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丰富教学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讲“实”。讲明相关史实。要精彩讲述从昭君出塞、到文成公主进藏,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等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讲透制度优势。民族区域自治是我
思政课要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
姚湘莲 刘成荫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讲实、讲活、讲深。
丰富教学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讲“实”。讲明相关史实。要精彩讲述从昭君出塞、到文成公主进藏,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等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讲透制度优势。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讲清实践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着重讲解四川大凉山深处悬崖村——“云端上的脱贫路”、云南独龙乡“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巨变等代表性故事,使青年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共创更加美好未来。
改进教学方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讲“活”。用历史故事进行案例式教学。讲好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分析关键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新时代新征程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用先进典型进行启发式教学。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引路,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大话小说”的方式引入主题,讲解刘伯承“彝海结盟”、马本斋领导回民支队抗日、卡德尔·巴克的“拥军日记”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如何在多元一体的文化环境中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身边见闻进行互动式教学。突出讲述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先富帮后富的故事,以及不同民族在传统节庆、文艺创作等方面的特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交融性。
加强理论研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讲“深”。探究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深入研究共同体的伦理、道德、价值、规则等要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深入民族企业、民族聚居地开展实地调研,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了解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拓展实践思维的深度和宽度。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延续性。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话语权,学习和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从历史发展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探究中国与世界的交融性。中华民族秉持天下大同情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高质量发展所要激活与追求的,正是根植中华民族历史经验中的和平发展、协和万邦的重要理念。要深刻把握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 新湘评论官方视频号 ↓
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5年第6期
进入电子刊
来源:新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