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时,凉州(今甘肃武威)有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属昭武九姓之“安”姓。他们的先祖来自中亚粟特地区的布哈拉城,于北魏时期举家迁到凉州后,通过贩卖马匹积累大量财富,经过世代经营逐渐成为当地极具影响力的大家族。
唐代时,凉州(今甘肃武威)有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属昭武九姓之“安”姓。他们的先祖来自中亚粟特地区的布哈拉城,于北魏时期举家迁到凉州后,通过贩卖马匹积累大量财富,经过世代经营逐渐成为当地极具影响力的大家族。
隋末唐初的大将安兴贵,就诞生于这一凉州望族中。他曾以平定大凉、英勇抗击突厥等卓越功勋,受封右武侯大将军、凉国公,其子孙后代亦在唐朝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凉州安氏家族的传奇,是唐时期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参与、见证当时社会发展变迁的典型缩影。回溯安氏家族扎根河西的历史,我们得以见证在大唐气象熏陶下的这条繁忙商道上,粟特胡商认同及融入中华的动人故事。
▲甘肃兰州五泉山蜡像馆内展示“粟特商人”的蜡像场景。(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种平等对待不同族群的开放胸襟,直接促进了唐朝政治的大一统、经济的大繁荣和社会文化的多元绚烂,造就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象,也吸引着边疆各族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原。
得益于大唐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西域胡人得以顺利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经商贸易,寓居长安者众多。入唐的胡人中尤以粟特人为甚。
粟特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原本居住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也就是西方古典文献所说的粟特地区(Sogdiana,音译称“索格底亚那”)。
▲粟特人衣饰复原图。(图片来源:东华大学出版社《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服饰研究》 吕钊著)
历史上的粟特人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长期受周边强大的外族势力控制。粟特人在异族统治下,非但没有灭绝,反而增强了自己的适应能力,成为中古时代活跃于陆上丝绸之路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起到了“丝路文明传播中转站”的作用。
自汉代开通丝绸之路,西域与中原联系密切,中亚粟特胡商一批批经丝绸之路东向来华,无有止息。即便是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粟特胡商依然活跃在丝路重镇充当“互市人”,逐步构建起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到关中长安,乃至遍布中国南北的贸易网络。
至唐朝时期,参天可汗道的贯通和羁縻府州的设立,使西域迎来发展的新时代,大量粟特人顺利地进入中原内地。他们借由经商,控制着东西方贸易往来,堪称是唐时期世界上最会赚钱的商人。
▲粟特移民迁徙路线图。(图片来源: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二)粟特人的商业头脑到底有多强?
粟特人极善经商,《旧唐书·康国传》有载,粟特人的孩子刚出生时,父母会在孩子嘴上放一块石蜜,希望他长大后能说会道;在孩子手掌中放一块胶,希望他长大后能像胶一样紧紧地黏住钱财。这一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出生礼仪,是粟特人的重商传统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作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粟特人的商贸活动促进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在唐朝西传的物质中,尤以丝绸为甚。在6世纪末的东罗马,每匹丝绸价格高达1至4千克黄金。1两黄金值10两银,1两银与1匹绢价值大体相当,也就是说丝绸从唐朝运至东罗马后价格提高了200—800倍。
巨大的商业利润,吸引了大量的粟特商人入华从事贸易活动,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乎垄断了丝绸贸易,足迹遍布丝绸之路沿线。
在从事中原丝绸贸易的同时,粟特人还积极吸收唐朝的丝绸和蚕丝工艺,将其与中亚粟特地区原有的毛、麻纺织工艺结合起来,形成“中亚锦”或“粟特织锦”,其中最为典型的联珠纹织锦亦深受大唐民众的喜爱。
▲唐代联珠鹿纹锦。(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与此同时,西方物产大量东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狮子。狮子自汉代起从西域传入中原,大多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发展,狮子的神威与辟邪护法功能融入中原文化观念中。
唐代作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西域的狮子更多地入贡中原。史料记载,粟特地区的康国“贞观九年,又遣使贡狮子,太宗嘉其远至,命秘书监虞世南为之赋,自此朝贡岁至”。粟特地区的米国“开元时,献璧、舞筵、师子、胡旋女”。
随着狮子的东传,狮子舞也逐渐兴起,至唐代成为宫廷乐舞。唐代立部伎中的《太平乐》即据《五方狮子舞》改编而成,成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乐舞。狮子舞后进一步流传于民间,成为了今天国人引以为傲的民间艺术“舞狮”。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图片来源:广州歌舞剧院)
此外,粟特商人常向唐朝进贡的物品还包括各类珍宝、水果和葡萄酒。西域的玛瑙是唐代达官显贵梦寐以求的宝物,而康国则是精致玛瑙物品的主要进贡国。玛瑙等奢侈品占地空间小,便于大量随身携带,其高昂的利润空间也成为粟特商人首选的贸易品种。
▲镶金兽首玛瑙杯。其造型仿自粟特式来通(rhyton),制作的年代约为6世纪后期至7世纪前期,从风格上看它可能是由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制作的。(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扎根河西,融入中华
在丝绸之路从事商业活动的过程中,许多粟特商人逐渐定居下来,成为唐朝政府的编户之民。
随着粟特人华化程度的加深,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深入唐朝的政治和军事领域。7世纪前半叶,昭武九姓在河西走廊上的沙洲(今敦煌)建立起的粟特人聚落——从化乡是为典型。
据敦煌文书记载,到了8世纪中期,从化乡有284户,人数达1400余人,其居民有九成是康、安、石、曹、史等姓。他们长居于此,以大唐为家,活跃在当地社会的各行各业。
部分粟特人致富后,因倾慕中华文化,在中原娶妻生子,长留不归,逐渐华化。有的甚至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凉州安氏家族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安氏家族的祖先名叫安难陀,原居住在中亚的布哈拉城,在北魏时期举家迁往凉州居住,通过贩卖马匹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豪门望族。
▲《元和姓纂》“安姓”条。(图片来源:凉州文化研究)
隋朝末年,李轨割据凉州,其手下大将安修仁的兄长安兴贵(兄弟二人均为安氏家族成员)入仕于长安李唐政权。为削平李轨集团,安兴贵奏请李渊,欲规劝李轨归唐,其辞称:
“臣家在凉州,奕世豪望,为民夷所附。弟修仁为轨所信任,子弟在机近者以十数,臣往说之,轨听臣固善;若其不听,图之肘腋,易矣!”
安兴贵到凉州劝李轨投唐不从,于是退与修仁阴结诸胡起兵击轨,轨战败而就擒,城中人争出迎兴贵,河西悉平。
安氏兄弟在助唐朝完成统一大业上功勋卓著,安兴贵因此被授右武侯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食实封六百户,赐帛万段。安修仁也被授左武侯大将军,封申国公,赐给田宅,食实封六百户。
安氏后代李抱玉从小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及托克逊、鄯善等县地)长大,善养名马,沉毅有谋。后在抗击安史叛军中屡建奇勋,朝廷赐国姓李氏。李抱玉的弟弟李抱真,“沉断多智机”,治军有方,忠于唐廷,在抵抗河朔诸镇的反叛上多有贡献,加官检校司空,实封五百户,死后,与李抱玉皆追赠太保。
除凉州安氏外,还有诸多定居于河西走廊的粟特人,在唐朝归义军政权中占有很大比例,如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曹议金便来自汉化的粟特家族——敦煌曹氏,他在取代张氏统治后废除敦煌国称号,恢复归义军旧称,奉中原王朝正朔;瓜州刺史康使君因“助开河陇”而“名称九重”;另一位名叫康通信,在归义军中任职删丹镇遏使、都知兵马使,也曾“助开河陇”“效职辕门”,奋勇杀敌,壮烈捐身。
▲唐定远将军安菩(粟特人)夫妇墓出土的彩绘陶乐舞俑。(图片来源:洛阳博物馆)
在唐朝开放包容的“天下观”下,“兼爱夷夏”的族群观念为各民族广泛而深刻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现实场域,吸引了无数边疆族群内附大唐,形成“多族群大一统”的大唐盛世景象。
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作为联通中原与西域的中枢,在驼铃声声中踏出了西域胡商与中原贸易往来的足迹,在浩瀚青史中见证了粟特人倾慕并积极融入中华的历史过程,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进程增添了斑斓多姿的绚丽光彩。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