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是潇洒的情种。俗话说,风情万种,就是这个意思。无形之风,携裹无数花粉、树种、草籽,飘飘洒洒的都是有情之物。风中的花粉、树种、草籽不论飘洒到哪里,不论对错,都是结缘都是生命。
赣韵溢文华 书香满乾坤
错落的文学情种
卜谷
作者:卜谷
出版:台海出版社
书号: ISBN 7-80141-294-X
馆藏地点:四楼主题文献阅览室
索取号:I247.5/9473
风,最是潇洒的情种。俗话说,风情万种,就是这个意思。无形之风,携裹无数花粉、树种、草籽,飘飘洒洒的都是有情之物。风中的花粉、树种、草籽不论飘洒到哪里,不论对错,都是结缘都是生命。
我也是风中一颗错落的种子,和这个世界有与生俱来的冲突。那是降生在8月的一场病灾,给我留下了终生的残疾,给家庭投注了不散的阴影。姥姥、母亲、父亲是我生命最初的语言环境,也是我最初的亲情与忧郁——“你这一辈子怎么活呀!”
是呵,这一辈子怎么活呢?我知道我的活路很难,却不知道究竟何难。姥姥建议我长大当个中医医生,父亲说我可当个剃头佬也可做翻砂师傅,母亲对我耗费的心力最多,对我的期望值也最高,竟然希望我能当官,对于一个活路难寻的人这显然很不现实。我的最高理想是当一名中医医生,在渡己的时候能够渡人。那时,无论是自己、家人或熟人,谁都没想过要我搞文学。
▲卜谷在赣州
文学是颗错落的情种,播撒在我心中。
我当医生、翻砂工、剃头佬的想法一一被现实粉碎,经过一段下放生涯,我弃农入厂当了一名装配工人。终于找到了活路,在一种喜出望外的情绪中,我积极参加领导安排的各项活动,比如写大字报,出大批判专栏,这很好,既练书法和美术,又练文字,这段时光可视为我无意识状态下最初的文学实践。1975年赣州市文化馆出的诗报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仅四句:春眠不觉晓,处处灯火挑,夜来挥汗处,攻关知多少,这是一首套写的,谁都能够胡诌几句的顺口溜,就有人用说诗人的话说我,用看文人的目光看我,说得我稀里糊涂,像风筝一样飘飘然。这种不必负责任的表扬很受用,也很鼓舞人,我像风筝一样向天上飞去,一点也不怕一个跟头栽下来会有生命之虑。
二
搞了文学才知道,我这样一个反应很迟钝的人,是多么不适宜搞文学呀。我没把文学搞得怎么样,文学却把我伤痛得厉害。
漫不经心误播的文学种子也会发芽,文学的苗却经历了更多更加漫长的等待。陆续发表的几篇短短的诗、散文、小说,助长了一个文学野心,我开始了长篇跋涉,这是一次文学上的拔苗助长。长篇小说《少共国际师》酝酿于1979年,因为少共国际师是在宁都成立,宁都博物馆原名宁都革命历史纪念馆,曾经设立过“少共国际师”专题。有一天,我在博物馆工作的妻子,手上拿着一份薄薄的“少共国际师”专题资料。无意间,我看了这份资料,它点穴一般唤醒了我的创作欲。我早就听说过“少共国际师”,这是一支完全由青少年组成的红军部队,以其年少为特色而盛名于世。我回想起,我的父亲、岳父都参加过少共国际师,他们离休后没什么事,总喜欢絮絮如绵地回忆往事,我把他们叙述的故事记录下来,不就是一部少共国际师的小说么。
▲宁都县少共国际师成立旧址
我要写长篇小说啦。说干就干,父亲、岳父看到我把他们的叙述记录下来很高兴,有点受宠若惊。事情没进行到一个月,他们就有点累了,时隔久远,许多事情记不清,许多事情不知道。我的积极性也在下降,因为他们越来越多地重复又重复。于是,我的采访开始泛滥起来,从父亲、岳父又采访到他们的战友,从宁都到兴国、瑞金、于都,又从赣南到闽西再到北京……采访、写作,是一环扣一环的长链,事情开了头就收不住脚,要一直串联下去。
题材撞车,相当于撞上谋杀,倏然使人觉得若干年间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我遭遇了文学创作中最忌讳的事情。
无知者无畏。初涉文坛的我太懵懂了。我并不知道在我之前,就有兴国县、赣州地直、江西省直、福建省等五、六个部门成立过“创作组”,正儿八经地花着公家银子在采访、写作这个题材,我所有的努力几经曲折,又先后都因素材缺乏的缘故而中途夭折。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一次又一次与那些曾经的“少共国际师”创作者邂逅。有趣的是,时光河流将我们漂流到一块,相逢、相识、相交,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我的被采访者,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雁鸣阵阵,雁过柳梢。听他们讲述当年采访兰州大区司令员——原少共国际师政委肖华的故事,聆听他们乘坐直升机观光的感受,在羡慕之余也担着一次次后怕。
▲永安市洪天镇马洪村少共国际师
指挥部旧址中央红军标语
津津有味地重蹈覆辙,注定是要失败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竟全然分辨不出“少共国际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就那么傻傻地硬硬地啃啊啃啊。如果我明白当时“撞车”的全部情况,如果我明白这个题材创作会有那么困难,也许早就痛苦得乱七八糟,也许早就放弃了这项创作。可是在很后很后的后来,待知道这些情况,待尝到个中滋味后,早已是行走在不归路上了。苏东坡说:难得糊涂。正是特指这种情况下的难得糊涂,并非什么时候都难得糊涂,若如此,那不成傻瓜了么。
都说是十年磨一剑,其实十年也不算长。
一个十年过去了,第二个十年也过去了,我的长篇小说《少共国际师》仍在修改中,却引起了省作家协会的高度重视,并专门组织江西的著名文艺评论家们在庐山召开了作品研讨会。此后,这部作品又得到了一些国内文学大家的评价推介: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这是一部十分有个性的书,充满了童真、童趣、童话,其遥远又邻近的地域文化和人性特色,纯真、率直、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曾镇南:“这是一部用特殊材料写成的具有特殊的格调和意义的作品,它带着战争年代赣南大地特有的红土气息和铁血史迹,以真实到令人战栗的酷烈,严肃、执拗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像是对我们的心灵的一个试炼,对当今生活的一个叩问。”著名文艺评论家夏中义:“‘少共国际师’这五个字,不仅是现代中国军事史的火红一页,同时也是共和国初年曾深深激动过我(乃至整整一代人)的青春神话,长年被‘遮蔽’的‘少共国际师’终于露出其血色一角。”
▲卜谷参访永安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
《少共国际师》出版于2003年,23万字花了24年时间。24年,树都长到天上去了,24年间人都死了几个,不由得唏嘘一叹,对于一个文学智力的跛者,这是一次多么艰难的跋涉呵。
我在此书后记中写道我蘸着山野的露水,采写“少共国际师”。几回踏地攀高探幽,采撷原汁原味的风、云,力图将它擦拭得更真实、纯朴。修修改改,改改修修,十几易稿,一晃,20多年去了。写得这么慢,自然有许多笨拙、坎坷隐在其间,但这“慢”在于我,既是命运使然,也是心甘情愿。追求真实,应该花费这么多时日,亦值得花费这么多时日。书命,亦为命书。
本书付印之际,不禁感慨万千。四顾茫茫然:最初帮我立意,助我收集资料的妻子不幸英年早逝;其后,叙述历史,参加长征的父亲、岳父相继辞世;我曾采访过的“少共国际师”战士以及其他老红军们,先先后后,一个接一个逝去……活着的历史,逐渐死去。这时我才猛悟: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世纪,一个千年过去了。
三
赣南的谷地,腾腾起浓浓的山岚。杜鹃啼血,因了山岚里淡淡的腥味,那山谷,有着土化了的万千尸骨。
红土地为什么这样红,像花,似血?中华民族,在这块红土地上,曾经绵延弥漫了十几年的那场战火。曾经有五六十万赣南子弟参军参战,红军、白军,红红白白,这块土地下埋葬着数十万战争的尸骸。这些尸骸,都是我们的祖辈、父辈,他们曾经是怎么活着,又是怎么死去,曾经有过什么希冀,有过什么追求,怎么能忘记呢!
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
在采写《少共国际师》的同时,无意间,我接触到一些女红军的事——那些红军长征离开赣南后他们的妻子、女儿的事。这些事随意听听后又随意扔掉,不料那是一些如同炭火般的故事,搁在耳里会钻入心里会一直蹦跳着火星烫人哩。
这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低贱的也是人的生命。那个战争年代,造就了一批苦难女人。苦难的生命,往往最有价值,是一个民族的精华。在生命与生命的比较中,我采撷了一串生命中的珠玉。女人、男人,是一样又不一样的。女人比男人多些颜色、多些声音、多些味道。这是一些有追求、有信念的女人,她们温柔如水,又坚硬若冰,她们滋润生命,孕育生命,又折射生命。女人付出了巨大牺牲和特别巨大的隐形牺牲,那场战争,绝不该忘记那些女人和那残酷的经历,她们创造并成就了生命的精品。于是,我有意无意地收集这些故事,久而久之,竟然形成了后来的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
作者:卜谷
出版:中国言实出版社
馆藏地点:新馆二楼成人借阅区
索取号:I25/1889
这回我有了一点经验,边写边陆续投稿,这部长篇的章节陆续在全国多家报刊连载、选载。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日子,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于2004年9月18日在《羊城晚报》B7版全版首发,尔后每日连载,至2004年11月15日止共连载数十期。当年,赣州市志年鉴称:此举填补了我市作者作品在全国最大晚报连载的空白。2005年是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延安文学》《今古传奇》《名人传记》等大型期刊一举推出经过修改的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2006年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胜利会师70周年,我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走歌的红妹子》,在《北京文学》9期头条刊发,并同时在《长江日报》《宁波晚报》《大连晚报》等报刊连载、转载,并被《北京文学》列入2006年下半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6日第八版发表文学评论《文学期刊上的长征》,从思想及艺术方面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陆陆续续算起来,全国有26家报刊连载、选载这部作品,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四
作家的记忆是以书为坐标的,作家的记忆在书里也在书外。见到书就见到了那些写作、采访的日子,见到书就见到了书内书外,那些风风雨雨,那些有情无情的人、事。文学生涯尤其是纪实文学的采访、采风、创作,经风雨也长见识。
▲卜谷与永安市党史方志室主任郑毅交流
采风不乏风采,也不乏一点浪漫,几朵花絮。那是1995夏,京九线施工正在紧张时期,我往京九线广东段采访一些特大桥梁、隧道,返回赣州路过信丰县牛颈一带,夜班车驶入一家路边店。那时,常有车、店勾结迫使旅客下车高消费的情况,这家洪城饭店也是这种状态。司机数人不但免费吃喝一顿还可以接受店主的一个红包,这些开支当然不是店主的,而会全部加价在车上就餐的旅客身上。
层层盘剥下的旅客饭菜价高质差可想而知,更气人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他们还会把残汤剩羹和在汤菜中热一热端给顾客吃。这些勾当都是在顾客眼皮底下半公开地进行着,顾客都是敢怒不敢言。当时见状,我气愤地说:“你们这样做与地主剥削是一样的。”对于敢怒敢言的顾客,立即有两个打手一个执刀一个抄起板凳上前,我眼前一黑,就被他们打昏在地。第二天,我找到电视台、报社将此事曝光,此事一时成为社会新闻焦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市文联领导也很关注此事,两次派人与我一道去信丰县委、公安局等部门交涉此事。那家路边店以往欺压旅客的劣行也揭发出来,老板及老板的后台也得以暴露,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处理。
更多更深刻的采访花絮,是一些关于生命的记忆。
那是我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采写的《给你一个吉祥》书稿,这是该公司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那一段时间我乘坐十几次飞机,在全国飞来飞去。那几年,飞机失事比较多一些,于是我专门采写了两个飞机失事的章节。其中之一是宁夏银川的客机失事,十几位幸存者竟然众口一词,飞机失事前有预感。采访中,我竟然也感到生命中谜一般的莫测。打道回府离别银川的前夜,我突然做了个噩梦,十分担心起来,预感我的母亲生命垂危。于是,紧赶慢赶,从银川飞到北京,再飞回南昌后到达赣州已是深夜,第二天赶到医院的一小时后,我的母亲停止了呼吸。
五
书命,亦为命书。我认为书有书的命运,我写作出版的每一部书各有不同的命运,当然,归根结底,书的命运也就是人的命运。
也许是“水土”关系抑或是命中注定,我一起手便是从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至今,我的主打产品也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长篇小说《少共国际师》,长篇影视文学《曾山与苏维埃》,长篇纪实《红军留下的女人》《走歌的红妹子》,长篇传记文学《良心树——赵煜其人其事》以及我手上正在进行的几部长篇,这些都是革命历史题材。想来,这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是有原因的。那时,大气候影响,也是大势所趋,前一辈的人、前半辈的人,还有同龄人中搞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得也挺多。搞创作的搞评论的,熙熙攘攘,曾几何时还形成了一个以罗旋文、周书文、舒龙为代表的赣南红土地文学创作群。走着走着,走过30多个年轮,惶然四顾,不知何时,我的同龄人中就走得剩下我一个人了。
▲卜谷(右)与少共国际师师长
吴高群烈士继子吴官禄(左)合影
一个人的长征、攀登,时而不免有一些孤独,时而又感觉挺好。现在是市场经济,经济左右着文学市场亦左右着文学。在低谷的文学中搞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不但十分不经济也显得很有些不合时宜。但是,这难道非常重要么?非也。我既不是为金钱写作也不是为时宜写作。钱少一些,物质生活不那么宽敞,但是我们真的比下岗工人还苦么?排除那些非文学因素,对于一个作家而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愈见增强,赣南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愈展示出其广阔的前景。一个人的攀登犹如一个在一座大山里砍柴,砍柴的人少,柴火却是太多了。
有柴火砍,就不乏砍柴人。
我不会成为赣南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终结者。即便赣南的中青年作家中仅剩我一人在继续坚持,我也不寂寞。赣南,有数十万烈士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不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是赣南人的耻辱。30多年来我坚持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几乎所有的采访都是自费进行,我甘心乐意,因为这是我一生的责任也是我一生的义务,也许,我不干就没人这么干了。有一百多位老红军、老苏干就在我采访后陆续逝去,每当想起那些逝者,其面容如生,其叙述言犹在耳,每天都可能在死人,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抢救性工作,疏忽、放弃都是失职。作为一个作家,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坚守的信念追求,一个人的一生很短,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我就用我的一生来做这一件事情。
▲卜谷与其他学者召开少共国际师
史实研究座谈会(2020年)
文学是颗错落的情种,播撒在我心中。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错落的文学情种,也会发芽、开花。走过喜剧、闹剧、悲剧,走过青山、绿水,我在创作中得到了书,还得到了友情,这是我生命的价值和回报。或许,我还会有数十年活头。人,可以死,却永远不可以老。
错也罢,对也罢,坚持到今日,对文学我已毫不犹豫、彷徨。信念之火已经点燃,我将秉烛而行!难道,错落的文学情种也可以变成错落有致的文学么,难道不可以么?
作者简介
卜谷,原名卜利民,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曾任赣州文学院院长,现任江西省“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赣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著有长篇小说《少共国际师》,长篇影视小说《曾山与苏维埃》,中短篇小说合集《神窑》,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为毛泽覃守灵的红军妹》《红军妹子》,长篇传记《朱熹传》《良心树》《李一痕与他的诗友们》,长篇报告文学《给你一个吉祥》《抗冰万里》等各类文学作品15部,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出版累积500多万字。
2011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6年参加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1年参加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