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十岁的老李坐在我对面,手机相册里还存着 2018 年的宣传海报——“××国际步行街,日均客流 5 万,一铺养三代”。
“5 万/㎡抢来的门面,如今 2 万/㎡卖不掉”:一条商业街的幻灭与三条铁律
一、熟人故事:100 多万如何变成 50 万“跳楼价”
五十岁的老李坐在我对面,手机相册里还存着 2018 年的宣传海报——“××国际步行街,日均客流 5 万,一铺养三代”。
当时商铺摇号比住宅还难,26 ㎡的小格子,他咬牙 5 万一平拿下,总价 130 万。
五年后:
• 步行街 8 成店面关门,一眼望去全是“旺铺招租”;
• 年租金从最早的 3 万跌到 4000 块,租的人还是卖电动车的,半年一换;
• 中介挂 70 万没人看,降到 50 万仍“只问不买”。
老李苦笑着说:“我不是想赚钱,只想把棺材本拿回来。”
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商铺?
1. 需求迁移:线下“最后一公里”已被算法接管
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直播电商把消费切成“30 分钟达”“次日达”。除了餐饮、理发、诊所这类必须到店的服务,其余品类都被线上吸走。客流没了,租金就成了无源之水。
2. 供给过剩:一条街的商铺,半条街的“库存”
RET 报告显示,2023 年全国商业用房空置率 17.9%,三四线城市高达 30%。当初规划 200 间铺面,实际常住人口撑不起 50 间,剩下 150 间只能互相卷租金。
3. 金融错配:高杠杆+低流动性=致命组合
住宅跌了还能自住,商铺一旦空转,贷款利息、物业费、房产税全是负现金流。银行评估价直接打 4 折,想抵押续命都没门。
三、三条铁律:再给你一次重选的机会
1. 算客流,不看海报
把招商手册扔进垃圾桶,自己蹲点数人头: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各选一天,从早 8 点蹲到晚 10 点,真实客流×转化率×客单价>租金 5 倍以上,才值得继续谈。
2. 先锁定租户,再签购房合同
如果你是散售铺,务必在合同里写“附带 3 年租约”,或至少拿到主力店(超市、影院、连锁药店)的意向书。没有租户托底,一律视为“盲盒”。
3. 只做“可 REITs”的集中商业,远离切割小产权
未来退出只有两条路:散户接盘 or 打包上市。散户已躺平,唯一活路是公募 REITs,而它只收能整栋运营、现金流稳定的资产。小面积散售铺,连 REITs 的门槛都摸不到。
四、结语:投资不是买故事,是买现金流
老李的悲剧不是眼光差,而是把“规划中的步行街”当成了“已兑现的地铁口”。
商铺的黄金时代确实过去了,但“有人流、有业态、有租约”的商铺依旧能穿越周期。
下次再听到“一铺养三代”时,请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谁会来?
2. 为什么来?
3. 不来时我怎么办?
答得清楚,再掏钱包;答不清楚,就让故事停在别人的朋友圈里。
来源:比亚迪现状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