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nm超薄薄膜省铟90%,性能还不打折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2:35 4

摘要:铟资源成了“卡脖子”的难题,它作为透明导电薄膜(TCO)的核心原料,氧化铟基TCO虽兼具高透光和高导电特性,却始终逃不开“厚度依赖陷阱”。即想减薄省铟,载流子迁移率就暴跌;要保性能,又得用厚膜浪费资源。

铟资源成了“卡脖子”的难题,它作为透明导电薄膜(TCO)的核心原料,氧化铟基TCO虽兼具高透光和高导电特性,却始终逃不开“厚度依赖陷阱”。即想减薄省铟,载流子迁移率就暴跌;要保性能,又得用厚膜浪费资源。

最近,中山大学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研究,用一种“临界成核策略(CNS)”打破了这个死循环!10nm超薄铈掺杂氧化铟(ICO)薄膜的迁移率飙到108 cm²V⁻¹s⁻¹,是传统方法的2倍多;更惊艳的是,将它用在硅异质结(SHJ)太阳能电池上,效率达25.16%,和102nm厚膜电池持平,还直接省了90%的铟!

一、先看痛点,传统TCO的“厚度魔咒”

透明导电薄膜的核心指标是载流子迁移率,载流子跑得越快,导电性能越好。但传统方法制备的TCO,迁移率会随厚度减薄急剧下降,尤其厚度低于40nm时,性能直接“崩盘”。

本文做了一组对比实验,用传统SPC方法制备ICO薄膜,当厚度从100nm降到40nm以下,迁移率从143 cm²V⁻¹s⁻¹断崖式下跌。原因很简单,薄膜生长初期会形成“孵化层/死层”,超薄膜(

a)反应性等离子体沉积设备的示意图;b)传统固相结晶(SPC)法与临界成核策略(CNS)制备薄膜的迁移率 - 厚度关系图

二、而破局关键就是给每个厚度“定制”晶核

本文提出的“临界成核策略(CNS)”,核心思路特别直接。让薄膜的“成核状态”精准匹配目标厚度,而不是像传统SPC那样追求统一的非晶态沉积膜。

具体怎么做?针对不同厚度的ICO薄膜,通过调整沉积工艺(如氧氢比例)。具体如下30nm用18%O₂+1%H₂,20nm用15%O₂+0.7%H₂,10nm直接用15%O₂(无额外氢)。结果上图橙色区域所示30/20/10nm薄膜的迁移率分别达127/119/108 cm²V⁻¹s⁻¹,几乎没随厚度下降,还远超传统SPC同厚度样品!

1、为什么CNS能成?

光有数据不够,得搞清楚背后的“玄机”。本文通过一系列表征,详细解释了CNS的核心逻辑。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弱晶态的初始沉积膜,才是超薄高迁移率的关键。 以10nm薄膜为例,他们对比了传统SPC(R1:19%O₂+1.7%H₂)和CNS(R2:15%O₂)的差异,具体如下:

1)晶体结构天差地别:从XRD图能看到,R1沉积的薄膜无论是否退火,都没有观察到衍射峰;而R2沉积膜有微弱的(222)峰(弱晶态)TEM也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退火后峰更尖锐,晶粒尺寸达11.89nm,大小几乎和薄膜厚度一样!这意味着晶界大幅减少,载流子散射自然变弱。

2)微观形貌更光滑:AFM测试显示,R2退火后的薄膜粗糙度仅0.29nm,远低于R1的2.30nm。表面越光滑,载流子的“表面散射”就越少,迁移率自然更高。

3)离子能量刚好“踩点”:用等离子体诊断发现,R2配方中In⁺离子的能量达25.5eV,刚好能在10nm厚度时形成初始晶核;而R1的In⁺能量只有24eV,不足以在超薄膜中成核,最终还是非晶态。

CNS通过调控离子能量,让薄膜在“刚好的厚度”形成“刚好的晶核”,退火后晶核长大填满薄膜,既没晶界又没表面粗糙,迁移率想不高都难!

薄膜生长机制:成核、岛状生长、层状生长模式的详解

XRD图像和等离子体离子能量分布图

AFM图像和TEM图像

2、效率验证,SHJ电池效率25.16%,铟用量降90%

实验室数据再好,也要经得起产业检验。本文将8nm厚(制绒后硅片上实际厚度)的ICO薄膜用在SHJ电池的n侧,对比102nm厚的传统ICO电池(参考组),可以看到两组电池效率几乎持平,超薄ICO电池(加MgF₂抗反射层)的效率达25.16%,和参考组相差无几。

从EQE曲线上看,光学性能并不拖后腿,除450-600nm波段因厚度匹配略有差异,整体量子效率接近参考组,短路电流密度(Jsc)也没明显下降;但TCO厚度从102nm降到8nm,其单侧铟用量直接减少90%。这对规模化生产来说,这意味着能大幅降低成本、减少资源依赖。

电池结构示意图、电性能图和EQE

三、总结

不止是TCO,更是光电器件的“减铟新思路”。

这篇研究的意义,远不止突破TCO的厚度依赖,首先在技术层面,提出“临界成核”这一普适策略,为其他超薄透明导电膜(如ITO、AZO)提供了参考;从规划化层面,90%的铟减量带来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同时兼顾性能和成本;在应用层面,除了太阳能电池,还能推广到显示屏、LED等光电器件,推动整个行业向“薄型化、低成本”发展。

未来,随着CNS策略的优化,或许我们能看到更薄、更省料、性能更好的透明导电膜。

四、参考资料

[1] Eliminating Mobility-Thickness Dependence i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Layer Growth: A Critical Nucleation Strategy.

来源:云阳好先生做实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