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七律三十首其十五·秋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11:19 1

摘要:全诗以秋江为载体,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的交织,构建出兼具时空纵深与现实关切的抒情画卷,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又暗含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反思。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品/北平永胜

月笼烟云天欲白,

无边岸柳似张弓。

扬帆喜见丝丝绿,

策马惊飞点点鸿。

砥柱仪刑怀祖逖,

龙门诲语晓王通。

但求乱世能传道,

试炼人心各不同。

2025年08月30日

——————

★诗词解析

这首《秋江》是北平永胜《初秋七律三十首》系列的第十五首。

全诗以秋江为载体,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的交织,构建出兼具时空纵深与现实关切的抒情画卷,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又暗含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反思。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意象构建:秋江图景的双重隐喻

首联「月笼烟云天欲白,无边岸柳似张弓」以水墨丹青般的笔触勾勒秋江夜景:月光穿透烟云,江面泛着青白微光,岸边垂柳如张满的弓弩,蓄势待发。

「张弓」意象既实写柳枝在秋风中的形态,又暗喻时局的紧张与压抑,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 。

颔联「扬帆喜见丝丝绿,策马惊飞点点鸿」笔锋转向动态:帆船在江面划出绿色水痕,惊起的飞鸿打破天际的静谧。

「丝丝绿」既是初秋尚未完全凋零的生机,亦象征乱世中未被湮灭的希望;「点点鸿」则化用苏轼「鸿飞那复计东西」的苍茫感,暗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漂泊。

连环画《祖逖》封面

●二、用典深意:历史人物的精神投射

颈联「砥柱仪刑怀祖逖,龙门诲语晓王通」是全诗的精神内核。「砥柱」典出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祖逖率部北伐时,于长江中流敲击船楫立誓「不清中原不复返」,其「中流击楫」的壮志豪情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图腾。

作者以「仪刑」(效法)一词直接表明对祖逖的追慕,将其视为乱世中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王通造像

「龙门诲语」则指向隋朝大儒王通,他在龙门设坛讲学,主张「三教可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佛道,其「河汾设教」培养出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被尊为「文中子」 。作者借「诲语」二字,既表达对王通教化之功的推崇,亦暗含在当代社会重树道统的理想。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情感脉络:乱世传道的精神坚守

尾联「但求乱世能传道,试炼人心各不同」直抒胸臆,将历史反思升华为现实宣言。

「乱世传道」呼应王通「太平十二策」的经世之志,亦与作者其他作品如《秋光》中「饥鹰从翅起,硕鼠向阴欢」的社会批判形成互文 。

「试炼人心」则以冷峻笔触揭示人性的多元:有人如祖逖般坚守道义,有人似王通般传播正道,而更多人在乱世中随波逐流。

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与作者在《秋叶》中「繁华过眼晨钟鼓」的超脱之志形成张力,展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剧变中的精神困境与突围。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艺术价值:古典与现代的熔铸

全诗在格律上严守七律规范,对仗工整(如「月笼烟云」对「无边岸柳」,「砥柱仪刑」对「龙门诲语」),用韵考究(押平水韵上平一东)。

在用典上,作者突破传统「以史证今」的窠臼,将祖逖、王通等历史人物置于当代语境中重新诠释:祖逖的「砥柱」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象征,而成为精神信仰的具象;王通的「龙门」亦非地理坐标,而是文化传承的道场。

这种「旧典新诠」的手法,使古典意象获得了现代性的生命力,与作者在《秋望》中「岘首、马跃檀溪」的历史重构形成创作脉络上的一致性 。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现实观照:2025年的时代回响

诗作落款时间「2025年08月30日」具有特殊意义。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住房、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而《秋江》中「乱世能传道」的呼喊,恰如黑暗中的烛火,为困顿中的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作者以「试炼人心」四字,既批判了物质主义对人性的侵蚀,亦呼吁重建道德坐标系,这与《秋光》中「富贵荣华似草团」的道家哲思形成呼应,展现出对现代性危机的深刻洞察 。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综上所述,《秋江》通过秋江意象的多重隐喻、历史典故的现代重构与现实关切的深度融合,完成了对个体命运、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三重叩问。

北平永胜以诗人之眼观照历史,以知识分子之思介入现实,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范本。

★★★★★

原创诗词、永胜出品、永胜诗词

来源:多元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