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一节目报道了一个案例,差点把我看乐了——29岁的小伙,同时搞定俩富婆,骗到手将近1800万,网友都说“建议出教程”,我倒觉得,这事儿背后的门道,比出书有意思多了。
我是占理儿。
上海一节目报道了一个案例,差点把我看乐了——29岁的小伙,同时搞定俩富婆,骗到手将近1800万,网友都说“建议出教程”,我倒觉得,这事儿背后的门道,比出书有意思多了。
你想啊,俩富婆,一个45岁一个47岁,都是在商场摸爬滚打过来的人精,怎么会栽在一个酒吧销售手里?更离谱的是,一个被骗光家产,虽然报警了,但主动写了谅解书,一个报警时还管小伙叫“老公”。
这哪是骗钱啊,这简直是“情感PUA大师”的巅峰教程。
故事主角叫林宇(化名),29岁,是家酒吧的销售主管。按新闻原文说的“外形不错,情商也高”,说白了就是长得帅,嘴还甜。
大家知道酒吧这地方,男公关业绩全靠“姐姐们”捧,他最火的时候,酒水业绩能冲到100多万,光提成就有30万。
你可能觉得“酒吧销售这么赚钱?”——懂行的都知道,酒吧销冠的提成,本质是“情绪价值变现”:陪喝酒、听吐槽、说点“姐姐你今天真好看”,把富婆哄开心了,酒自然卖得多。
但这30万月薪,不够他造的。为啥?因为他是个赌徒。30万在赌场里一把梭哈就没了。为了搞钱翻本,他把歪心思打在了来酒吧消费的富婆身上。
他的第一个目标叫吴敏(化名),45岁,出手阔绰,有钱有闲。林宇怎么拿下她的?经典套路:先陪聊,然后假装走心,最后卖肉,不但套出她的经济状况,还给自己立了人设——说自己家境贫寒,妈还生病要做手术。
你猜吴敏啥反应?被爱情冲昏了头,想都没想就甩了50万说“给阿姨治病”。这就好比钓鱼,第一口饵下去,鱼直接吞了。林宇一看“这鱼好钓”,接下来的日子各种编:“银行卡被冻结了”“取保候审差钱”,吴敏不光掏空积蓄,还找朋友借钱,前前后后被骗了950万。
他同时谈了第二个“女朋友”。
虽然骗了吴敏将近1000万,可林宇并没打算收手。2024年,另一个富婆李馨(化名)走进了他的视野。
47岁,常年在海外,对国内业务不熟。于是林宇故技重施:甜言蜜语、随叫随到,服务满意,没过几天两人就“老公老婆”相称了。李馨更有钱更大方,直接把闲置的房子给他住,每月还30万生活费。
你以为这就完了?怎么可能,感情稳定后,林宇开始编理由借钱:“项目周转”“朋友急用钱”。短短半年,就又骗了800多万。
俩富婆加起来1800多万,全被他扔网上赌博了。
李馨先发现不对劲的,她的钱全被林宇‘借走’了,自己需要用钱向林宇索要时,他支支吾吾拿不出来,并且很多细节对不上。于是她报了警,她跟警察说“我老公可能有点问题”——注意,她还叫着“老公”,言语里也全是不舍,并没有抱怨。
吴敏更不可思议,得知被骗光家产后,她居然给林宇写了谅解书:“他爸妈太可怜了,一辈子积蓄都赔进去了,还要替儿子还债,我不能落井下石。”
看到这我都懵了:这哪是受害者啊,这简直是“恋爱脑晚期”。
按说这俩富婆,都是人精了——45岁能积累千万身家,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嫁得好但脑子不傻,怎么会栽在一个小年轻手里?
问题出在哪?林宇的“情绪价值”,到底是个啥?
林宇在牢里说了句话:“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傍富婆,她们就是我女朋友,这是正常恋爱。”——你看,骗子最高境界,是把自己都骗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为啥俩富婆会信?
说白了,林宇提供的不是“甜言蜜语”,是“情绪价值”。这词儿这几年特火,我给你翻译翻译:就是让你觉得“被看见、被在乎、被需要”。
吴敏45岁,李馨47岁,这个年纪的女性,事业稳定,但情感上可能有遗憾:年轻时拼事业,顾不上谈恋爱;或者婚姻不幸,缺个能说贴心话的人。林宇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你想啊,吴敏这种富婆,平时接触的人要么图她钱,要么怕她(毕竟是老板)。突然来个小伙子,天天说“姐姐你辛苦了”“我只心疼你”,还会演“可怜”——家境贫寒、妈生病,激发她的保护欲。这种“被需要+被崇拜”的感觉,是她在商场上永远得不到的。
李馨更典型:常年在海外,国内没朋友,林宇天天“老婆早安”“老婆吃饭了吗”,甚至帮她处理国内银行业务(当然是趁机骗钱)。对她来说,这不只是谈恋爱,还是贤内助,叫声老公理所应当。
你发现没有,这几年杀猪盘、情感诈骗越来越多,目标人群大多是两类:一是中老年女性,二是单身职场女性。为啥?因为这两类人最缺“情绪价值”。
中老年女性,尤其是富婆,经济独立了,但情感需求被长期忽视。东亚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懂事”“坚强”——小时候要当“乖乖女”,结婚了要当“贤妻良母”,老了要当“慈祥长辈”。
谁问过她们“你累不累”“你想要啥”?林宇一句“姐姐你最棒”,可能是她这辈子听过最真诚的夸奖,更何况小伙子长得帅,身体棒。都说男人永远喜欢18岁的姑娘,女人当然也会喜欢18岁的帅小伙。
单身职场女性更惨:白天在公司当“拼命三娘”,晚上回到家里“独守空房”。突然一帅小伙,天天“吃了吗”“早点睡”,生病时给点外卖送药,就觉得“这才是爱情”。结果呢?被骗几十万才醒悟。
就之前的一个案例,有个姑娘的脚扭了,网恋男友天天嘘寒问暖,她老公就一句“饭你爱吃不吃”,最后把40万转给了网恋男友。
这事儿背后,藏着个更扎心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太缺“真情绪价值”了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越来越不会“好好说话”了?
夫妻之间:“房贷还了吗”“孩子作业写了吗”,没一句废话,也没一句关心。同事之间:“方案改了吗”“会议纪要发了吗”,全是工作,没有人情。甚至父母和孩子:“考了多少分”“啥时候结婚”,全是压力,没有温度。
大家都在“情感饥饿”中挣扎。骗子稍微给点“糖”,就恨不得把心掏出来。
林宇那点手段,放二十几年前不会这么管用——那时候大家还相信“日久见人心”,现在呢?“快餐式情感”成了主流:加个微信,聊三天就“宝贝”,一周就“老公老婆”,骗子都不用花太多时间成本。
现在网上教“如何提供情绪价值”的课程,卖得比考研课还火。什么“三句话让男人为你花18万”“高情商回复模板”——本质上,这就是把“真诚关心”变成了“撩妹/撩汉套路”。
所以这个骗局,是咱们整个社会的缩影。你要是觉得“我没钱,骗子看不上”,那就太天真了——杀猪盘连退休大妈的养老钱都骗,他们懂得苍蝇腿再细也是肉的道理,广撒网大鱼小鱼通吃。
林宇被抓了,法律会严惩他。但这事儿没完——只要还有人缺“情绪价值”,就还会有下一个林宇。
写到这里差不多该收尾了,最后给大家几个建议吧。
首先,要格外警惕“完美伴侣”。
又帅又有钱又懂你,还随叫随到?经济学上有个“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放到感情里一样适用:完美伴侣只存在于电视剧里,现实中碰到了,大概率是骗子。
其次,别把“情绪价值”当饭吃。
偶尔听听甜言蜜语没问题,但别当真。真正的爱,图的是你的人,而不是你的身外之物;会为你付出,而不是让你为TA付出;
再有呢,就是给自己找点乐子。
培养个爱好,养只猫/狗,看书听歌、运动健身,跟朋友旅游等等——情感需求这东西,你越闲,需求越大,并且这玩意全指望别人给。
你自己能让自己开心了忙碌,骗子自然机会就少了。
来源:占理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