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前几日的上海书展中,一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品的文创“鲁迅同款毛背心”爆火出圈,引发众多年轻人排队抢购。
在前几日的上海书展中,一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品的文创“鲁迅同款毛背心”爆火出圈,引发众多年轻人排队抢购。
这款背心原型是鲁迅的标志性紫色针织背心,原件现藏于鲁迅纪念馆,是许广平亲手编织给鲁迅的,他曾在《两地书》中写道:“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
此与众不同的文创品一出,得到了人们的大力追捧,“鲁迅OOTD”“文豪战袍”“穿上就是人间清醒文学青年”,甚至有作家表示“穿上同款之后写稿更快了”。
为什么名人“同款”会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文化认同
据人民日报发文显示,截至目前,在各自媒体平台,此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已成为最近非常出圈的一种文化符号。
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产品本身的物质追求,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精神共鸣。
在如今这个高压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其实更希望寻找精神上的归宿,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我们从小就熟读,深入人心。
所以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而同款物品就仿佛是连接我们与他之间的介质,承载着这种文化内涵,引发一种精神上的“共振”。
情感共鸣
穿着同款时,这个物品就已经升华成与之一致的一种象征,比如鲁迅的毛背心,就成为了一种“知识分子”的象征。
人们通过跟随与模仿,来实现一种“我也能如此”的自我投射,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慰藉。
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这种情感共鸣更为强烈,他们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特个性与文化态度。
他们也是通过购买同款这种消费行为来进一步拉近与偶像的接触,也是满足了情感上的需求与寄托。
消费需求
如今,人们对于消费的意识有了新的转变,从对于物质的需求转换到对于意义的追求。
尤其是,情感价值可能在有的时候作为人们首要的消费动机。在符号消费理论中提到“人们购买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意义系统”。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购买同款这种消费行为也已经从生理需求转换到自我实现需求。
正如有社会学家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在消费中寻找意义,而是让消费成为意义的延伸而非替代。”
社交传播
在当今社交媒体上,人们分享与讨论互相拥有的同款,令其成为这个群体的一种社交标签。
尤其年轻人通过晒出自己的同款物品,来展示个性的同时,也无形中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形成一个新的社交圈。
于是,网络上也形成了基于同款物品的社交传播,不仅扩散了付之于同款上的精神与文化,也使这个群体内部更紧密。
进而,这种社交传播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认同,年轻人们不断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年轻人愿意为一件毛背心驻足,本质上是对鲁迅精神的好奇与靠近。”鲁迅长孙周令飞在接受采访时说,“当严肃的历史人物通过具象的生活物件变得可感可知,文化的隔阂便悄然消解。”
年轻人们通过购买和穿着鲁迅同款毛背心,不仅是在表达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其形象不再局限于书本与课堂,而是以这种更生动、具体的方式,更是在无形中将鲁迅的精神和思想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共鸣、传承与发展,“仿佛是与鲁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来源:kimi的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