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过阿尔寨石窟的人,都会感受到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一处锅底形盆地中心,这里是水土的汇聚地,也是周边区域唯一有水源的区域。
阿尔寨石窟被称为草原敦煌,除了残存的石窟及摩崖造像外,山顶还遗留有大量的建筑残址。
阿尔寨石窟是西鄂尔多斯草原的宗教中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阿尔寨之所以会成为西鄂尔多斯地区的宗教中心,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的。
去过阿尔寨石窟的人,都会感受到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一处锅底形盆地中心,这里是水土的汇聚地,也是周边区域唯一有水源的区域。
阿尔寨石窟内,疑似成吉思汗接受朝觐的壁画
在历史上,位于阿尔寨石窟南侧的阿尔寨河,曾长期有地表径流,这条宽度不足20米的河沟,现在看来是一条干河沟,但是在历史上,却是流水潺潺的溪流。
从乌仁都西山所在的桌子山,到阿尔寨石窟这一路上,其它地方是没有水源的,因此,阿尔寨石窟作为西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有常年地表径流的地方,其地位自然无比重要。
在佛教传入草原之前,草原上也是有宗教的,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都以信仰自然宗教为主,也就是传统的萨满,但阿尔寨地区所残留的萨满遗迹基本没有,只有阿尔寨附近砂岩峁梁上残存的零散石圈墓,可以推断出突厥人曾在这里留驻的痕迹。
从历史文献和佛窟残像推断,阿尔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中晚期,其部分洞窟(如第10窟、第28窟)的建筑形制与云冈石窟等北魏典型石窟风格高度相似,中心柱、佛龛布局等特征均印证了这一时期的开凿背景。
但从残迹推断,北魏时期的阿尔寨,其规模较小,只是草原众多驻牧点的中心区域,礼佛者,或者说是信众并不多,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政权,北魏虽然控制了中国北方地区,但北魏朝廷发展重心在山西附近,河套区域人口不繁,属于北魏西部广大的缓冲区,更不受重视。
按照残窟及造像推断,西夏时期应该是阿尔寨石窟的重要发展阶段。西夏王朝推崇佛教,对阿尔寨石窟进行扩建,融入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元素。八瓣莲花藻井、浮雕覆钵塔等西夏代表性装饰元素在此时期大量出现。
到了蒙元时期,阿尔寨石窟因为地处蒙夏对峙的缓冲区,这里一度人烟断绝,蒙古攻灭西夏之后,亦长期未曾恢复原本的盛况,并就此一蹶不振,逐渐成为遗迹。
明清时期,因为传统佛教在草原上不昌,加上明军对当地的多次扫荡,这里仅仅只是周围不多的牧人的驻牧点,原本的宗教建筑和佛窟及造像,也多毁坏于此阶段。
2003年,当地借助旅游热,开始了对阿尔寨石窟的开发,在2024年6月至10月对山顶3号、5号、6号建筑基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建筑构建、佛造像及黑釉梅瓶,确认其修建年代为西夏时期。
尤其是黑釉梅瓶,该形制的黑釉梅瓶,曾多次在西夏统治区域的各处遗址发现,是当时民间通用的器型,通过对其器型的分析,该黑釉梅瓶应由本地含砂高岭土烧造。
阿尔寨石窟出土的黑釉梅瓶,较其它地区发现的黑釉梅瓶更为厚重,收口更急,瓶口胎土更厚,黑釉成分为磁铁矿釉料,瓶身无绳系。
阿尔寨附近奥陶系灰岩发育,地表白垩系不厚,高岭土分布以夹砂高岭土矿为主,多分布于距离阿尔寨80里的桌子山浅山地区。
黑釉梅瓶瓶身上的磁釉,呈现酱褐色,该瓷釉以产于桌子山的铁盖四氧化三铁矿粉和含锰二氧化硅细砂配置而成,或直接采用了洪期沟谷沉淀的洪水细泥为釉料。
来源:聚焦三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