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5年护工,建议有能力的家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3 11:33 1

摘要:为了供养刚上大学的儿子,我通过一位老同学的介绍,去了郊区一家养老院做护工,月薪3600元,3天假,还有社保。

来自护工黄阿姨投稿:

5年前,工厂倒闭,年仅46岁的我,失业了。

为了供养刚上大学的儿子,我通过一位老同学的介绍,去了郊区一家养老院做护工,月薪3600元,3天假,还有社保。

在踏入护工这一行之前,我曾天真地以为,养老院就是老人们最理想的晚年归宿。

那里有规律的饮食起居,有专业人员的照料,还有同龄伙伴相伴,似乎能让老人安享晚年,也能为忙碌的子女减轻负担。

然而,在养老院做了5年护工,伺候过300多位老人,见过很多老人的悲欢离合,更见证了养老院生活的真实模样后,真心建议有能力的家庭,尽量不要把老人送养老院养老!

我在养老院换过无数次床单,那些床单上承载着老人们的故事,有些是欢笑,但更多是泪水。

很多老人刚入住时,精神矍铄,对养老院的生活充满期待,可没过多久,眼神就变得空洞,整个人如同被抽去了灵魂。

我们养老院里的老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能够基本自理的,另一类则是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瘫在床上的。

院里虽然为每位老人都安排了护工,但护工的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护工满怀爱心和耐心,对待老人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会细心地为偏瘫老人梳理头发,轻声细语地和他们聊天,给他们讲外面的新鲜事。

可有的护工却恰恰相反,面对那些行动不便、反应迟缓的老人,满脸的不耐烦,甚至会做出苛待老人的行为。

尤其是那些控制不住大小便,或者整天哀嚎的老人,真的很难让护工友好相待。

我曾亲眼看到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因为总是把排泄物弄得到处都是。

于是护理她的护工,为了能正常工作就把她绑在床上,穿上了尿不湿,像养牲口一样,把老人喂饱,然后就关上门任其折腾。

这样的场景,在养老院里并非个例。那些没有反抗能力的老人,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以前觉得这样的护工很无情,但自己经历了,却觉得再有爱心的护工,面对这些糟糕老人多了,真的会消磨我们的人情味。

在饮食方面,养老院宣称都是营养搭配、最适合老人的饭菜。

然而,那些饭菜很多护工都不会去吃,看似营养均衡的饭菜,但天天差不多一个样,都是软烂的,汤汤水水的。

不是各种粥和馒头,就是水蒸蛋、豆腐、土豆、面条、蔬菜汁、面汤......

有荤菜,也都是一些清蒸系列的,比如清蒸肉羹、鱼肉羹,还有炖得像豆腐一样的鸡肉鸭肉等等。

这些单调的又没有锅气的饭菜,就算再有营养,我们护工看多了,都会让人厌烦。

而对于老人来说,长期吃这样缺乏变化,又不需要怎么咀嚼的饭菜,他们的食欲早已被消磨殆尽。

很多老人吃饭时,都是机械地往嘴里塞,把肚子填饱就行,他们眼神中也丝毫没有对食物的期待。

刚来的的老人,住了一段时间都会发脾气,大多数都是因为吃腻了饭菜而动气的。

在这里,物质生活看似有保障,可精神世界却极度匮乏。

没有亲人的陪伴,没有家庭的温暖,虽然有护工照料,很多老人陪伴,但护工只是拿钱办事的人,根本没办法有子女那般真心呵护。

而一起生活的老人,大多都是病的、瘫的、呆得,很少能在一起玩的开心,更多的是,互相抱怨疾病疾苦。

老人们的精气神会在进养老院后不久,渐渐被消磨,那种脱离家庭后的孤独和无助,就像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他们的身心。

而且这种消极的情绪还会相互传染,原本开朗乐观的老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久了,也会变得沉默寡言,神情落寞。

我照顾过一位退休干部,叫张爷爷,他曾经在工作岗位上叱咤风云。

刚住进养老院时,还时常和我们讲述他年轻时的辉煌事迹,那时候他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听腻了他的事后,就不再稀奇了,而属于的他光芒也渐渐消失,从此他也沦落为孤落寡言的老人。

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看电视,睡觉,或者一个站在窗户边上,眺望着院外的飞驰而过的车辆。

有一次,我帮他整理房间,看到他床头摆放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中的他和家人笑容满面。

而张爷爷看见我看了他的照片,眼中满是落寞,自言自语地对我说:“我已经半年没见到儿子一家了,他们总是说忙,忙得连回来看我的时间都没有。”

那一刻,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深深的失落和无奈。

还有李奶奶,她是个非常和善的老人,她总说,在当年很苦的环境下,她如何带大6个子女,并且一个个都供他们读了书,没有一个是低于初中文凭的。

可她养大了这么多子女,到最后却没几个子女能经常来看她,虽然每周都会有几个电话打过来,但都是匆匆几句就挂断。

李奶奶经常一个人守在养老门口,望着大门外的街道,盼望着子女的身影出现。

有一次夜晚,李奶奶突然生病了,我们想联系她的子女,但一个个都不在附近,最近都在200公里外。病情危急,是我送她去的医院。

在医院里,她紧紧握着我的手,哭着说:“我好想我的孩子们,我是不是快要不行了,他们怎么还没来看我最后一眼。”

那孤独无助又落寞的样子,让我看了都忍不住落泪。

幸运的是,李奶奶当晚经过一系列的治疗,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李奶奶却没多么高兴,反而眼神中多了一丝绝望。

我也见过一些子女条件不错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为了让护工对老人好一点,会给护工送些礼物或者给小费。

在利益的驱使下,护工们对待这些老人确实会多一些耐心和照顾。

然而,这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吗?

其实在很多老人心里,真正渴望的是子女的陪伴,是家庭的温暖,而不是用钱买来的虚假关怀。

今年年初,我社保交满了,儿子也毕业工作后,就立马辞职离开了养老院,感觉在养老院待久了,人都会抑郁了。

而在养老院工作的这5年,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家,永远是老人最温暖的港湾。养老院再好,也无法给予老人真正的幸福。

那种缺失亲情的孤独感,会像阴影一样笼罩着老人,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了苦涩。

所以,奉劝有能力的家庭,尽量不要把老人送养老院养老。去养老院养老,永远是最无奈最没办法的选择,而不是最好的归宿。

其实,属于老人最好的养老院,永远是有子女陪伴的地方

来源:酱子聊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