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员干部化身“法治邮差”,调解现场变身普法课堂……当法律条文化作方言土话,当法治思维融入生产生活,一幅“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在粤东客家山区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 法治启智
——陆河县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党员干部化身“法治邮差”,调解现场变身普法课堂……当法律条文化作方言土话,当法治思维融入生产生活,一幅“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在粤东客家山区徐徐展开。
今年1月2日,陆河县以一场高规格动员大会拉开“法治启智元年”序幕。作为“八五普法”收官之年的关键行动,这场覆盖全县的法治春雨,以党建引领为根、法治启智为魂,用一个月时间浸润了128个村(社区)的田间地头。
夜访“讲法”解千愁
夜幕下的河口镇剑门村,新装的路灯洒下暖黄光晕。村民罗大爷感慨:“干部们不仅送来《民法典》,还解决了我们夜间出行的难题。”曾几何时,这条街道缺少路灯,导致群众出行不便,后来陆河县“法暖万家党员专项服务队”在“周三夜访”中发现民生痛点,党员干部“马上办”,积极协调解决,才出现上面暖心的一幕。
陆河县动员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组成多支专项服务队,以“周三夜访”为抓手,将普法宣传与“入户联心”有机结合,他们带着《用地建设十不准》手册和“法治大礼包”走村串户,既当政策宣讲员,也当“难题破解者”。在共联村,联户干部发现养殖户对动物防疫法存在盲区,便立即协调兽医专家开设专场讲座;面对南万镇叶某的茶园边界纠纷,司法所、驻村律师连夜绘制权属示意图,用《农村土地承包法》厘清四十载积怨。南万镇万全村村民陈大伯感慨道:“过去有矛盾靠宗族长老,现在大家都认法律这个理。”
调解现场变课堂
今年2月上旬,在河口镇云峰公坪村,一场发生在养殖场的赔偿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养殖户刘某坚称两家工厂的看门犬肇事,厂主却以“散养违规”反唇相讥。“法律不是偏袒谁,而是帮大家算清‘责任账’!”河口镇人民调解员获悉情况后,马上赶过去,晓之于情动之于理,把《民法典》摊在田间,开设“露天法治课”,责任账算清后,三方当场签下和解协议,20多名围观村民也记住了“动物侵权责任”、“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多个条款。
这样的“调解+普法”场景,在陆河县多个调解现场上演。螺溪镇打造“螺溪有道”品牌,将每起纠纷化解变为法治教育:事前讲法明确底线,事中明法厘清权责,事后析法巩固认知。“螺溪有道”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开展普法教育10余场,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4宗,达到以调促宣、以法促调的良好效果。
据统计,自“送法下乡”工作全面启动以来,陆河县司法局积极开展普法工作协调会,以“知‘耕’知‘地’守红线”“和谐迎新春普法在行动”等主题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截至目前,全县法治宣传活动已举办50余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0%。一场场精心组织的活动,恰如春雨润泽禾苗,给广大乡村带去了法律知识的滋养。这期间,陆河县司法局推动“调解+普法”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化解一件、教育一方”,87起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辐射受众300余人。
法律顾问解争议
“多亏李律师耐心释法,解开了我们的矛盾结。”螺溪镇在拆除一座占地面积较大的危旧房屋的过程中遇到阻力,发现了两种“不和谐声音”,矛盾纠纷一触即发。基于此,法律顾问入户劝说,并对宅基地法律法规进行解读,为群众答疑解惑,消除“后顾之忧”,最终村民们思想通透了、权益明晰了、心结打开了,危房拆除工作顺利推进。
针对山区法律资源不均问题,陆河县司法局以就近安排、科学统筹、合理分配为原则,为全县128个村(社区)配备优质法律顾问。针对土地流转、继承赡养等高频问题开展“订单式普法”,以鲜活有趣的语言普法,营造了浓厚的法律氛围。村居法律顾问肩负起法治知识“投递员”的重任,带着最新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穿梭于镇村讲堂、村落之间,及时把法律知识传递到村民手中,畅通乡村法治信息渠道。
今年以来,陆河县村居法律顾问开展“订单式送法下乡”130余次,用“接地气”的服务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正如陆河县司法局主要负责人所言:“送法下乡不是简单普法,而是要通过法治启智破除发展桎梏。”在陆河,当90后返乡青年开始用《电商法》规范直播带货,当果农学会用《商标法》保护青梅品牌,法治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一群众说:“从剑门村的暖心路灯到化解云峰公坪村的赔偿纠纷,打通了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用脚丈量民情,调解员以案释法明理,法律顾问把条文译成乡音,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法治意识。”
来源:汕尾日报
来源:汕尾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