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列传(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09:30 2

摘要:韩信的出身背景如何?书上没有记载。我个人判断,司马迁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司马迁写《史记.列传》的一个特点,一般是要交待这个人父亲是谁,儿子是谁。因为他自己不知道,所以自然就没有写。

韩信列传(二)

司马迁说,韩信是江苏淮阴人。

我说,韩信是不是出生在江苏淮阴呢?也未必。

韩信的出身背景如何?书上没有记载。我个人判断,司马迁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司马迁写《史记.列传》的一个特点,一般是要交待这个人父亲是谁,儿子是谁。因为他自己不知道,所以自然就没有写。

书上说,韩信小的时候家贫(“贫无行”)。还说韩信少年时,喜欢随身带一把剑(“好带刀剑”)。

这些交代,说得模模糊糊。

“刀剑”,在古代这就是武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天下的武器都给收起来了(《过秦论》:“铸以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你胆敢带着“武器”在大街上行走,即便是现在,派出所也会把你关押起来。

韩信竟然带着“武器”大模大样在街上行走,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一点就说明,秦始皇还没有那么“暴政”。现在如果你胆敢私藏武器,你试一试?更不要说堂而皇之的携带“武器”了。很多丧尽天良的知识分子说秦始皇暴政,这完全是十个手指头只说短的,专门挑秦始皇的毛病。

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出身,真叫穷。所有人都知道,他穷得没有饭吃,更读不起书。

应该可以得出结论:韩信,是一个读书人,他读过兵书。

谁让韩信去读书的?谁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认知告诉韩信的?他哪来的钱交学费呢?

我想,最早启迪韩信认知的,一般而言,只能是韩信的长辈,或者是韩信的爷爷,或者是韩信的父亲。

书上说,有一次韩信遇到了漂母(注:在河边洗衣服的女人),漂母给他饭吃。

我猜测,韩信是饿得没有饭吃,他既没有挣钱的能力,他也没有去给人打工的勇气,他自己又不能放下脸面去乞讨。他就装模作样,在河边垂钓,一是打发时间,二是希望天上能掉馅饼。果真,遇到了好心的漂母。天上掉下的馅饼就是漂母。

一连十几天,漂母把自己的饭,省吃俭用,给韩信吃。韩信对漂母说:“日后定当报答”。漂母说:你一个大男人不能养活自己,我可怜你这样的公子王孙,才给你饭吃的,怎么会图你的回报呢?(“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注意,这里用的是“王孙”。

“王孙”,一般是有身份的阶层。比如,《水浒传》有言: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还有,刘希夷的诗句: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还有,欧阳修的词:“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等等吧。“王孙”,不是指普通老百姓。

司马迁说,他去过淮阴,见过韩信母亲的坟墓,但是没有看到韩信父亲的坟墓。

韩信为什么不给他父亲立碑呢?我想韩信也有难言之隐。

由此,我猜测,韩信的出身应该不一般。他的父亲或者爷爷应该是韩国的贵族或者官吏或者将军,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或者在反对秦始皇的斗争中,被杀了。即他的出身是比较高贵的。他的长辈在临死之前,会交待韩信,要读书、要报仇之类的话。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在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巨大。如何报仇?韩信未必知道,因为他年龄小啊,但是要读书,韩信一定会记在心里。

还有,为了躲避乱世可能带来的麻烦和灾难,韩信和他母亲背井离乡,来到了江苏淮阴。假设,如果韩信的父亲也是淮阴人,而司马迁是去过淮阴的,韩信死于公元前196年,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这中间仅仅间隔51年,即便是司马迁很老的时候去淮阴,时间也不过100多年。如此,司马迁应该可以从当地老人口中打听到韩信父亲的事情。但是,司马迁在这方面获得的信息是零。即当地人对韩信的父亲,也是一无所知。另外,当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如果他父亲也是淮阴人,那么他理当给他的父亲立碑。但是,他并没有给自己的父亲立碑。所以,我猜测,韩信的父亲不是死在淮阴,而是死在别处;韩信他就不是在淮阴出生的,而是后来迁过来的。

来源:以史为鉴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