旅”与“湖城合一”意象、长沙的“媒体艺术”与“新消费品牌”标签,以及上海的“魔都魅力”与“精致情调”口碑……借助打造城市休闲文化IP的市场引力,将在地文化优势转化为一种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城市休闲魅力,从而形成独特和强大的城市休闲化发展动能,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市场传播影响与情绪价值渗透。

最新版《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3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休闲文旅产业研究院成立之际发布,排名前5位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形成稳固的“头部城市”格局;紧随其后的杭州、成都、苏州、南京和武汉排名第6到10位。

华东师大教授楼嘉军发布报告。徐瑞哲 摄

通过对五个维度43个细分指标的科学统计与综合分析,全国44座城市2025城市休闲化发展指数的综合结果呈现:大格局基本稳定、各维度发展不均、城市群引领明显、东中西持续优化的总体发展特征。其中,上海在经济与产业发展指数、休闲空间与环境指数这两个维度上领跑全国各城。

44个城市休闲化指数排序。

【“拼硬件”变成“重体验”】

人工智能时代,以追求美好生活为宗旨的休闲将成为超越传统一二三产业的“超级产业”——这是当天“休闲——未来超级产业”研讨会的基本判断。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指出,随着前沿科技推动社会深刻变革,人类正进入以精神满足为核心的新阶段,休闲已超越传统范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跃迁的“超级产业”。

可以说,休闲软实力是城市休闲化发展从“拼硬件”迈向“重体验”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城市硬件差距逐渐缩小的背景下,文化魅力、服务品质、休闲氛围与城市休闲个性等构成的“休闲软实力”,成为决定城市休闲吸引力高低的关键。

《2025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与旅游系、上海师范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中心和上海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等高校及机构成员组成的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项目组共同编制完成,是公开发布的有关我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评价的第15份报告。

经济与产业发展指数排名。

纳入这一报告监测的44个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5个自治区首府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8个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的城市(苏州、无锡、佛山、泉州、南通、东莞、烟台、常州)。课题组首席专家楼嘉军教授介绍,这些城市的人口总数约占全国的31.91%,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7.40%,几乎涵盖当前国内所有的城市类型。

这一年度城市休闲化指数评价沿用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采集的数据包括最新一年44个城市的1892个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国家和省级有关管理部门公开出版或发布的权威资料。

休闲服务与接待指数排名。

【“东中西”城市群引领】

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形成的城市休闲化发展空间集聚化与协调联动化格局,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以长三角(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宁波、无锡、常州和南通等)、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等)和成渝经济圈(成都、重庆)等为代表的城市群在排名中集体亮相,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城市群”核心增长极与引领示范高地。

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休闲化水平最高、覆盖区域最广、辐射人数最多、发展模式最成熟的区域。当天,华东师大联合上海市普陀区,携手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共同发起“沿沪宁休闲产业合作发展倡议”,一校九市(区)携手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合作平台。

休闲生活与消费指数排名。

“东部引领、中部崛起、西部赶超”。具体来看,GDP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与城市休闲化排名呈现高度正相关,是导致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强西弱”的根本原因。

在排名前10的城市中,东部地区有7个,中部地区有1个(武汉),西部地区有2个(重庆、成都)。此外,5个计划单列市、8个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的城市,也都位于东部地区,进一步说明了休闲化本质上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标志,经济基础决定城市休闲化发展高度。

尽管从数量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从区域之间的差距值,以及区域内部的协调性看,近年来中部与西部地区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综合评价值位于低指数值20以内的城市数量,已经从2011年约占评价城市总数的63.89%,大幅度减少至今年的29.55%。

休闲空间与环境指数排名。

【多元驱动“年轻态”】

事实上,不同城市的休闲化驱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和上海属于综合驱动型,经济产业、休闲服务与交通设施三大核心并驾齐驱,发展动力较为均衡强劲。昆明、海口和拉萨等属于消费驱动型,本地居民的内生休闲需求以及外来游客的旅游度假消费发挥重要作用。东莞、烟台、南通和佛山等城市属于经济驱动型,以制造业为核心引领的经济发展动能为城市休闲化建设提供了支撑。

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趋势在于,城市休闲化持续赋能城市更新,同时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而“休闲软实力”依然成为城市休闲化未来发展的关键竞争力。值得注意的还有,新兴消费力量正重塑城市休闲消费市场图谱。

交通设施与安全指数排名。

当前,年轻态正在重构休闲市场结构,Z世代已迅速崛起成为休闲消费的生力军,将定义休闲新范式演绎成一种时尚。他们对“沉浸式体验”“社交属性”“潮流文化”“在地探索”的偏好,以及偏好的交叉转换与快速迭代,既促进传统节庆、赛事经济的转型,又催生了许多新兴休闲业态蓬勃发展,使得那些能敏锐捕捉并满足这些新型休闲消费需求的城市,如长沙、西安和哈尔滨,休闲市场发展动感十足,城市休闲化进程活力迸发。因此,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一代城市休闲图谱正在描绘之中。

通过对超2万家企业休闲文旅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关联度分析,休闲文旅产业研究院形成最新研究成果《未来休闲产业图谱》。总体上,中国城市的休闲化进程正从满足基本需求的“硬件建设”阶段,迈向追求品质、深化体验与凸显人文关怀的“软实力提升”新阶段。未来,如何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实现经济、生活、环境、服务与交通的协同发展,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休闲个性,将是每一座城市实现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成就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关键所在。

题图来源:徐瑞哲 摄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