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如画——东岳村的振兴实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22:13 2

摘要: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文化广场上,红旗招展,映日生辉。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此地,听花鼓戏,看“光山十宝”,为乡亲们加油鼓劲,祝愿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王凌云 实习生 李彦澔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文化广场上,红旗招展,映日生辉。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此地,听花鼓戏,看“光山十宝”,为乡亲们加油鼓劲,祝愿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东岳村文化中心

时光荏苒,初心如磐。2025年8月13日,东岳村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驻村第一书记刘权伟与村里十多位企业负责人围坐一堂,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窗外,青山叠翠,碧水荡漾,文旅乡创,醉人心房——这个曾经负债的贫困村,如今已是声名远扬的河南省“五星”支部村,戴上了“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美丽休闲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国”字号桂冠。

△美丽东岳村醉游人 谢万柏 摄

东岳振兴的背后,是一群“东岳人”拼搏奉献的动人故事;是干群同心、志智双扶,奋力实现“两个更好”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红绿交融、全面振兴的精彩篇章!

头雁领飞,红旗映初心

“当支书是来奉献的,不是发财的。”父亲的这句叮嘱,杨长家烙在心上25年。父亲杨泽林是位老兵,曾任村支书19载,心里装的始终是乡亲。

25年前,原村支书杨泽金病重。面对组织召唤、群众期盼,刚过而立之年、事业正红的杨长家,毅然关掉年入百万的防盗门厂,回村扛起重担。

那时的东岳,路难行、水常断、电不稳,群众生活紧巴巴,村集体还背着150多万元债务。但这片土地更沉淀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大革命时期,这里就建立了多个苏维埃政权,李先念旧居至今仍在诉说那段峥嵘岁月。

“没有发展,就没有出路!”杨长家立下誓言,“我们不能让革命先辈流血流汗的地方继续受穷!”

△东岳民宿

可东岳的出路在哪里?

杨长家走进党员家中、群众院里,话家常,听心声;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请乡贤游子出谋划策。

然而,考验很快来临:2001年大旱,水利失修,水稻绝收,村民叫苦不迭。

面对困境,杨长家号召乡贤捐资修塘,村“两委”果断决策:每修一方土,补贴0.8元。群众积极性一下子起来了。不久,2处拦河坝、2处提灌站、20余口山塘大坝陆续建成,新增旱涝保收田1300多亩,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他又带领党员干部硬化村组道路,完成电网改造。党员带头让地让利,群众纷纷响应。如今,28公里“四好公路”通组到户、联通未来;变压器扩容了,输电线路变新了,乡亲们心里亮堂了。

硬件硬了,软实力怎么提升?一次次座谈,一轮轮走访,思路越议越明,共识越聚越强:村里的花鼓戏早在1953年就进京演出,皮影戏、狮舞、龙舞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古树苍翠、民居俨然……这些都是东岳的宝贵财富。2012年,东岳村成功申报“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获得国家300万元保护发展资金。

党支部创新推出“支部+文化传承+产业”模式,建古街、花鼓戏传承中心、村史馆,党员带头成立20多个民间艺术团体,开发文创、推广旅游,实现文化传承与增收双赢。

△东岳小火车 杜青 摄

东岳的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2011年起,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连续派出六任第一书记,养老院、茶厂、电商中心陆续建成;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纷纷成立,“爱我东岳、党员先行”蔚然成风。

2016年,东岳村党员义务先锋队成立,清理存量垃圾攻坚战首先从王湾居民组打响。原本通知70岁以上老党员可不参加,但活动当天,老支书、老校长、老教师、老村医一个不差。

群众一见白发老党员都挥锹上阵,也纷纷拿起工具加入;开农用车的杨长逸免费运垃圾,油钱自贴……不到半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东岳村新貌

党旗指引下,支部强起来、党员站出来、网格建起来。2017年,东岳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让稻虾米、流心鸭蛋、菜籽油、传统手工挂面等特色农产品走俏网络,群众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8年,东岳村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网格化管理同步推开。全村1000多在家村民,分成五个网格,分别由“两委”干部和党员网格员负责,群众有事“马上办”。

“我在外打工,多亏向大姐帮忙申请住房贷款调息,还跑前跑后办好买房手续。”提起网格员向正梅,村民徐新春满是感激。

从贫困户成长为致富带头人,向正梅坦言:“没有党组织,就没有我的今天。”

曾经,她因公婆长年重病而陷入贫困。在村里帮助下,她贷款买农机、流转土地,还清债务,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14年。

“总书记的话,我牢记心间。”2019年有幸当面聆听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向正梅更加坚定了自立自强的决心,“我不仅自己在2021年入了党,还鼓励我的孩子尽早入党。”

55名党员,个个争当表率。养鱼的杨长林、养蜂的杨长耀、种树的陈金柱……冯生明61岁入党,75岁仍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老党员管荣全临终前嘱托家人丧事从简。

党员站出来,群众跟上来。“五星”支部强引领,乡村振兴有力量!

红绿交融,沃野绘新图

东岳之变,在“红”,亦在“绿”。

全村立足“红”“绿”资源,精心打造“东岳美好刚刚好”乡村品牌,集体经济多点开花。

红色是根基。村集体成立光山县东岳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有限公司,打造光山县唯一一家红色教育培训机构。开发“大别山党课别样红”课程,创新“六个一”研学模式,累计培训46期、1433人次,成为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重要阵地。

绿色是未来。光山县东岳实业有限公司整合开发“光山十宝”等特色农产品,在帮扶单位支持下,销售额逐年递增;文殊寺油茶专业合作社流转1900亩土地,发展茶叶、油茶、早园笋、果树等;和美部落物业公司吸纳51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光山县东岳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有限公司打造精品课程,培训营收16万元……特色农产品借电商出村进城,销售额连年增长。

△杨长太的四方景农场 杜青 摄

杨长太是产业振兴的党员代表。从贫困户到农场主,再到致富带头人、乡商会会长,他实现了“四级跳”。他的四方景家庭农场如今年销售额超300万元,还创新发放工时卡,让务工村民安心结算。

35岁的崔红梅曾是家庭妇女,如今成为余粮乡创运营专员。“余粮乡创为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让我找到了自身价值所在。”崔红梅说,这一次,自己“嫁”入了东岳,也真正融入了东岳。

文化再赋能,市场深运营。借助余粮乡创平台,东岳土烧酒、麻鸭蛋、红茶、挂面等特色产品,通过创意包装和品牌打造,广受市场青睐。“南忘是你、牵瓜是你”南瓜月饼、钩织刺绣等文创产品,更是充满温情与趣味。

“谁也没想到,我还能从谷底爬上来。”中年患癌,喻云意曾觉得人生就像降落伞,没有方向。如今的好日子,让他心中充满了感恩,“如今,我接管了一家光山十宝店,成为店主,还兼任村文化中心的义务讲解员和志愿服务队员。我要把东岳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直播带货富乡亲 盛鹏 摄

党组织引领,资源整合,家门口的好,变成了游客眼中的宝。“光山十宝”畅销,红色研学火热,集体经济之路越走越宽,东岳村的家底也越来越厚实。2024年,全村已培育3家公司、5个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村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3万余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敬老尊贤,和风育乡魂

东岳之美,在山水,更在人心。

村里推行《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娶亲车辆不超6辆,宴席每桌260元以下,嫁女不索要彩礼,白事不搞低俗表演。合规上“红榜”,违规上“黑榜”,这一做法在全县推广。

△东岳长桌宴 杜青 摄

重阳节是村里的大日子。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我们一起过重阳”孝老敬老活动。“原乡人”、光山县莲意阁新中式服饰品牌创始人管仁宽年年参与,为80岁以上老人量身定制唐装。

喜庆的唐装穿在身上,刘秀英老人热泪盈眶:“我的两个儿子是残疾人,每年大家一起过重阳,他们都给我洗脚。我觉得很幸福!嫁到东岳,前30年俺只是活着,这些年才叫生活。”

管仁宽还是东岳村第一任志愿服务队队长。无论重阳节、村晚还是饺子宴,他都积极参加。“我是东岳人,走到哪儿都不会忘。”管仁宽说。

东岳的好,可不止这些。

△移风易俗签名 徐大迟 摄

“一约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深入人心;连续10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创业之星”“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榜样引领润物无声;村晚自编自演,上了央视;女子舞蹈队、旗袍队、锣鼓队活跃不断,成为东岳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东岳美好,越来越好。山边边农场、“早园笋”品牌、余粮乡创团队相继落户……越来越多人奔赴东岳、扎根东岳。

“00后”魏萌娇负责余粮乡创品牌推广。艺术专业的她思维活跃,讲起东岳故事“门清”。

大学毕业后,她选择来到东岳,源于疫情防控被隔离时,光山县热情而宽厚的接纳。

“应聘时,我妈怕我被骗。来了一看,说这比大城市更适合年轻人!”魏萌娇笑言,她被放心地“交给了”东岳。

△乡村春晚 盛鹏 摄

刘权伟也是东岳村的“新乡人”。作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第六任驻东岳村第一书记,他在村里有个“雅号”——“老六”。

“老六”很溜,走村入户,家长里短,情况摸得透。清晨,遇到打扫卫生的大爷,大爷老远都会喊:“刘书记,遛弯啊!”这时,他就会掏出一根烟,递给大爷,热络地聊上几句。

“刚来时,压力很大,怕做不好,前面有五个榜样呢!直到有一天,我躺在草地上,仰望满天繁星,就想明白了:只要全心全意,对得起东岳百姓,就够了。”刘权伟说,东岳的星星,比城里的亮。

村“两委”班子里,还有一个年轻面孔——26岁的村环保主任刘张。

刘张是“归乡人”,大学期间就入了党。毕业后选择回家乡,父母很支持:“咱东岳越来越好,你回来,我们心里踏实,也光荣!”

村歌《东岳梦华》唱出心声:“东岳人,在路上,感恩奋进乘风破浪……”

东岳敞开怀抱,吸引八方英才。荣誉村长之一、北京时代蓝图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时玉亮十年间往返数十次,带专家、引资源,为东岳发展赋能。

2015年,时玉亮带队赴光山县考察,与东岳村结缘。东岳人的情怀和执着打动了他。

“这是一种双向奔赴,”他说,“村里有需要,我能从专业上出出主意。我在北京工作,常回东岳看看蓝天聊聊天,也是一种治愈。”

△夕照东岳 徐大迟 摄

从负债累累到振兴示范,东岳靠的是什么?

是组织强、产业兴、民风淳、人心齐!

党旗飘扬,党员带头,群众跟进。在东岳,“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携手同行,正朝着“村美如画、人有尊严”的梦想努力奔跑。

村歌悠扬,红旗高扬。“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已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东岳村的精彩,仍在续写……

一面红旗 满山新绿

时秀敏 王凌云

东岳村文化广场上,那一面红旗,在蓝天下猎猎作响,仿佛一个永恒的坐标,标注着这片土地的信仰与方向。举目四望,青山叠翠、田连阡陌,几步一景,皆是文章。总书记2019年的嘱托犹在耳畔,如今,这片土地已在党旗引领下写下振兴篇章。

东岳并非天生耀眼。它曾负债前行、设施落后、人心涣散。而今,“国字号”荣誉加身,但比荣誉更闪亮的,是村民眼里有光、脚下有路。

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舍弃年入百万的生意,回村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奉献不是发财”,父亲的话烙在他心里,更体现在修路引水、凝聚信任的日夜奔走。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奉献并非孤例——它成了一种风气、一种传承。六任驻村书记,一棒接一棒,真正“驻”进了老百姓心里。

在向正梅身上,我们看到了“志智双扶”种下的种子如何开花结果。从贫困户,到种粮大户、新党员、网格员,她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没有党组织,就没有我的今天”,她的话简单,却有千钧之力。

东岳的振兴路径清晰而聪明:红色铸魂,绿色生金;红绿交融,小中见大。土烧酒、麻鸭蛋、手工挂面,“老物件”焕发新味道;红军小路、田间党课,“老资源”讲出新故事。这里没有大拆大建,却有点滴运营、久久为功。

比风景更美的,是人心。重阳敬老唐装加身、志愿服务常年不断、村规民约落地生根——魏萌娇等“00后”愿留下,时玉亮等专家频往返,吸引他们的,正是这份被尊重、被信任的“家”的温情。

离开时,夕阳正好。村民闲步,孩童嬉戏。此情此景,让人豁然开朗:党建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振兴不是数字,是洋溢在老百姓脸上的笑容。

东岳仍在路上,但它告诉我们:振兴最需要的不是资源,是人心;最有力的不是政策,是信仰。一面党旗,之所以能唤醒这满山的新绿,是因为它凝聚了一群愿意为乡村付出、为乡亲点灯的人。

他们,是真正的星光。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