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朝的宫门紧闭,一道光斑在大殿下晃动,守卫的目光都习惯望向大内深处。据档案记载,五岁那年,和敬公主突然有了自己的封号。没有铺垫,也没事先传风声,一切悄悄发生,仿佛早在密室里定下。是否皇帝大笔一挥,不愿女儿与那些素衣纱帽的公主一样被湮没?
乾隆朝的宫门紧闭,一道光斑在大殿下晃动,守卫的目光都习惯望向大内深处。据档案记载,五岁那年,和敬公主突然有了自己的封号。没有铺垫,也没事先传风声,一切悄悄发生,仿佛早在密室里定下。是否皇帝大笔一挥,不愿女儿与那些素衣纱帽的公主一样被湮没?
封号“和敬”,翻查史料,此事件确实罕见。官方解释是祝福平安,但底下的文禽笔墨中流露了焦虑。乾隆那会儿,皇嗣频频夭亡,宫里不少母亲发白发愁。公主成了父王唯一的寄托,这一点谁都心照不宣。数字被赋予了奇异的温情,五千多护身符,堆满了和敬公主的小银匣。这个数字谐音“我爱你”,其实并不是什么自古如此,只是皇帝硬生生添进去。旁的公主可没有这等待遇!难怪闲话多。
内务府都有详细奏折,显示乾隆专门为女儿建了六合敬园。园子在地图上占据不小一块,不少工匠连续几月夜以继日赶工。此事后来还被外朝使节嘀咕过,说清宫之富贵远胜听闻。其实那个年代,每一块砖石都写着皇帝的焦虑。还是怕女儿病殃殃,不敢马虎。
和敬出落的样子,经旗人家谱和太监日记都描绘过。脸蛋圆润,性格温柔,常随母后散步。清朝宫里女儿确实不易,许多姐妹半途走散;到了成婚年纪,选额驸成了头等大事。乾隆的选婿标准迥异,没照祖制随意挑选,硬要让蒙古贵族色布腾巴勒珠尔进宫试炼。此人看着静默,背后的故事却不简单。有人私下议论,是不是要招婿入伴,将公主永远留身边?
答案没有明说,记载里不过是几句‘乾隆深爱女儿,不愿远嫁’,细究也许真有别的考量吧!色布腾巴勒珠尔幼年入宫,随宗室习文练武,像是在培养亲信。如果说乾隆纯粹是父爱,大概不太准确,政局压力也在那里。蒙古的科尔沁部,史载与清廷关系微妙,公主下嫁起了粘合剂的作用。可到底谁更多得利?反倒不太确定!
公主府修得极气派,连城中老百姓都知道有位‘乾隆宠女’。不过宫里议论,不少婆子私下讥笑皇家阔气过头。圆明园后来的庭院,公主喜欢午后在花径间弹琴。乾隆亲笔题字,随手赏赐珠宝。每堆叠一个亭台,都是皇帝的私心多一分。乾隆晚年还常派人探望女儿,赏赐甚至超过皇子。有人说皇家规矩于她如同摆设,在全国范围内也很少见,这样的例子。
表面光鲜亮丽,公主的生活被包装成水晶盒子。其实偶有不安定。和敬公主婚后产子的经历,官方只留只言片语,没有大肆宣扬。也许也有曲折?额驸外戚身份受制约,就算是乾隆再喜欢,也不能让女婿随意插手朝政。一些太监小道记述,他们夫妻偶尔会为旧部落事务争执,宫外的复杂关系不全被干预。这一块就没人细说了。
外人看她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有传闻称乾隆有时专门抽几小时陪她考试诗文,马虎不得。公主参与廷宴,那些礼部笔记上有记录。她曾为外使写诗,字句明快,据说一度让西洋传教士也侧目。故事被不断传颂,但真相未必是全部如此。如果说和敬一生全无遗憾,多少反倒令人迟疑。现实哪儿有绝对幸福?毕竟皇位之下,人人都有账要算。
但不可否认,她的宠爱确实盖过多数姐妹。数字能作证,据故宫2018年清档披露,和敬公主成年后,每年赏赐金银不少于三万两,远超同时期宗室。这种待遇,已经接近准皇太女的规格。不少大臣嘀咕,有失体统,但乾隆置若罔闻。甚至曾有人奏请削减支出,全被批驳!反而加了双倍份例。
不过她温婉谦和,没流于世家千金的骄纵态度。据宫中人员口述,她常在府中接济穷户,还不时自掏腰包捐修祠堂。多少次宫里诏安,都有她捐银的记录。公主身份未必限制她的选择,反倒加重了她参与社会的兴趣。这一层面上,乾隆的宠女行为也带出一丝公益气息。是不是有点像现今明星作秀?又不太一样,她似乎真心,至少有几分。
有人讲,和敬公主这是天生好运,但好运也带来烦恼。每次节庆,都是顶奢集会,连宗室子嗣都羡慕。其实公主平日里也小小抱怨过,冷宫议事时曾透露,京师繁华未必都喜欢。有一年大雨,她府上的侍女连夜出动抢修,怨声载道。生活里也有琐屑烦恼吧,总不能一味只说幸福。
再往后几年,乾隆帝七十寿宴,和敬公主照例是中央席,几次当众作诗,文官都夸。可某次宴席,她落泪,说自己只愿父皇安康,旁事不愿参与。是不是娇气?不太像,更像一种逃避。或许她活在宠爱里太久,也渴望一些普通生活——但身后皇帝,天下万民看着,哪里容忍例外?
另外,按科尔沁部族史料说,额驸家族在地方事务上时有摩擦,和敬公主几次试图调和,不甚顺利。京城里能稳住,蒙古外旗就复杂得多。她的身份既是纽带,也是枷锁。这些东西,官书上绝不会明说,只在边角料里吐露出来。为什么外族与清廷冲突时,公主反倒失去话语权?这算不算另一种悲剧?
再有,有一档清宫实录显示,和敬公主年老后身体欠佳,乾隆仍不断派医官探视,赏赐药材。但实际康复情况不甚理想。甚至有几次夜间急召太医,府里乱作一团。这种情况在皇宫不算少见,但别人未必有如此待遇。不信你查档,乾隆在宫廷纪录上一年批示最多就是医官。宠爱延续到生命最后阶段,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她的故事,旧时坊间爱说成一段童话。如今翻看旧案与当代学者汇编的清档数据,显然不是全盘顺遂,也有灰色地带。但这样的人生,宫廷里已经很难复制。谁能想到,乾隆那会儿其实受困于朝政,选择将情感寄托在女儿身上。是不是也挺无奈?换做别人,他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柔情和慨叹。
有些事,谱写得太平顺了,反而很难让人信服。和敬公主在乾隆朝以外的历史记载并不多,后人不断添砖加瓦,把她理想化。或许,这正是独特的宠爱带来的苦乐参半。每个人转身,都还是那句老话:谁在权力中心,谁就得付出代价。它不一定是坏事,也不见得美梦成真。
这一生,和敬公主成了被记忆反复提及的存在。无论是父皇的偏爱,还是社会的期望,都成了她身上的标签。有些赌注下得太大,结果就模糊了幸福与悲伤的界限。这不是所有清朝公主的缩影,但她带来一种别样议题。宠爱和枷锁,有时就隔着一道宫门。
她的故事讲到现在,还没有太多争议,但细看里面那些隐秘角落,也许没那么圆满。擦亮眼睛一看,历史里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刻板的。公主的一生既有好,也有糟,只是谁愿意轻易承认?生活其实很简单,被宠爱的人也背着重担。乾隆的爱,有点溢出,也有点无奈,其实谁还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我们追问历史里的人物如何幸福,好像总要给个答案。但和敬公主的故事,本身就没有答案。倚在皇权的影子里步步浮沉,荣华背后或许躲着点遗憾,谁能说清?
来源:向阳花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