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AI不是降薪,是减岗,年轻人首当其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2:00 1

摘要:斯坦福数字经济实验室 8 月 26 日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22–25 岁年轻人在受 AI 影响严重的职业中,就业率已经下降了 13%。 不是工资降了,而是工作没了。

薪酬未变,岗位先减。

斯坦福数字经济实验室 8 月 26 日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22–25 岁年轻人在受 AI 影响严重的职业中,就业率已经下降了 13%。 不是工资降了,而是工作没了。

这不是悲观预测,而是由数百万份工资单数据直接得出的结论。研究团队使用了美国最大薪资软件商 ADP 的数据,每月追踪数百万员工的真实就业情况,覆盖上万家企业,数据更新到 2025 年7月。

职业仍存,门槛却变高了。

——斯坦福教授 Erik Brynjolfsson 研究团队核心观点

为什么?AI替代的不是整个职业,而是新手学习成长的台阶。

研究还发现:

如果AI被当作自动化工具,入门岗就会被压缩;

如果AI被当作增强助手,资深员工反而带动招聘。

(硅谷科技媒体 Axios新闻头条 )

这一发现已引起 TIME、Axios等海外权威媒体关注,均指出AI的第一波冲击落在了年轻人和初级岗位上。

ChatGPT发布才两年多,就业市场格局已经重塑。 这是一份AI时代的"工资单实录",也是一份送给年轻人的"职场预警"。

更重要的是: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又该如何应对?

Erik Brynjolfsson 信息经济学中最常被引用的学者之一,斯坦福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主任,畅销书《第二机器时代》作者,AI与数字技术经济影响研究的先驱人物。他和团队在报告中展示了一个看似冷静,实则刺痛的数据图(如下)。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 人工智能对 某些类型的工作造成的损害比其他类型的工作更大。 斯坦福数字经济实验室)

他用的是美国最真实的一手数据: 350多万人、每月记录、覆盖近3年。 这些都是薪资系统里的真实记录,不是调研预测。

接下来的四个事实,来自这组数据的直接分析,也构成了这份报告的核心。

✅ 事实一:不是裁员,而是停招

Brynjolfsson 发现:

真正的危机不在于裁员,而在于停招。

许多岗位表面上没裁人,但背后发生的事是:新人不再被接纳。

从2022年底到今年7月,受AI冲击最严重的行业里,22-25岁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减少了13%。AI让企业能用现有人员完成更多任务,或用工具替代掉初级操作。这种变化毫无征兆,却对初入职场的人是致命的。

对刚毕业的年轻人而言,面临的不是薪资缩水,而是入门无门。

✅ 事实二:AI帮你,你留;AI替你,你走

研究团队把工作分成两类:一种是AI帮忙,一种是AI取代。

比如市场分析师,可以用AI快速做报告,这叫增强;比如初级内容编辑,AI能直接写完,这叫替代。

数据显示,被"增强"的人,工作机会和收入都有提升;而被"替代"的人,连入场的机会都在减少。

研究团队进一步表明:

我们看到的不是AI冲击一切,而是让某些岗位更有优势,另一些岗位彻底关闭招聘。

✅ 事实三:冲击跨越行业边界

许多人以为,AI冲击的是特定行业,比如媒体、翻译或客服。

但 Brynjolfsson 说 :

“我们看到的趋势不是某个行业问题,而是一个共同特征:入门级任务,在很多行业同时变少。”

医疗行业的初级记录员、

法律行业的文件整理助手、

教育行业的内容标注员……

这些职位都没消失,但容纳的人越来越少。

为什么是年轻人首当其冲?

因为AI最擅长的,正是那些有标准答案、流程明确的任务;而这些任务,过去正是年轻人进入职场、积累经验的第一步。

如今这一步没了。

✅ 事实四:传统数据指标有盲区

传统上,我们看一个技术有没有影响就业,往往看两个指标:GDP增长了没?招聘网站上的岗位还多不多?

可在AI面前,这两个指标都开始变得迟钝。

Brynjolfsson教授指出:AI的影响是渐进的,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实际上变化已经开始了。

岗位还挂着,但没人真的被录用;

工资看起来稳定,但任务已经从新人转到了AI或资深员工手里。

这传统数据看不到这种岗位流失, 但工资单不会撒谎。

这四个事实告诉我们:

AI带来的不是轰然倒塌,而是地基悄然下沉,最先站不稳的,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问题是,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很多人却没感觉到?

Brynjolfsson 教授在访谈中谈到:

“我们看到的不是大家都在被机器取代,而是企业正在用AI,把原本属于年轻人的工作,交给老员工和各类 AI 工具一起完成。”

如果你只看 GDP 数据,或者浏览招聘网站,你会觉得一切都还正常。

在这次研究用的是真实薪资记录,发现了一个隐蔽的问题:

“AI把原本属于新人的任务,重新分配给了机器和资深员工。”

他们观察的一个真实的例子:

以前,一家初创公司招两位实习生,整理市场数据;

现在,用一个AI工具5分钟完成初筛,然后交给项目经理处理;

实习岗位还在招聘网站上挂着,但长期没人入职,因为已经没人去安排这个岗位的任务了。

这种变化表面平静,但很关键。

教授总结说:

“AI正在改变的,不是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而是谁能进来、从哪进来、还有进来之后能不能往上走。”

✅ 你看不见,所以低估了

GDP本质是统计有价的交易,也就是你花了多少钱、企业赚了多少钱。

但Brynjolfsson指出:

AI带来的是大量“看不见的价值”,尤其是零价格商品。

比如:

你没为谷歌地图花钱,但你离不开它;

你没为ChatGPT花钱,但它已经帮你写了无数份提案;

企业用AI处理初级内容,不需要再招一个人,但GDP不会记录“没招这个人”这个动作。

在Brynjolfsson 教授看来:

“AI带来的是大量看不见的价值,特别是那些你没付费,却改变了你工作方式的服务。”

这就解释了一个误会:

不是因为经济数据看起来稳定,就说明冲击不存在。

实际上,冲击已经在悄悄发生,只是传统指标捕捉不到。而这种“看不见的变化”首先冲击的,正是那些还没建立网络、没资源积累、缺乏经验的年轻人。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直到现在还以为 “AI冲击还没来”

很多人至今还觉得“AI影响没那么大”, 只是因为他们在看错的地方找证据。

当大家还在用“有没有裁员”“岗位少不少”来衡量AI影响时, Brynjolfsson 教授团队已经在用一套全新的方法去看这件事。

他说:

很多AI服务是免费的。但不收钱,不代表没价值。

我们过去用GDP算经济,总是把“价格”当成衡量标准。

但AI时代,价值往往发生在你没花钱的地方。

所以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叫 GDP-B (B代表Benefits,即效益) ,意思是:除了GDP里的收入,我们还要加上“人们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好处”。

怎么测?不是靠主观想象,而是通过真实的"补偿意愿"调查。

简单说就是:我们要付你多少钱,你才愿意放弃某个产品或服务?

教授举了个经典例子:

“我们问用户:如果要你一个月不用空调,需要补偿多少钱?结果发现,一半人要34美元就够了,但也有人坚持要2000美元。”

他们用了同样的方式,测了一堆看似“免费的”东西的真实价值感:

还有一句特别典型的说法:

很多人一个月没电都能坚持,但没电和没手机,直接崩溃。

所以,GDP-B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 用户自己说“ 这个我 不能没有” 中估算它的实际价值。

✅ 真正的代价,看得见也看不见

教授还特别提到:

“Netflix的订阅费可能只有15美元,但我们测出来,人们为了一个月不用它,愿意收取的‘心理补偿’是166美元。”

这背后就是“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你花得少,享受到的多,这多出来的部分,才是真实的幸福感,也是传统GDP完全看不见的。

在AI时代,这个部分被大幅拉大:

ChatGPT、Gemini、Claude,这些AI相关工具都免费,或者只要几美元

但它们带来的帮助、节省的时间、替代的劳动力,早已超过价格本身

讲到这里,Brynjolfsson 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现在很多人填问卷,其实偷偷用AI帮自己写答案。既然这样,我们不如干脆让AI来当用户自己。”

于是他们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他们称之为:大模型代理人(LLM Agent)

更惊人的是,他们后来让AI“穿越时间”:假装自己是2016年、2017年的用户,来“评价当时的 Facebook 值多少钱”。

教授展示的对比图说明:

AI模拟出来的答案,和2016年真实用户填的问卷,几乎一模一样。

这带来了什么启发?

他总结:

“我们不是拿AI来替代人,而是用它来扩展我们原本看不到的地方。”

这种代理模型已经展现出巨大潜力, 例如:

想研究一个偏远人群,AI 可以秒级模拟,不必再用几个月去实地调研;

想预测一个从没用过 ChatGPT 的人会怎么评价它,AI 可以帮你“想象”;

甚至还能模拟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的消费行为。

这不仅大大提升效率,更让“隐性价值”第一次被计算在内。

基于这些发现,Brynjolfsson团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反思:

“在AI重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的测量工具是否正在忽略最需要被看见的变化?”

(斯坦福教授和研究员报告合著者Erik Brynjolfsson)

而这些人,正是那些还没开始、就被挡在门外的年轻人。

在访谈最后,Brynjolfsson 教授回到了人,特别是年轻人。他说:

AI不是抢了谁的饭碗,而是让新人连进门的机会都没了。

这句话刺得很准。 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不够强、不够快、不够聪明,但问题根本不在这里。

所以这不是“卷赢了就能留下”,而是 “你没机会被看见”。

AI没夺走你的能力,但确实改变了每个人职业起跑线。

教授指出,AI的影响堪称百年来最重大的技术变革,但最关键的是,它改变了每个人进入职场的起点。

以前,能力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练出来。

现在,工作门槛变高了,你得一开始就能做出成果,最好还能带来内容、带来流量、带来判断。

如果你刚步入职场,既没经验又不会用AI工具,找不到工作不代表你有问题,而是整个就业生态变了。

✅ 没有“万能建议”,但他说了三件事特别值得听

第一件:你得知道自己在哪一类岗位里

他说,他们把岗位分为两种:

一种是AI能帮上忙的,比如市场策划、项目研究,这类人会因为会用AI而变得更值钱;

另一种是AI能直接替代的,比如文稿初写、数据清洗、重复操作,这些岗位本身就不再增长了。

你想要做的工作,是哪一类?

如果你还没开始找工作,这个问题必须先问清楚。

第二件:真正有价值的,是AI模仿不了的东西

教授举了个例子:

“AI可以很快写出报告,但它写不出你和客户面对面沟通时的那种交流感;它能查资料,但不知道老板心里真正想要的是哪个方向的方案。”

这类“非明说的东西”,也就是教授口中的“隐性知识”,是AI最难接近的。

而这个东西,只能从经验中学。

如果AI抢走了你学习这些经验的岗位,那就要主动去接触那些需要人际沟通和灵活应变的工作。

不一定非要高薪,但一定要和人打交道,有复杂情况的练习机会。

第三件:你要掌握的不是AI技术,而是用AI做事的习惯

教授给出了清晰的方向:

“不是让每个人都去训练模型,而是要让人懂得什么时候该用AI,怎么在自己中工作运用。”

就像你不需要会造汽车才能开车,但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踩油门、什么时候踩刹车。

这也是“AI增强型人才”的基础:不是技术好,而是会用、敢用、并能与自己的工作风格完美融合。

如果你是刚毕业、刚转行、刚上岗的年轻人,现在要做的是寻找那些依然对新人开放的入口。

记住,这场求职困难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整个职场生态的改变。

AI的真正冲击,不是让所有人都"失业",而是让一部分人永远无法"入场"。

这不是未来的预警,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斯坦福的数据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变化已经开始了。

最残酷的是,这种淘汰来得无声无息。

没有裁员通知,

没有降薪公告,

只是那些原本为新人准备的位置,静静地消失了。

这场变革最先冲击的是年轻人,但它不会止步于此。接下来,更多层级、更多行业、更多普通人都将面临同样的挑战。

如果AI真的是新工业革命,那么我们迫切需要重新设计"入场机制"。

否则,那些还没起跑的人,甚至连起跑线都找不到。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