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重磅,再添力证】桥接治疗优于直接取栓,中国替奈普酶破解临床争议,引领全球脑卒中救治新变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20:34 2

摘要:2015年至今,桥接取栓(静脉溶栓后取栓)与直接取栓治疗溶栓时间窗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孰优孰劣,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2023年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IRIS研究

BRIDGE-TNK研究重磅公布,破解桥接取栓 vs 直接取栓治疗难题!

2015年至今,桥接取栓(静脉溶栓后取栓)与直接取栓治疗溶栓时间窗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孰优孰劣,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2023年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IRIS研究[1]为这一热点问题提供了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IRIS荟萃分析纳入6 项随机对照试验(DIRECT-MT、DEVT、SKIP、MR CLEAN-NO IV、DIRECT-SAFE、SWIFT-DIRECT),结果未证实单独取栓非劣于阿替普酶桥接取栓,也未能证实阿替普酶桥接取栓优于单独取栓。替奈普酶是一种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具有操作简便(单次推注)、半衰期长(约24 min)、纤维蛋白特异性高等优势[2],《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3]编写组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对于发病4.5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替奈普酶静脉溶栓优于阿替普酶。然而,此前缺乏针对替奈普酶联合取栓术的大规模临床验证。BRIDGE-TNK试验旨在填补这一空白,评估替奈普酶联合取栓术的临床价值。

一、中国之声,响彻世界

2025年5 月21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杨清武教授和资文杰教授团队牵头、全国共39家卒中中心参与的《替奈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取栓术对比单独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BRIDGE-TNK)》[4]登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并同步于欧洲卒中组织会议(ESOC 2025)开幕式全体会议向全球发布!试验表明,对于4.5小时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静脉注射替奈普酶联合血管内取栓术相比单纯取栓术,可显著提高患者90 天功能独立性(52.9% vs 44.1%,P=0.04),且安全性良好。

图1 ESOC 2025大会现场

研究方法

试验设计: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评估,中国39 家具备取栓能力的卒中中心参与入组,最终纳入样本量550例患者(rhTNK-tPA联合取栓组278例,取栓组272例)。

入组标准:年龄≥18 岁发病4.5小时内;CT或MR影像证实大血管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M2段或椎基底动脉闭塞);计划行取栓术且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患者。

干预措施:

rhTNK-tPA联合取栓组:静脉注射替奈普酶(0.25mg/kg,最大25mg)后行取栓术。

对照组:直接行取栓术。

主要结局:90天功能独立性(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

统计方法:预设α=0.05、β=20%,采用固定区组随机化,试验方案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并注册于ClinicalTrials.gov(NCT04733742)。

研究结果

1.主要结局:rhTNK-tPA联合取栓组90 天功能独立率达52.9%,显著高于单纯取栓组的44.1%(风险比1.18,95%置信区间1.01-1.39,P=0.04)。

2.再灌注率:rhTNK-tPA联合取栓组取栓术前初始血管造影成功再灌注率显著更高(6.1% vs 1.1%,风险比5.19)。

3.安全性:两组在90 天死亡率(22.3% vs 19.9%)、症状性颅内出血(8.5% vs 6.7%)等指标上无显著差异,安全性相当。

4.流程优化:rhTNK-tPA联合取栓组从穿刺至再灌注时间缩短9 分钟(55 分钟 vs 64分钟),且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率更低(19.5% vs 27.5%)。

图2 Intravenous Tenecteplase before Thrombectomy in Stroke发表于《NEJM》文章摘要

图3 基线特征(基线特征平衡良好,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在rhTNK-tPA联合取栓组为19.5%,而在单纯取栓组为27.5%。rhTNK-tPA联合取栓组的中位穿刺到再灌注时间的绝对值缩短了9 分钟)

图4 结果 - 主要结局(90 天功能独立性mRS 0-2分)

图5 结果 – 次要结局(rhTNK-tPA联合取栓组取栓术前初始血管造影成功再灌注率显著更高,6.1% vs 1.1%,风险比5.19)

图6 结果 – 安全性结局

研究结论

BRIDGE-TNK试验首次证实,静脉注射替奈普酶联合血管内取栓术可显著改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且未增加额外风险。这一发现为临床提供了更优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医疗资源紧张或需快速干预的场景。研究团队建议未来进一步验证替奈普酶在更广泛人群中的疗效,并探索其经济学效益。

二、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BRIDGE-TNK结果的公布填补了大血管闭塞患者替奈普酶桥接治疗对比单独取栓治疗的空白,同时破解了桥接取栓vs.直接取栓的治疗难题,为亚洲人群从“单独取栓”到“精准桥接”的获益提供有力证据!NEJM副主编肖瑞平教授高度评价BRIDGE-TNK:“确立替奈普酶桥接治疗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临床价值,为全球卒中治疗策略提供重要循证支持。”

中国替奈普酶自2015年获NMPA批准上市以来,2024年获得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适应症,已积累大量高质量临床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EJM》、《Lancet》、《BMJ》、《JAMA》等国际顶级期刊,TRACEⅡ[5]研究证实了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的疗效,TRACEⅢ[6]研究将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展到24h,对于发病后4.5-24小时包括醒后及发病时间不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可降低残疾率。

放眼世界,BRIDGE-TNK再次让中国方案(中国替奈普酶联合取栓)响彻国际舞台,为全球缺血性脑血管介入研究树立了新标杆。新的桥接治疗策略或将在国际范围内改善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功能结局,中国方案正引领世界脑卒中救治变革!

研究有终点,探索无止境。中国替奈普酶循证医学研究持续推进,为进一步扩展受治人群,中国科研团队再度领航临研深水区,开展在大血管闭塞患者延长时间窗替奈普酶桥接治疗的研究(TNK-PLUS)以及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延长时间窗的桥接治疗研究(Attention IV)。

展望未来,我们期盼更多“中国方案”能够解决更多临床未满足需求,为患者点亮希望,也让世界见证“中国力量”。中国医生用中国数据,引领中国研究走向世界。我们坚信,更多中国新药的不断涌现、循证证据的日益坚实,将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临床医师和患者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最终推动健康事业发展,守护全人类健康。

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

邱忠明

医学博士,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擅长脑血管病的综合治疗。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项,是DEVT、RESCUE BT、BRIDGE TNK、ADJUVANT、NO SELECT、BASILAR及XL STROKE等全国大型多中心研究的核心组织者及执行人之一。

是JAMA、Neurology、Stroke等杂志审稿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EJM、JAMA(2 篇)、JAMA Neurology、NEUROLOGY、Stroke等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SCI论文16 篇,中科院1 区TOP期刊11 篇;应邀在LANCET发表综述1 篇;其他合著论文90 余篇;总被引次数2350次,H指数22 。

共同通讯作者

资文杰

医学博士、博士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

他深耕神经病学领域,尤其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介入诊疗及临床转化研究方面成果卓著。

主持国家级项目10 余项,包括国家杰青项目(400万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800万元)及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焦脑卒中再灌注治疗无效再通预警、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等前沿方向。

其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等顶刊发表多篇标志性成果:DEVT研究(2021 JAMA)证实血管内治疗单独应用的有效性,RESCUE BT系列研究(2022-2023 JAMA)揭示替罗非班在卒中治疗中的突破性价值,BASILAR研究(2020 JAMA Neurology)为基底动脉闭塞诊疗提供高级别证据,其中3 项成果入选“中国脑卒中防治十大事件”,2 项获评“中国年度十大医学研究”。2025年,他领衔的POST-TNK和POST-UK临床试验(JAMA 2025)进一步优化血管内治疗策略,推动国际指南更新。

他还担任中国卒中学会遗传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卒中学会介入专委会主委等10余项学术职务,兼任《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荣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22)、重庆市十大科技进展(2023)等荣誉,彰显其学术影响力。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EJM,JAMA(5篇)、JAMA Neurology、JAMA Network Open、Neurology、Stroke等国际顶级/权威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80 余篇。

通讯作者

杨清武

医学博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医学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陆军军医大学脑与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军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重庆市英才优秀科学家,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首届中国杰出神经内科青年医师奖、学术成就奖及2015年科学中国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指导临床医学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科技评审咨询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卒中学会会长。担任Translation Stroke Research、Frontier in Neuroscience、Stroke Vascular Neurology、Brain Hemorrhages,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等国内外12 种杂志的副主编、编委。在神经内科急危重症、疑难病及神经介入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近年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课题、军队重大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20 余项,总经费8000余万元,主持开展了BASILAR,DEVT,Rescue-BT-1,Rescue-BT-2,Rescue-BT-3,ASSIST,SPARKLE,MARVEL,BRIDGE-TNK,NO-SELECT等多项大型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以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EJM、JAMA、JAMA Neurology、Circulation、Ann Neurol、Prog Neurobiol、Neurology、Stroke、J Immunol、JCBFM等高影响杂志发表SCI论文90 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主编专著1 部,副主编专著4 部。

参考文献:

[1]Lancet. 2023 Sep 16;402(10406):965-974;

[2]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2002;41:1229-45.

[3]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 (12): 1460-1478.

[4]N Engl J Med, 2025, 0: 0.

[5]Lancet, 2023, 401: 0.

[6]N Engl J Med, 2024, 391: 0.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