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昭阳区乐居镇的西部,有一个被山水环抱的村庄——中河村。曾经,这里只是地图上一个普通的坐标;如今,中河村正以户户通大路、主路装明灯、人人有水喝的民生温度,以及千亩稻田铺展、四季硕果盈枝的产业热度,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从“地图坐标”到“振兴样板”
——昭阳区中河村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在昭阳区乐居镇的西部,有一个被山水环抱的村庄——中河村。曾经,这里只是地图上一个普通的坐标;如今,中河村正以户户通大路、主路装明灯、人人有水喝的民生温度,以及千亩稻田铺展、四季硕果盈枝的产业热度,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中河村千亩稻田。
走进中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纵横交错、干净整洁的道路。中河村“两委”班子始终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经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统筹协调施工力量等,如今,无论哪个村民小组,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都能延伸到村民家门口。曾经泥泞的小路焕然一新,村民出行再也不用担心“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主路上,一盏盏明亮的路灯整齐排列,每到夜晚,灯光点亮了整个村庄,既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也为村庄增添了一份温暖与安全。
“以前都是泥巴路,出门特别不方便,尤其是下雨天,稍不注意就会摔跤。现在好了,水泥路直接修到家门口,晚上出门路上都有路灯,既方便又安全。”一位村民感慨道。许多祖辈生活在中河村的老人,既见证了村庄道路的变迁,也切身感受到了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实惠。
航拍万亩禾山果园。
在饮水和灌溉方面,中河村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村里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清澈的水流直达每家每户,彻底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题。同时,农田灌溉系统实现全面覆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连片的果园里,灌溉沟渠纵横交错,水流缓缓流淌,滋润着每一寸土地。村“两委”定期组织开展沟渠清淤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用水稳定供应。“乐居大堰、长沙沟、乐居小河3条河流都流经中河村,每到春耕时节,我们都会提前清淤疏浚,确保水流畅通无阻。”中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苹果红了。
中河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特色之路。在产业发展方面,中河村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村里已建成标准化苹果示范区3000亩、车厘子园200亩、玫瑰花基地200亩、水产养殖区200亩,形成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在标准化苹果示范区,整齐排列的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果香。“我们村的产业越来越多元了,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村民温敏欣喜地说。她在家门口的苹果种植基地负责果园管护,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能兼顾家庭。对于如今的生活,她感到十分满意。
务工群众王安梅在果园工作。
在特色产业拓展方面,中河村还计划整合3000亩稻田,打造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秋城香稻”产业链,重塑“鱼米之乡”的美誉。去年,该村水稻产值达210万元。预计今年秋收后,可实现“3000亩香稻+3000亩油菜花”的轮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利用率。
生机勃勃的千亩稻田边,村民秦明朝正蹲在田埂上察看病虫害情况。望着绿油油的稻田,他脸上洋溢着喜悦:“以前种稻全凭经验,现在村里不仅统一规划,还请专家指导科学种植,稻米的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秋收后改种油菜,一块地两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苹果种植户游德祥管理自家果园。
为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中河村“两委”计划沿产业道路修建休闲凉亭,这一设施既可为村民提供纳凉休息的场所,也能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从改善物质生活到丰富精神文化,中河村正积极推进党建、农业、文化、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努力打造集观光、研学、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让中河村成为城市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如今土地里孕育着多元产业,产业中汇聚着蓬勃人气,人气里升腾着致富希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中河村人正用汗水与智慧,描绘着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
日子
眼下正值早熟苹果上市季节,走进昭阳区乐居镇万亩禾山苹果种植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一幅丰收画卷徐徐展开。青里透红的“华硕”“红露”苹果挂满枝头,犹如盏盏小灯笼点缀在绿叶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果香。
基地技术员曾令龙手持修枝剪穿梭于果树间,一边仔细检查果树,一边叮嘱道:“这几天要重点防治病虫害,确保苹果品质。”这位来自江西的技术员不仅负责基地720亩果园的技术管理,去年还流转了15亩土地种植昭通苹果,成了一名地道的“新果农”。
技术人员曾令龙在修剪果树。
“每年苹果丰收季,江西的亲朋好友都抢着预订,昭通苹果成了我的‘金字招牌’。”曾令龙笑着说。他的故事正是万亩禾山带动效应的生动写照——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带动中河村成立5个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万亩禾山产值突破2000万元,全村苹果产业总值达8000万元,绘就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振兴图景。
“我们实施全流程标准化管理,科学改造树形,推行绿色施肥,确保苹果品质。”据管理人员王开品介绍,万亩禾山坚持有机种植理念,采用人工除草、生物菌肥等绿色生产方式,所产苹果先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
基地常年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剪枝、授粉、疏果等精细化管护,年发放务工工资约300万元。“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学到技术,生活很有奔头。”务工群众王安梅满意地说。这位45岁的村民曾在异地打工,如今在基地实现了稳定就业。
随着电商兴起,万亩禾山还培养本地青年开展直播销售。“去年通过直播卖出的苹果广受好评,顾客都称赞脆甜多汁。”正在果园拍摄宣传视频的赵庆芝自豪地说。
在村“两委”带领下,万亩禾山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培养村级技术员100余人、管护能手1000余人。“以前全凭经验种植,现在经过专业培训,学会了科学管护,苹果又大又甜,销路越来越好。”种植户游德祥说。他家的15亩果园通过科学管理,产量及品质均显著提升。
昭阳区秉持“扶持龙头就是扶持产业”理念,全力当好产业“服务员”。目前,中河村苹果种植户全覆盖,建成高标准示范园3000亩。“苹果产业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去年总产值达8000万元。”村党委书记游光平介绍道。
乐居镇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包装、运输、销售等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稳定的家门口就业机会。
从一家普通合作社成长为产业“领头雁”,万亩禾山用一颗颗脆甜多汁的苹果“甜蜜”了千家万户,也为中河村的乡村振兴画卷绘就了最亮丽的底色。
故乡
位于昭阳区西部,距城区17公里、乐居镇政府3公里,辖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56户10886人,以汉、彝民族为主。面积17.74平方公里,耕地5332.86亩,林地6276.9亩。
近年来,中河村以“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推动“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成3000亩苹果示范区、200亩车厘子园、200亩玫瑰花基地及200亩水产养殖区,形成多产业聚合发展格局。该村还计划整合3000亩稻田打造“秋城香稻”产业链,春季规模化种植香稻,秋收后轮作油菜花,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下一步,中河村将融合党建、农业、文化、旅游、运动、康养、研学等元素,全力打造“可览、可游、可学、可娱”的乡村振兴示范点,重塑“鱼米之乡”盛名。
2023年5月18日 多云转晴
“罗同志,太感谢你了!这次万琳的社保卡补办全靠你帮忙!”村民祖守宽紧紧握着驻村工作队队员罗清才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幕让人不禁回想起2021年6月工作队初到中河村时的情景。
当时,工作队一到中河村就立即开展村情摸排和入户走访工作。在走访过程中,祖守宽的抵触情绪尤为明显。转折发生在一次日常走访中——工作队得知祖守宽的女儿祖万琳考上了大学,罗清才当即自掏腰包资助路费,以暖心举动传递真诚关怀。经与村“两委”商议,决定由罗清才专门挂包联系祖守宽一家。
在后续帮扶中,罗清才始终如一地给予这个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每逢春节,他都会给祖万琳准备压岁钱;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时,他主动帮助祖守宽收集材料、填写申请表;祖万琳社保卡丢失后,对补办流程不熟悉的祖守宽不知所措,罗清才全程协助办理补卡手续。
从最初的抵触防备到如今的真诚感谢,这一转变正是驻村工作队用心帮扶、以情暖心的真实缩影。罗清才用一件件实事、一次次帮助消除了隔阂,赢得了信任,展现了新时代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2024年9月27日 晴
每到防返贫保险申领季,中河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总是迅速响应。队员们严格对照政策要求,逐户走访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符合申领条件的农户,工作队总是第一时间开启“绿色通道”。
村民陈大兴家的情况令人揪心。陈大兴因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住院治疗,女儿陈光虹和孙子陈明宣也身患疾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作队立即启动帮扶程序:收集医疗证明、核实家庭收支、填写申请表……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核对,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经过努力,陈大兴家的防返贫保险申请成功获批,有效缓解了家庭困境。今年以来,像这样的暖心事已办结23件。从政策宣讲到全程代办,工作队员用实际行动履行驻村使命,让“防贫保”真正成为村民抵御返贫风险的“防护盾”,将党和政府的关怀稳稳地送到群众心中。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日报 通讯员 王秋静 严 格 冯云辉 文/图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来源:微昭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