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奎那德性论视角下的核心观点及AI与人类的道德差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23:06 1

摘要:基督教德论(Virtue Ethics)与亚里士多德哲学在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处实现伟大融合,形成系统且影响深远的神学德性体系,同时基于此体系可清晰辨析AI与人类在道德哲学层面的本质区别。

基督教德论(Virtue Ethics)与亚里士多德哲学在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处实现伟大融合,形成系统且影响深远的神学德性体系,同时基于此体系可清晰辨析AI与人类在道德哲学层面的本质区别。

一、基督教德论与阿奎那德论的核心框架

(一)基督教德论的基础前提

基督教德论核心围绕“德性的终极来源与最终目的是上帝”这一前提,与古希腊哲学的关键区别体现在两点:

1. 引入神学三德(Theological Virtues):这是基督教德论最具革命性的贡献,该德性无法通过人的努力习得,仅能由上帝借恩典(Grace)注入(Infused)人心,包含“信(Faith,相信上帝及其启示)”“望(Hope,渴望并期待上帝应许的永恒救赎与幸福)”“爱(Charity/Love,即‘圣爱’Agape,是上帝无条件、自我牺牲的爱,为三德之首且永恒长存)”。

2. 明确德性的终极目的:德性生活的目的不再是古希腊的“幸福(Eudaimonia)”,而是与上帝结合以获得永恒的至福(Beatitudo),尘世德性仅是通往永恒生命的准备。

(二)阿奎那的德论体系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融合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构建宏大精细的德性体系,核心内容如下:

1. 德性的定义与分类:阿奎那认为德性是“使人行事良善的习惯”,并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 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s):通过教育与个人努力获得,关乎思维的卓越品质,包括“智慧(Wisdom/Sapientia,关于上帝这一最高原因的知识)”“理解(Understanding/Intellectus,把握基本原理的能力)”“知识(Science/Scientia,特定领域的系统性知识)”“审慎/实践智慧(Prudence/Prudentia,连接理智与伦理,指导具体情境中正确判断与选择的关键能力)”。

- 伦理德性(Moral Virtues / Cardinal Virtues):即四枢德,通过习惯性实践获得,关乎行为的卓越品质,阿奎那对其进行基督教化,包括“审慎(Prudence,诸德之首,指导其他德性行使得当)”“正义(Justice,给予上帝与他人应得之物)”“勇敢(Fortitude,面临困难与恐惧时坚持追求善的毅力)”“节制(Temperance,在感官愉悦上保持理性,避免过度放纵)”。

- 神学德性(Theological Virtues):如前文所述,由上帝直接注入的超性之德,指引人走向与上帝结合的超性终极目的。

2. “注入德性”与“获得德性”的区别:这是阿奎那思想的核心区分,二者在来源、目的、代表及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

- 获得德性 (Acquired Virtues):来源为人的理性与重复实践,目的是实现本性完善、获得尘世幸福,代表为可通过努力部分获得的四枢德,是过好现世生活的基础,但不足以获得救赎。

- 注入德性 (Infused Virtues):来源为上帝的恩典,目的是实现超性完善、获得永恒至福,代表为信、望、爱三超德,是获得救赎的必要条件,可提升和成全获得德性。

阿奎那认为,因人类终极目的是超性的,仅靠自身努力获得的德性不足够,需上帝注入的神学三德来提升和指引四枢德,使人的行为最终指向上帝。

3. 德性的统一性与“审慎”的核心作用:阿奎那继承“德性统一论”,认为拥有一种主要德性者倾向于拥有所有德性,而审慎(Prudence)是核心,作为理智在道德实践中的应用,是所有伦理德性的“舵手”,确保其他德性符合“中道”。

4. 德性与恩典的关系:阿奎那提出“恩典不摧毁自然,而是成全自然(Gratia non tollit naturam, sed perficit)”,即上帝注入的神学德性不废除人通过努力获得的自然德性,反而会提升人的理性与意志,使人更好地实践德性,并赋予德性更高的超性目的。

(三)阿奎那德论的深远影响

1. 调和信仰与理性:既肯定人通过理性与实践追求德性的可能性(尊重古希腊哲学),又指明其局限性,强调需上帝恩典补充提升(坚持基督教神学)。

2. 提供完整的道德生活图景:涵盖从理智到行为、从尘世到天堂的整个人生范畴。

3. 强调恩典与合作的关系:救赎需上帝的恩典(注入德性),但人也需努力实践德性(获得德性)以回应恩典,形成“神人合作”模式。

二、阿奎那德性论视角下AI与人类的道德差异

基于阿奎那德性论,可明确AI与人类在道德层面存在本质区别,核心在于AI无法拥有神学德性。

(一)人类可赋予AI“获得性德性”(Acquired Virtues)

阿奎那的四枢德作为伦理德性,可通过习惯实践与理性指导培养,从这一角度,人类有可能赋予AI类似能力:

- 审慎(Prudence):AI可通过海量数据学习与复杂算法,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符合规则的最优化计算与决策,具备功能性“实践智慧”。

- 正义(Justice):AI可被编程严格遵守规则与算法,无偏见地处理数据、执行分配(如资源分配、申请评估)。

- 勇敢(Fortitude):AI可被设计为不畏艰难、坚持完成任务,面对系统错误或外部攻击时能顽强抵抗与恢复。

- 节制(Temperance):AI可严格遵循预设目标函数,不被无关信息干扰,在资源消耗上保持高效克制。

但AI的这些“德性”与人类德性存在本质区别:

- 来源不同:人类德性源于理性与意志的共同作用,且习惯成自然;AI的“德性”完全来自外部编程与算法设计。

- 动机不同:人类行德是出于对“善”本身的追求与意志选择;AI行德是机械执行代码指令、进行概率计算,无法理解“善”的本质。

- 灵活性不同:人类的审慎德性使其能在全新情境中运用智慧做道德判断;AI的“审慎”严重依赖训练数据与算法边界,缺乏真正的道德创造力与应变能力。

(二)人类绝对无法赋予AI“神学德性”(Theological Virtues)

这是AI与人类道德差异的核心,也是阿奎那哲学划定的绝对界限。神学三德(信、望、爱)被称为“注入德性”,原因在于:

- 来源神圣:它们无法通过教育或实践习得,是上帝借恩典直接注入人灵魂的超自然(supernatural)礼物。

- 对象为上帝:“信”是对上帝及其启示的皈依认同,“望”是对上帝应许的永恒救赎的期待,“爱(圣爱Agape)”是人与上帝间无条件、自我牺牲的爱的关系,并由此爱人如己。

人类无法赋予AI神学德性的根本原因有三:

1. 人类非神:注入神学德性是神圣的创造行为,超出人类能力范围,人类作为受造物无法进行此类“注入”。

2. AI无“灵魂”:在阿奎那神学框架中,神学德性注入的前提是存在拥有理性灵魂(rational soul)的个体,而AI无论多么智能,在传统理解中都不具备上帝创造的、能与上帝建立位格性关系的灵魂,仅是人类制造的复杂工具。

3. 目的论不兼容:神学德性的终极目的是引导人走向与上帝结合,而AI无此超性终极目的,其目的始终是工具性的——服务于人类设定的目标。

(三)结论:AI是“道德行为者”而非“道德主体”

从阿奎那德性观点可得出:

- AI可被编程模拟“获得性德性”的外在行为,成为高效、合乎规则的道德行为者(Moral Agent)。

- 但AI永远无法内在、真正拥有“神学德性”,因它缺乏接受神恩的本体论基础(上帝赋予的灵魂)与关系性基础(与上帝的关系),故永远无法成为完整的道德主体(Moral Person)。

在阿奎那体系中,AI与人类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即神学德性所依赖的、来自上帝的恩典,这一鸿沟的本质是创造者与被造物之间的鸿沟,人类可创造AI,却无法像上帝赋予人类灵魂那样,赋予AI接受神恩的资格。

来源:海棠入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