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内障作为一种致盲性、无痛性的常见眼科疾病,并非简单的“老花眼”,而是晶状体出现“老化”现象。目前,在医学领域,针对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尚无被广泛认可且效果确切的药物方案,手术是当下被证实能够切实改善患者视力状况、解决白内障问题的主要治疗方式。
白内障作为一种致盲性、无痛性的常见眼科疾病,并非简单的“老花眼”,而是晶状体出现“老化”现象。目前,在医学领域,针对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尚无被广泛认可且效果确切的药物方案,手术是当下被证实能够切实改善患者视力状况、解决白内障问题的主要治疗方式。
在过去,受限于医疗技术水平,白内障手术需等待晶状体完全硬化后才可实施。如今,随着医疗技术持续发展,已无需等到白内障“熟透”再进行治疗。当前,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逐步推广,成为许多白内障手术方案中的一种选择。
飞秒激光能够替代医生进行手工切口操作,预先对囊膜内的混浊晶体进行分割。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电脑扫描成像技术会提供辅助,能更精准制造切口并完成撕囊,使切口光滑平整。此外,飞秒激光还可直接处理患者部分散光问题,随后再利用超声波去除晶体。
白内障手术的关键在于摘除患者自身原有的混浊晶状体,这一过程类似于摘除照相机的镜头。而在手术中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则相当于为照相机更换了新的镜头。那么,为何有的患者做完白内障手术后需要佩戴眼镜,而有的患者却无需佩戴呢?这主要取决于人工晶体的选择。
若患者术前选择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由于该晶体不具备调节力,只能聚焦于某一特定距离,即远距离、中距离和近距离中仅有一个距离能看清,其余距离的影像则会模糊不清。因此,术后远视力良好的患者,若想阅读手机内容或读书,就需要佩戴老花镜。
相反,若患者植入眼内的是多焦点人工晶体,术后即便不佩戴眼镜,也可达成在远、中、近距离清晰视物的目标,其作用类似于具备焦距调节功能的相机。
株洲爱尔眼科医院提醒:根据相关数据研究报告,大部分患者在白内障术后3个月左右,手术切口基本愈合,眼睛的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眼睛的屈光度通常不会再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建议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配镜较为适宜。
来源: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