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下意识点开丈夫的朋友圈时,突然忍不住笑出了声——最新一条是他公司楼下的流浪猫,再上一条是篮球赛转播截图,而关于我的内容,如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星,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寻觅。
结婚十年,朋友圈里“互不相干”,生活里默契无间。我渐渐明白,最高级的浪漫,从来不在手机屏幕上。
七夕前夕的夜晚,我窝在沙发里刷着朋友圈。玫瑰、烛光晚餐、转账记录、甜蜜合照……满屏的恩爱几乎要溢出手机屏幕。
当我下意识点开丈夫的朋友圈时,突然忍不住笑出了声——最新一条是他公司楼下的流浪猫,再上一条是篮球赛转播截图,而关于我的内容,如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星,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寻觅。
给你们说个笑话吧:我结婚十年的丈夫,朋友圈里没有我,而我的朋友圈里,也找不到他的痕迹。我们甚至没有一张正经的合照,估计全网都找不到第二对这样的夫妻。
朋友们常说我们像是“形婚合伙人”。
当别的夫妻在朋友圈晒结婚证、晒蜜月、晒日常腻歪时,我们俩的社交账号完美保持着单身人士的假象。有次他同事偶然看到我来公司送文件,第二天整个部门都在传他终于谈恋爱了——那时我们结婚已经两年三个月。
这种“互不打扰”的默契始于恋爱时期。
第一次约会时,他认真地看着我说:“我觉得感情是两个人的私事,不需要向全世界汇报。”我惊讶地发现我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都在厌倦这个过度分享的时代。当别人在精心策划朋友圈秀恩爱时,我们在家里为谁洗碗猜拳决定;当别人在修图软件里磨皮时,我们素面朝天挤在沙发上看老电影。
没有朋友圈的见证,我们的感情却有着独特的存档方式。
他会把我随手画的便当盒小纸条塑封收藏,我会把他每次出差带回来的奇怪冰箱贴贴满整个冰箱。我们的“合照”是洗碗池前并肩站立的倒影,是雨伞下被路灯拉长的重叠身影,是手机相册里无数张为对方抓拍的丑照——这些从来不需要晒给任何人看的内容,构成了我们感情的私密图谱。
去年七夕,闺蜜因为男友只发了她的背影照而大吵一架。我却收到丈夫发来的消息:“下楼,带你吃烧烤。”在那个充满玫瑰花和高级餐厅的夜晚,我们坐在街边小摊,他一边给我剥蒜一边说:“牛郎织女要是天天直播相爱,哪还有时间真正相爱?”那瞬间,我忽然理解了我们这种“查无此人”的感情哲学。
当然,这种模式并非没有考验。有次家庭聚会,亲戚半开玩笑地问:“你们是不是感情不好啊,怎么从来不见你们互动?”我母亲甚至偷偷问我是否需要介绍婚姻咨询师。我们相视一笑,丈夫从容地回答:“我们的互动都在现实生活中,不太习惯放在网络上。”后来我发现,他悄悄把手机锁屏换成了我睡着的照片——虽然拍得角度清奇,却是他独有的温柔。
在这个数字情感泛滥的时代,不展示反而成了最特别的展示。没有朋友圈的点赞认证,我们的感情却更加真实自在。不必精心摆拍恩爱的瞬间,不必纠结文案是否够甜,更不必比较谁收到的礼物更贵重。
我们的七夕,可以是凌晨共享的一碗泡面,可以是散步时同时指向同一朵云的默契,也可以是各自忙碌时突然发来的“想你”二字。
明天又是七夕了,我打算把这个“朋友圈查无此人”的故事发出来。
不是秀恩爱,只是忽然想明白:牛郎织女若活在当代,也许根本不需要那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他们会在朋友圈互相点赞,在抖音合拍视频,在微博互动评论,用全天候的虚拟关联弥补实际距离。
而恰恰是这种看似恩爱的表演,可能掩盖了真正的疏离。
真正的亲密,从来不需要向世界证明。就像此刻,丈夫端着切好的水果走过来,自然地把最甜的草莓尖递到我嘴边,而我们的手机都安静地躺在房间充电——这个瞬间,没有任何点赞能比得上。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笑话:我丈夫的朋友圈没有我,我的朋友圈也没有他。但你知道更好笑的是什么吗?我们根本不在乎这件事。因为最好的感情,从来不在朋友圈里,而在生活里。
来源:微微情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