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子起夜,听见院子里怪省,推开窗户见已故妻子在织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09:39 2

摘要:沈万青今年四十有二,妻子早逝,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叫沈秀娥,年方十六,生得眉清目秀,帮着父亲打理染坊生意。

明朝宣德年间,苏州府吴江县有个叫沈家染坊的铺子,掌柜的叫沈万青。

这沈家染坊是祖传的手艺,染出的布料颜色鲜亮不易褪,在江南一带颇有名气。

沈万青今年四十有二,妻子早逝,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叫沈秀娥,年方十六,生得眉清目秀,帮着父亲打理染坊生意。

这年春天,沈家染坊接了一单大生意——要给苏州织造局赶制一批官用的绛红色绸缎,要求颜色必须均匀鲜亮,不能有半点瑕疵。

沈万青亲自调配染料,日夜守在染缸旁,生怕出什么差错。

这天夜里,沈万青正在调配第二天的染料,忽然听见院子里传来"吱呀吱呀"的机杼声。他心下奇怪,这深更半夜的,谁在织布?推开窗户一看,月光下只见一个身着素衣的女子正坐在织机前织布,那背影竟像极了他已故的妻子王氏!

沈万青揉了揉眼睛,再定睛看时,院子里空荡荡的,哪有什么人影?只有那架老织机在夜风中微微晃动,发出"吱呀"的声响。

"怕是连日劳累,眼花了。"沈万青自言自语道,关窗继续干活,心里却莫名地不安起来。

第二天,怪事就发生了。

一大早,工人们来上工,发现染缸里的绛红色染料竟然全都变成了暗黑色,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腥臭味。沈万青大惊失色,这批料子明天就要交货,如今染料全毁,可如何是好?

更奇怪的是,昨天晾晒在后院的一匹白绸,不知被谁用黑染料画上了一个古怪的图案——像是一只展翅的乌鸦,又像是一个张牙舞爪的鬼影。

沈万青气得直跺脚,把工人们叫来问话,大家都说夜里没人来过染坊。只有老工匠周师傅沉吟半晌,小声对沈万青说:"掌柜的,我昨夜起夜,好像听见院里有织布的声音,像是夫人生前用的那架织机..."

沈万青心里"咯噔"一下,想起昨夜所见,不禁脊背发凉。妻子王氏已经去世五年了,怎么会...

就在这时,门外来了个游方道士,说是路过此地,见宅院上空有黑气缭绕,特来提醒。沈万青忙请道士进门。

道士在染坊里转了一圈,最后在那匹画着怪图案的白绸前停下,脸色凝重:"掌柜的,这是'冤魂索命图'啊!府上可是有冤死之人?"

沈万青支支吾吾不敢直言。送走道士后,他独自一人对着染缸发愁。这时女儿秀娥端来茶水,轻声说:"爹,我昨夜梦见娘了..."

沈万青一惊:"你梦见什么了?"

"梦见娘在院子里织布,一边织一边哭,说是有冤屈..."秀娥说着眼圈也红了,"娘还说...让咱们小心身边的人..."

沈万青心中疑云更重。妻子五年前病故,当时他正外出采买染料,回来时人已经入殓了。因为是夏天,尸身不能久放,很快就下葬了。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当晚,沈万青留了个心眼,假装睡下,实则躲在窗后观察院子。果然,到了子时,那"吱呀吱呀"的织布声又响起来了!

他悄悄推开一道窗缝,只见月光下,那织机前确实坐着一个白衣女子,身形与亡妻极为相似。女子一边织布,一边低声哭泣,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楚。

沈万青大着胆子轻声问道:"是你吗?翠兰?"

女子闻言缓缓回头——月光下赫然是妻子王氏的脸!只是面色青白,眼中流下两行血泪!

"万青..."女鬼开口,声音飘忽,"我死得冤啊..."

沈万青吓得魂飞魄散,"砰"地关上窗户,缩在屋里瑟瑟发抖直到天亮。

第二天,沈万青病倒了,高烧不退,胡话连篇。秀娥急得团团转,请来郎中诊治,却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染坊的生意也不能耽搁,好在有个叫赵二的老师傅主动站出来主持大局。这赵二是沈家的远房亲戚,在染坊干了十几年,手艺颇得沈万青真传。

赵二带着工人们重新调配染料,竟然一举成功,染出的绛红色比之前的还要鲜亮。秀娥很是感激,将染坊事务暂时托付给赵二打理。

说来也怪,自赵二接手后,染坊里的怪事就消失了。沈万青的病也渐渐好转,只是对那夜所见绝口不提。

这天,赵二来找秀娥,说染坊接了个大单子,需要购进一批昂贵的苏木做染料,但账房银子不够,需要动用沈家的积蓄。秀娥犹豫了一下,还是取出了父亲珍藏的钥匙,打开了库房。

就在赵二清点银两时,秀娥无意中发现他腰间挂着一个香囊,那香囊的绣工和样式,竟与她母亲生前佩戴的一模一样!更让她心惊的是,香囊上还绣着一个"兰"字——正是她母亲王氏的闺名!

秀娥心中疑窦顿生,表面却不动声色。夜里,她偷偷来到母亲坟前,想烧些纸钱,却意外发现坟前有新鲜脚印,还有烧过纸钱的痕迹——显然有人在她之前来过。

秀娥躲在树后等待,果然见到一个黑影悄悄走来,在坟前放下些什么,又匆匆离去。借着月光,秀娥认出那黑影就是赵二!

等人走远,秀娥上前查看,见坟前放着一包点心和一件染工穿的围裙。那围裙上沾满了各种颜色的染料,显然是经常使用的。

秀娥想起母亲生前最爱吃那家铺子的点心,又想起父亲说过,母亲最擅长调配一种特殊的绛红色,那配方只有她一人知道...

一连串的疑问在秀娥心中涌现。她悄悄跟踪赵二,发现他经常深夜独自一人到染坊后院的一口废井前徘徊,有时还会往下扔些东西。

这天夜里,秀娥趁赵二不在,大着胆子来到废井边,用绳子系着灯笼往下照。井似乎不深,能看到底下有些杂物。她找来长竹竿往下探,勾上来一件东西——竟是一件女子穿的襦裙,上面沾满了暗红色的污渍,像是干涸的血迹!

秀娥认出那是母亲生前常穿的衣服,吓得手一松,竹竿掉入井中,发出"扑通"一声响。

"谁在那里?"身后突然传来赵二的喝问声。

秀娥慌忙躲到树后,见赵二急匆匆走来,朝井里张望。见没什么异常,才松了口气,却又从怀中取出一个布包,悄悄扔进井里,四下张望一番后匆匆离去。

秀娥心中骇然,决定去找父亲问个明白。此时沈万青已经好转许多,听了女儿的发现,脸色变得惨白。

"爹,您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秀娥追问。

沈万青长叹一声,终于道出实情。

原来五年前,沈万青外出采购时,染坊里确实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赵二在尝试调配一种新染料,失手打翻了染缸,烫伤了一个小工。王氏严厉斥责了赵二,还说要扣他工钱。赵二怀恨在心,与王氏发生争执,推搡间王氏摔倒,后脑撞在染缸沿上,当场身亡。

赵二惊慌失措,找来自己的表兄——当时在衙门当差的李捕快帮忙。两人合伙制造了王氏急病身亡的假象,又买通了仵作,匆匆下葬。沈万青回来后虽然觉得蹊跷,但苦无证据,又怕家丑外扬,只好作罢。

"这些年来,赵二一直良心不安,经常偷偷祭奠你娘。"沈万青老泪纵横,"我本想着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没想到..."

"没想到娘冤魂不散,回来报仇了!"秀娥接口道。

父女俩决定报官。第二天,吴江县令带人来到沈家染坊,从废井中打捞出了王氏的遗物和那件带血的襦裙。赵二见事情败露,只得招认了过失杀人的事实。

然而,就在赵二被押往大牢的途中,意外发生了。经过染坊后院时,那架老织机突然自己动了起来,"吱呀吱呀"响个不停。赵二像是中了邪,突然挣脱衙役,发疯似的冲向织机,口中大喊:"夫人饶命!我不是故意的!"

话音未落,织机突然散架,一根粗大的木梁不偏不倚砸在赵二头上,当场毙命。

众人皆惊,唯有老工匠周师傅喃喃自语:"冤有头,债有主,这是夫人报仇来了啊..."

自此,沈家染坊再也没出过怪事。只有每年清明前后,有人声称在夜深人静时,还能听到院子里传来"吱呀吱呀"的织布声,像是在诉说一个未了的冤情...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