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浙学”系列AI短视频明日上线,用3分钟走近一位浙学大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4:02 1

摘要:不可否认,以上浙学大家的名字,如雷贯耳,但是大众对他们的形象认知,多来自书本上那些小小的画像。“大道浙学”借助AI技术,以三五分钟的时长,呈现他们的音容笑貌、个性气质、人生起伏,并解读他们学术思想的关键词,由此解答——何为浙学?它如何传承发展?又如何回应每一个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雯

东汉王充领衔,宋代的吕祖谦、陈亮、叶适,明代的王阳明、刘宗周,清代的黄宗羲、龚自珍,以及近现代的章太炎、马一浮,一众浙学大家将从屏幕中“走”出——

经过一年筹备,浙江省社科联与潮新闻携手策划制作的“大道浙学”系列AI短视频将于明天正式上线,与大众见面。

不可否认,以上浙学大家的名字,如雷贯耳,但是大众对他们的形象认知,多来自书本上那些小小的画像。“大道浙学”借助AI技术,以三五分钟的时长,呈现他们的音容笑貌、个性气质、人生起伏,并解读他们学术思想的关键词,由此解答——何为浙学?它如何传承发展?又如何回应每一个时代的现实,直面今天与未来?

浙江是一扇窗口,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浙江精神始终是恒久不变的关键词,也是内在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源远流长的浙江学术思想——浙学。

自东汉王充的振臂一呼,浙学的脉流从未中断。每一个时代,总有人自觉阐发儒家主流学问,主动构建区域学术学派,或经史为本,或经世致用,或心性所发,乃至百家争鸣。浙江的学术与文化事业由此兴盛绵延,世人浸润其中,炼就了敢为天下先的秉性。

2005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启动,至今已实施20年,立项项目2240余项,出版著作3900余部。聚焦“今、古、人、文”四大板块,工程通过系统梳理浙江历史文化的内部结构、发展规律和地域特色,深入研究浙江当代发展,厘清浙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关系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浙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转化与发展,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20年来,在研究提炼以“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为要义的浙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浙江精神的浙学渊源得以进一步审视与梳理,这对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社科强省,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及工程成果,包括浙学,也需要创新的传播方式,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为牵引,更好提升浙学及其内涵的标识度与影响力。这也是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的有效路径。

浙学固有的务实理性与创新基因,契合数字时代的逻辑。但具体而言,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精深复杂的哲学思辨,天然构成理解与认知门槛;地域性标签化有时也易造成认知隔阂;静态的文字、图片难以充分展现其鲜活的思想魅力与历史情境。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力支撑。AI在知识处理、信息传播、沉浸体验方面的独特优势,正成为激活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支点。

“大道浙学”系列AI短视频借用AI技术,参考并甄选史料记载,逼真复原历史场景,如宋代吕祖谦丽泽书院传道授业,明代王阳明龙场悟道,生动“复活”浙学大家的讲学风采、著述场景等。通过动作捕捉、表情生成、语音合成,AI数字人能以高度逼真的方式“亲述”思想,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与先贤对话。

通过AI的“编译”与“活化”, “大道浙学”系列AI短视频,将精深学术转化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形式,极大降低认知门槛,让浙学从书斋走向生活。

不过,目前的AI工具不同于实拍,在部分高难镜头以及统一的风格等方面难以具体呈现。同时,其生成具有随机性,就生成一个具体的人物而言,它的逻辑不同于人类,对人物主体特征的记忆没有连贯性,就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这就要借助于后期包括特效、剪辑、配乐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去进一步完善。

更难得的是,如何重现一位浙学大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包括造型、服装、建筑、环境……浙江省社科联邀请了专家团队对此进行了认真把关。

“大道浙学”是一次面向数字原住民的诚意邀约——在算法构筑的智慧之桥上,叶适的经世之思、王阳明的良知之问、黄宗羲的批判之思将跨越时空藩篱,以前所未有的鲜活姿态融入当代。

在技术赋能之外,这还是一次文化基因的重组实验:让浙学“义利并举”的古老智慧为算法伦理提供坐标,使“知行合一”的东方哲思在虚拟现实中淬炼成实践智慧。

AI读“大道浙学”明日开启,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