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阳性≠马上吃药?医生坦言:很多人第一步就走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0:05 2

摘要:幽门螺杆菌是能在胃酸环境下生存的少数细菌之一,全球大约有一半人被它感染。它不是像感冒病毒那样来去匆匆,而是可以在胃里安营扎寨、长期驻扎。但它也不是个单纯的“恶人”。

幽门螺杆菌,很多人听说过,一查体检单,看到“阳性”两个字,立马开始焦虑,甚至有人直接奔药店买药。

可问题是,它阳性了,就一定要吃药清除么?

答案远比“是”或“不是”复杂得多。

有些人确实需要及时治疗,有些人却可以暂时观察,不动药物。关键在于弄清楚:身体到底有没有被它“折腾”出问题,还是纯粹“和平共处”。

幽门螺杆菌是能在胃酸环境下生存的少数细菌之一,全球大约有一半人被它感染。它不是像感冒病毒那样来去匆匆,而是可以在胃里安营扎寨、长期驻扎。但它也不是个单纯的“恶人”。

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日子照样过。但在特定条件下,它可能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增加胃癌的风险。尤其是有家族胃癌史的人群,更不能掉以轻心。

可问题是,它不是一发现就一定“作恶”。很多人做了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测,一看到“阳性”,马上就想吃药清除。这个反应,其实过于草率。

一个重要的误区是:认为“感染=疾病”。但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要看宿主体质、饮食习惯、是否吸烟饮酒、是否合并其他胃部疾病等因素。

比如有些人感染了十几年,胃镜看起来几乎没变化,胃黏膜也没萎缩,顶多偶尔有点儿轻度胃炎。这种情况下,贸然用药反而可能打乱肠胃菌群平衡,引起腹泻、食欲不振、肠道菌群紊乱等副作用。

而另一些人,尤其是出现了烧心、嗳气、持续性腹胀、反复胃痛等症状的,就要警惕了。特别是做胃镜发现有胃溃疡、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变化的,这类人群属于“高风险”,必须治疗。

很多人误解医生说“暂时不用吃药”是在敷衍,其实背后是临床指南的推荐逻辑。根据《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明确指出:只有在感染伴有胃黏膜病变高风险因素时,才推荐根除治疗。比如: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胃癌家族史;

胃镜提示黏膜萎缩或肠化生;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

已经患有MALT淋巴瘤者。

这些情况抓住治疗时机很关键。但如果只是幽门螺杆菌阳性,胃镜也没发现异常,身体也没症状,那就可以等一等,观察一下再说。

就算确实需要治疗,也不能随便吃药。治疗幽门螺杆菌,一般采用“四联疗法”: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加上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疗程一般为10~14天。

问题在于,这些药物组合因人而异。有些人对克拉霉素耐药,有些人吃阿莫西林容易腹泻,还有人胃酸分泌少,PPI药物根本不起作用。像这种情况,医生会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用药。

治疗过程中饮食也要配合,比如避免吃辛辣、生冷、油腻食物,避免饮酒,不然疗效会大打折扣。疗程中断、漏服、提前停药,都会导致菌株产生耐药,治疗失败率飙升。

家庭成员之间容易交叉感染,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一个人感染后,如果共用餐具、一起吃饭、亲密接触,就可能传染给家人。尤其是小孩,胃酸屏障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中招”。

如果家里有人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他成员建议也做下检测。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考虑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传播风险。

检测幽门螺杆菌主要有三种方式:13C/14C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胃镜活检。其中呼气试验最方便、准确率也高,适合初筛和复查。而胃镜活检适合合并胃部症状时使用,可同时观察黏膜状态。

但要注意,呼气试验前两周不能服用抗生素,四周内不能服用抑酸药,否则容易出现假阴性。粪便抗原检测前也要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部分人早上空腹做了呼气试验,结果“阳性”,但其实并无感染,只是前几天吃了含有幽门螺杆菌的食物或是短暂携带,误判的可能不能排除。

幽门螺杆菌一旦清除,很多人以为就彻底告别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国内研究数据显示,根除后1年内的复发率约为5%~10%,部分高风险地区可达15%

复发原因可能是重新感染,也可能是治疗不彻底。尤其是家庭中未同步治疗者、生活习惯未改善者,更容易再次感染。

治疗后1~2个月要复查一次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确认是否根除成功。之后每年可以定期监测。

很多人把“杀菌”当成目标,但杀菌只是手段。真正重要的是:胃是不是舒服了?有没有反酸、胀气、饭后不适?胃镜有没有见到病变?

如果治疗后这些症状没改善,那就要考虑其他原因,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管反流等。不要迷信“把细菌杀光就等于一切解决”。

而在未出现症状前,盲目吃药杀菌,反而可能破坏胃肠道生态,诱发肠易激综合征、菌群紊乱等新问题。

医学不是“发现问题就立刻处理”的流程,而是“评估风险、分级处理”的过程。幽门螺杆菌阳性,不等于立刻吃药。真正需要做的,是搞清楚这个菌在身体里到底做了什么。

如果它还没开始作乱,那就别急着清除它;如果它已经开始伤害黏膜,那就别犹豫治疗。关键在于:别用“阳性”两个字吓自己,更别用“一吃了之”的方式敷衍身体。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兆申,刘志国,陈红,等.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第五次,2022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6):321-338.

[2]黄建始,李国栋,陈孝平,等.中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其防控策略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10):1603-1608.

[3]陈磊,王明贵,张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1,48(5):257-261.

来源:科普健康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