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漫谈|重读王勃:天涯比邻话离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21:21 2

摘要:喜欢王勃,确因了那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涯的浪漫,比邻的现实,一刹那归拢于一处,心头那浓郁的离愁别绪一下子散去了沉重的意味,涌上来明媚的希冀。这多好呀,即便你远走天涯,相隔千山万水,对于我,还和过去一样依旧是比邻而居的感觉,那是因为你从未从我

喜欢王勃,确因了那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涯的浪漫,比邻的现实,一刹那归拢于一处,心头那浓郁的离愁别绪一下子散去了沉重的意味,涌上来明媚的希冀。这多好呀,即便你远走天涯,相隔千山万水,对于我,还和过去一样依旧是比邻而居的感觉,那是因为你从未从我的心上离去,拉开的只是物理距离。或许还因了这物理距离的拉开,心的距离更贴近了呢,何必感伤。离歌响起,不诉离肠。

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一改齐梁浮艳诗风,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的诗风,成为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体现了文风变革的审美追求。

抒写离情别绪之作,古代诗歌中不计其数。但是“诗要避俗,更要避熟”。王勃一洗离别诗之悲酸伤心之态,将意境提升至开阔之地,音调爽朗,独标高格,可谓奇峰突起。是啊,我和你同样宦游他乡,这次离别不过是客中之别,是无数次离别中的一次,不妨豁达些洒脱些,毕竟,离别也是为了更好地重逢。诗人选择了对未来重逢满怀信任的态度。

王勃是绛州龙门(属今山西运城)人,出身书香世家。祖父是隋末大儒王通,王通的弟弟王绩是著名诗人、儒学大家。王勃自幼聪慧,十几岁考中幽素科。幽素科是在正式的科举之外,皇帝为了招揽一些特殊人才而开设的考试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山野隐逸之人。唐朝隐居修道的风气盛行,其中一个世俗的原因是,修道是一个做官的捷径,一旦隐居出名声来,会被朝廷直接征召,这比考进士要快捷。而且隐居修道还可以参加一种特殊的科举考试,幽素科就是这种特殊的科举考试。征召对象基本是小隐隐于野或者大隐隐于市之人。这样的科举考试,体现了大唐“野无遗才”的开明以及对选拔人才的重视。

王勃才高八斗,不仅仅是诗人,还是学者,他对儒学、史学、历法等都有研究,有过专著。但在唐朝当时,他的价值并未得到普遍认可。杜甫为之鸣不平,写了首《戏为六绝句》(其二):“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当时文坛上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否认唐初诗人的贡献,随便诋毁唐初的文人。杜甫在这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会像滔滔江水一样万古流淌,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杀的。同时也体现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等见解在今天同样有借鉴意义。

再回到送别诗上来。唐朝的送别诗很多,不仅仅体现了审美功能,更体现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当时由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太有名了,就有诗人效仿,譬如唐开元年间名相张九龄就写过“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但和王勃的这句相比,其意蕴味道上还是差了点,生硬了许多。

王勃还写过一首《别薛华》,其中四句:“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离别之际,你我的心情就像浩渺的江水四处漂泊,宦游生涯苦涩而酸辛。但是不管分别还是在一起,我们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细细体会,梦中相见是荒凉而温暖的,是忧伤而浪漫的,是贴近了灵魂的。如果说“天涯若比邻”是一种心灵的感觉,那么“俱是梦中人”则是精神的依偎。每天在一起,我们在梦里相见;天各一方,我们在梦里相见。杜甫想念李白,写下“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深邃而绵邈的情谊,在梦里化作悠长的思念。那份悠长,带着过往岁月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也镌刻了精神与灵魂相互契合的丝丝缕缕。

明代文学理论家陆时雍曾作评价:“初唐四杰”以王勃为最高,他的诗“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王勃的诗歌之美,既有唐代的健康爽朗,也有六朝时期的精工美艳。重读王勃,是一种审美享受。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