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历从功能住宅向体验居所的跃迁之后,中国大宅设计正迈入以“人”为核心的全新范式。房子不再只是空间的组合,而是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与科技体验的融合容器。厨房,则从单一功能区跃升为家庭社交与情绪链接的中枢,成为设计革新的风向标。面对科技革新、代际更迭与人居观念的嬗
在经历从功能住宅向体验居所的跃迁之后,中国大宅设计正迈入以“人”为核心的全新范式。房子不再只是空间的组合,而是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与科技体验的融合容器。厨房,则从单一功能区跃升为家庭社交与情绪链接的中枢,成为设计革新的风向标。面对科技革新、代际更迭与人居观念的嬗变,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一座“好房子”?设计,又该如何回应技术进步、文化内源、健康理念与代际需求的复杂交汇?
2025年4月,第三届红墨斗奖终审会暨中国大宅设计趋势跨界研讨会在方太理想城举行。来自设计界、地产行业、专业媒体与厨电领域的多方代表,围绕“大宅价值定义与精神场域构建”“功能场景的装配式技术迭代与产品化实践”“好房子定义和本土化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INTERNI》中文版《设计时代》联合高端厨电品牌方太,基于此次研讨会的集体洞察,梳理出五个核心关键词,为行业提供一份聚焦未来人居理念与空间创新的趋势参考。
陈·彬
ADF
后象设计师事务所
创始合伙人
贺洁 Jessie
胡忠
FotileStyle
产品与研发部
部长
黄全
维几设计
总设计师
江毅
方太集团副总裁
幸福厨居工作室
创始人
年代营创室内设计
有限公司
李健
方太冰储产品线总经理
梁建国
制造·中创始人
梁景华
PAL DESIGN GROUP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
林学明
集美组
总裁/设计总监
王践
CIDA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
常务理事
红墨斗奖
首席运营官
方太幸福家总监
姚青
方太烹饪
厨电产品线
总经理
赵江飞
方太工程产品
GTM与市场部部长
庄瑞安
CCD
高级副总裁
设计总监
管理合伙人
曾建龙
GID 格瑞龙设计
创始人&董事
从“越大越好”到“恰到好处”,大宅设计正从面积扩张的思维,转向以居住体验为核心的尺度再定义。设计师们开始强调空间节奏、人体尺度与使用效率之间的精准协同——不是所有的空间都需要“盛大”,而是需要被“合理使用”。面对代际更替与生活方式的多元演化,当代大宅在追求仪式感的同时,也在呼唤一种以“舒适”与“适度”为核心的空间秩序。空间的设计不仅是“看起来大”,更要“用起来好”,为生活留出流动、连接与情绪的余地。
在当代大宅设计语境中,其核心早已从对宏大体量的执念,转向对功能合理性与生活舒适度的深度关注。从空间布局到材质选用,从色彩搭配到艺术品陈列,都需要与居住者的精神追求和个性化需求高度契合。以建筑大师贝聿铭位于纽约的自宅为例——尽管居住环境开阔,他却始终坚信,“最好的装饰”,并非华丽堆砌的名品家具或昂贵材料,而是由家庭成员与来访宾客之间的文化交流所构建出的精神氛围。藏书、书画、器物所承载的情感与记忆,才是家真正的灵魂所在。
在这样的住宅叙事中,空间不再是静态容器,而是与居者共同生长的“生命体”——既呼应日常的真实需求,又激发精神的回响。真正的大宅,正以精度代替尺度,以厚度涵养价值。
在现代大宅厨房的设计语境中,“嵌隐一体”正在成为厨电革新的主流趋势。以冰箱为例,新一代嵌入式产品不仅在尺寸和立面设计上实现了与橱柜的无缝融合,更通过隐藏式开门、智能感应与分区存储等人性化功能,回应了高端用户对整洁视觉与高效使用的双重需求。设计师在整体空间规划阶段,便会依据使用者的动线与习惯,预设厨电的嵌入逻辑,使之既成为空间美学的一部分,也承担起优化操作效率的核心角色。厨房因此从传统的“操作间”转向一个整洁、流动、兼具审美与科技感的生活场域,成为家庭情感交汇与日常品质提升的关键场所。
这一趋势的背后,实则是当代厨房从“工具空间”向“体验空间”升级的体现。以嵌隐式冰箱为代表的新一代厨电,在满足基础储存与功能性的同时,更通过智能化、模块化的技术革新,为厨房带来更加有序、便捷的生活体验。例如,按压式无把手设计、分区管理系统与自动闭合机制,不仅优化了实际操作体验,也赋予厨房更多的仪式感与安静感。对于高端住宅而言,厨房不再是后置的附属空间,而是贯穿美学、生活与社交体验的“核心场所”,嵌隐式设计便是这一趋势下的重要实现路径。它不仅重构了厨房的视觉逻辑,也重新定义了人与空间之间的交互方式。
在当代大宅设计中,传统的功能分区模式已不再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复合式场景与功能的无缝融合。居住空间不再是单一功能区的堆砌,而是多个功能与生活场景的交织与互动。客厅、厨房、餐厅、阳台等空间通过灵活的布局与动线设计,变得更加开放、流畅、互动性强,满足多种生活场景的即时切换与共存。
目前住宅室内的模块化系统逐步走向功能细分和场景导向。设计师将当前模块化系统划分为六大核心单元:玄关模块、厨房模块、家政模块、主卧收纳模块(涵盖衣柜与梳妆台)、餐厅模块(餐边柜与酒柜)、卫浴模块。每一模块均针对空间的高频使用需求进行适配性设计,旨在提升整体空间的可用率与用户满意度。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端需求已经从对“风格”“颜值”的初级诉求,转向对“实用性”“健康性”“节能性”“可持续性”的综合考量。精细化的尺寸研究(如300mm、400mm、600mm的标准单位组合)与人因工学模型成为产品开发的重要参考。
设计不再只是对空间功能的分隔,更是对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方式的回应。家居空间回归以人为核心,注重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日常便利与安全操作体验。当年轻家长在厨房操作时,如何兼顾孩子的安全与陪伴成为新的设计关注点。这推动开发者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厨房空间中设置儿童可参与但不干扰的互动界面,如高度适配的观察台、儿童参与模块等,从而实现“学习+陪伴+安全”的复合式场景价值。
此外,从主卧望向窗外的夜景,从阳台延展而出的轻饮空间、早餐吧台的多功能延展等,也逐渐构成新的生活使用时段下的空间“剧本”,成为消费端对于住宅体验的全新期待。
在当前人居环境建构实践中,模块化设计作为工业化建造的重要路径,正在大宅空间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装配式建筑体系,空间构件如橱柜、动线与设备集成等实现了高度标准化与系统化,大幅提升了建造效率与组织流程的可控性。这种以技术逻辑为底层支撑的设计方式,通过统一构件与尺度体系,建立起具有可复制性与扩展性的空间模板。
在高度发达的房地产市场中,住宅产品正朝向高度标准化与产品化方向演进。以欧美等成熟市场为例,开发商通常基于详尽的用户研究与行为分析,将居住功能进行全面预设与系统规划。这一住宅体系的核心在于将结构性决策前置至产品开发阶段,借助模块化、参数化手段将典型用户画像的空间需求内嵌进标准化设计逻辑之中。用户购买后只需在表层软装、风格表达与家具选型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嵌套,从而在不影响底层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审美自由。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建造与运营效率,也有效规避了后期改造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社会干扰。
然而,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空间体验的同质化。在实际应用中,模块化构件通过对表层变量的柔性预设——包括色彩、材质、软装与艺术陈设——有效释放出高度的个性化表达潜能。从空间策略上看,可变空间的设置成为关键。结构设计需有更高的灵活度,诸如非承重剪力墙的优化、竖向通风系统的预留、厨房与卫生间核心筒的集成布置等,均是延展空间可塑性的关键手段。住宅单位内部的布局也应朝向“可改造”“可更新”的方向发展,鼓励预制化、模块化设计语言的引入,从而支持二次装修、个性化定制与长期迭代。
中国住宅设计正逐步向产品化和模块化转型,与此同时,国外住宅设计更注重“物理留白”和灵活性,通过可调节的空间设计,使居住者能够根据个人需求自由调整,创造出更具弹性和个性化的居住体验。为进一步实现空间的情感介入与文化植入,模块化设计亦呈现出主题化发展趋势。通过特定风格的叙事建模(如中古风、法式主义等),标准构件被赋予文化语义,从而具备了超越功能属性的场景感知能力。这一机制构建了工业逻辑与审美情绪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从生产导向向体验导向的范式转变。
如果说标准化构建了空间的框架,那么生活的深度与丰富性则取决于空间是否具备“可协商”的柔性。真正先进的住宅设计,不在于填满每一寸墙面,而在于它是否能够随着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场景——无论是拉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岛台,还是为适应文化差异所设计的双厨系统,抑或是为三代人量身定制的空间分区弹性。模块化的设计目标,从来不应是将一切预设,而是如何让这些预设的结构真正服务于不断演变的生活需求。
当前住宅市场正处于深层结构重塑阶段,传统以空间面积与套数为导向的开发逻辑,正在被更具生活质量导向的产品逻辑所替代。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厨房成为真正的价值锚点——它们既承载了生活的情感温度,也集中体现了技术与系统能力的集成强度:过去厨电与操作台靠墙布置的逻辑,正在被更符合真实行为路径的中岛式结构所取代。
在当前住宅结构与家庭需求不断演化的背景下,厨房空间的设计已经不再仅是审美主导,更趋向于功能集成与生活方式的呈现。洗菜作为家庭烹饪中占据80%以上时间的行为,其空间位置的调整被重新赋予了“与家人互动”的社交意义。将洗菜区从封闭的墙角移动至面向客厅的岛台,不仅提升了厨房的使用效率,也赋予家庭日常更多的互动可能。这种微观行为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家庭角色关系的演进——厨房不再是“孤岛”,而是家庭生活的社交节点。传统意义上的软装与电器界限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对“美观+实用”的整体系统解决方案的期待。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厨房电器的协同效率与空间承载能力,尤其是在家庭成员多、烹饪频次高的情境下,如何实现多设备协同工作、在有限空间内达成“多任务并行”成为核心痛点。例如,同时使用蒸箱、烤箱、电磁炉等多种设备,既要不占空间,又要互不干扰,成为产品设计中必须应对的问题。因此,复合型设备、集成式设计和高效动线配置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在厨房空间的设计演进中,消费习惯的转变、科技的进步以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渗透成为推动厨房“打开”的核心驱动力。用户对厨房空间的感知,正逐步从传统的功能导向,转向更注重生活方式表达与审美体验。厨房不再是封闭的功能区,而是如同酒店中40㎡标准间被重新诠释的空间单元,通过设计重新组织、扩容,实现更具视觉与心理张力的开放布局。
与此同时,LDK(Living-Dining-Kitchen)模式成为当前厨房设计的主流语言,并逐步演进出“LLDK”甚至“LLDKLDA”等更为复杂的空间组合。而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对LDK组合的接受度已明显提高。一方面,用户对厨房情绪价值的期待显著提升,期待产品设计能在完成繁重任务的同时,带来情绪舒缓与美学享受;另一方面,厨房逐渐向外部空间敞开,与客厅、餐厅等区域的互动性增强,形成多功能、开放式、互动型的家庭社交场域。例如,通过厨房岛台与咖啡区的整合,营造出更适宜交流的生活场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自然互动。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本土化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民族自信的提升,设计师们不再盲目追随西方标准,而是通过本土化创新,重新定义中国大宅的设计和功能。这种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也体现在对当代生活方式的深入理解上。未来的设计将更多地结合中国传统与现代生活需求,推动本土化创新向更高水平发展。
近年来,伴随中国高端住宅市场的演进,“大宅设计”的内涵正经历从舶来范式向本土价值体系的深层转化。长期以来,国内住宅空间设计在观念与实践层面深受西方现代主义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在厨房、卫浴等功能区域的配置上,欧美标准被广泛模仿与应用。然而,随着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审美倾向与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开发商与设计师们开始重新审视在地化需求与东方生活哲学,推动以中国家庭结构、饮食方式、代际共居等为基础的空间重构与观念更新。这不仅是厨房等局部空间的功能再设定,更是整体设计语言的系统性回归。从生活节奏到行为动线,从尺度分配到材质选择,中国大宅设计正逐步脱离“表层复制”的阶段,迈向真正融合文化认知、技术逻辑与人文精神的在地性设计路径。
正如方太的“Living Lab”,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厨房本土化设计的演进路径。不同于传统调查,它通过真实家庭的日常使用行为,收集厨房动线、烹饪习惯、油烟与噪音等多维数据,从而反向推动产品优化与空间改进。尤其在中餐高温爆炒、铁锅操作等特殊技法下,传统西式厨房逻辑已难以适配,中国厨房的设计需围绕真实使用场景展开,从功能分区到适老化细节,强调实用性与文化契合,而非仅仅追求视觉上的“高端感”。这一以生活实证为基础的研究路径,为构建真正适配中国家庭的厨居空间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消费者市场的成熟,特别是年轻一代(90后及以后的群体)逐渐减少对国际品牌的依赖,品牌选择的重点转向了产品的性价比与实际使用体验。年轻消费者更注重产品功能与长期使用体验,而不仅仅是品牌的象征意义。这一变化促使设计公司与开发商在选择供应商时,开始关注产品质量、创新性和售后服务的可靠性,而不仅是品牌影响力。
这一趋势尤其在厨房设备与家居电器的选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消费者对高端品牌的忠诚度逐渐降低,更多关注的是实际效果与性能。设计师和开发商需重新评估产品选择标准,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年轻一代追求高性价比与功能性的需求。
关于家的未来,答案从来不止一种,与其说这是一次趋势梳理,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式生活”未来走向的集体思辨。“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房子,而是更好的生活空间。”当设计真正回归“人”的尺度,幸福人居的答案,或许正悄然在这些趋势洞见中显影。
监制 / Jessie
文字 / Mia
编辑 / 向雅琴
图片 / 品牌方提供
排版设计 / 张昀
本文内容为INTERNI设计时代版权所有,
图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
Reuse, republication or redistribution without prior notice is prohibited unless otherwise noted.
从孤岛到聚落:2025卫浴设计的生态跃迁
漫游者三重奏:在家具与灵魂之间前行
东方觉醒,寰宇共鸣——2025米兰设计周上的世界对谈
百年弥新|ASKO在米兰演绎静奢的当代叙事
来源:INTERNI设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