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杀疯了!AI营销公司融资数千万,美妆快消巨头抢着合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22:31 1

摘要:当你还在吐槽AI生成的广告像“大学生PPT作业”,一群95后已经靠这门生意赚走了千万营收。橙果视界——这家成立仅一年多的AI营销公司,不仅刚拿下数千万融资,还让美妆、快消领域的头部品牌排着队合作。更颠覆认知的是:他们用AI做营销,成本只有传统模式的1/10,却

当你还在吐槽AI生成的广告像“大学生PPT作业”,一群95后已经靠这门生意赚走了千万营收。橙果视界——这家成立仅一年多的AI营销公司,不仅刚拿下数千万融资,还让美妆、快消领域的头部品牌排着队合作。更颠覆认知的是:他们用AI做营销,成本只有传统模式的1/10,却能让甲方心甘情愿“按结果付费”。当AI广告还在被骂“廉价低质”时,这群年轻人正在用数据证明:AI不是营销行业的“搅局者”,而是要彻底重构游戏规则的“新裁判”。

一、AI广告的“烂名声”,到底是谁搞砸的?

提起AI广告,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把产品P进风景图里吗?”“文案像机翻,模特脸歪嘴斜,还不如我用美图秀秀做的。”这种“人工智障”级别的印象,不是凭空来的——过去两年,太多初创公司抱着“AI万能论”冲进市场,结果交出的答卷堪称“灾难现场”。

某快消品牌市场总监吐槽:“试过找AI公司做campaign,给的素材里,我们的沐浴露瓶身弯得像香蕉,文案写着‘让你洗澡像在泡温泉’,结果配图是沙漠……最后还是得靠实习生返工。”更离谱的是,有些AI工具连品牌logo都能“张冠李戴”,把A品牌的slogan贴到B品牌的海报上,甲方爸爸看了想摔电脑。

为什么会这样?核心问题出在“技术半成品”。过去的AI营销工具,要么只能做单一环节(比如写文案或P图),要么生成内容和品牌调性“两张皮”。就像用碎零件拼汽车,看着像那么回事,开起来不是掉轮子就是冒黑烟。品牌方花了钱,拿到一堆需要人工修改的“残次品”,自然觉得“AI还不如实习生”。

这就是橙果视界入场时的行业底色:一边是AIGC浪潮喊着“颠覆营销”,一边是甲方捂着钱包说“再看看”。而这群95后要做的,就是把这锅“夹生饭”煮熟——用技术证明:AI不仅能做广告,还能做得比人好、比人便宜、比人快。

二、端对端智能体:把营销流程塞进“AI大脑”里

橙果视界的解法,说起来很简单:造一个“端对端智能体”。但这6个字背后,藏着对行业痛点的精准狙击。

什么是“端对端”?就是从“洞察用户需求”到“广告最终发布”,全程AI自动完成,形成闭环。打个比方,传统营销是“文案写好给设计,设计做完给投放,投放完了没人管”;而橙果视界的AI是“自己分析用户喜欢啥,自己写文案、做视频,自己选平台发布,还能根据数据调整优化”。相当于把过去需要“文案+设计+投放+数据”四个团队干的活,塞进一个AI大脑里。

这可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创始人刘昆团队在开源社区AID Lab时,就盯着两个核心问题死磕:一致性落地性

先说一致性。AI生成内容最被吐槽的,就是“薛定谔的质量”——上一张图模特还是瓜子脸,下一张就变成方脸;文案前半句说“保湿”,后半句突然聊“防晒”。橙果视界的a-t扩散算法,就是专治这个“精神分裂”。通过商品-场景-文案三模态理解,AI能精准抓住品牌核心要素(比如YSL口红的“小金条”外形、“高级感”调性),生成100张图,92%以上能保持统一风格。VBench 2.0评分系统显示,他们在“人类服装评分”“实例保留评分”等维度,一致性超过0.92,直接干到行业顶尖。

再说落地性。很多AI公司只懂“生成内容”,不懂“商业逻辑”。比如给母婴品牌做广告,AI生成一堆“宝宝在太空喝奶”的炫酷视频,看着厉害,但家长根本不买账——他们关心的是“安全成分”“易吸收”。橙果视界的Oran-XVL 72B全模态大模型,就是让AI学会“理解生意”。它能分析用户评论里的高频词(比如“宝宝喝了不胀气”),自动把卖点融入文案;还能根据不同平台调性调整内容:给抖音做“15秒快节奏种草”,给小红书做“干货测评长图”,给Instagram做“氛围感短视频”。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效果立竿见影:传统模式下,一个美妆品牌做新品上市campaign,从策划到发布至少要30天,成本几十万;橙果视界用AI跑一遍,3天出片,成本不到5万,而且素材能覆盖10个以上平台。某头部美妆品牌试用后,直接把季度营销预算的30%转给了他们——毕竟,谁会跟“降本90%还能按结果付费”的模式过不去呢?

三、95后团队的“降维打击”:从维和战士到AI创业者

更让人意外的是,操盘这个“AI大脑”的,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95后。创始人刘昆,98年出生,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18岁还当过中东维和战士。从扛枪到敲代码,从设计楼房到设计AI模型,这种跨界看似离谱,却藏着“降维打击”的逻辑。

建筑系的训练,让刘昆对“空间感”和“细节”极度敏感。他曾在采访里说:“设计建筑和生成视觉内容很像,都需要考虑‘比例’‘光影’‘场景融合’。”这种跨界思维,让橙果视界的AI在生成产品图时,能精准还原材质质感——比如口红的金属反光、粉底液的流动性,比很多真人拍摄的“过度修图”还真实。

而维和经历,则给了团队“硬核执行力”。刘昆18岁在中东时,要在战乱环境下协调物资、处理突发情况,这种“高压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平移到了创业中。从开源社区项目到商业化公司,他们只用了一年;成立半年就和腾讯共建国内首个设计AIGC联合实验室,推动行业标准化。用投资人的话说:“这群年轻人身上有股‘特种兵气质’——目标明确,动作迅猛,不拖泥带水。”

团队里的其他95后也不是“等闲之辈”:CTO是前字节跳动算法工程师,负责模型迭代;COO曾在欧莱雅做过品牌营销,懂甲方痛点。这种“技术+行业”的组合,让橙果视界避开了很多AI公司的坑——比如只炫技术不落地,或者懂行业但技术不行。他们的逻辑很简单:AI是工具,营销是目的,最终要帮甲方赚钱

四、数据不会说谎:半年40+头部客户,营收破千万

空谈技术没用,营收和客户才是硬道理。橙果视界交出的成绩单,足以让行业老玩家沉默:成立一年多,2025年营收已破千万,半年积累40+头部客户,包括消费电子、美妆、快消领域的国际大牌。

这些客户是怎么来的?核心靠“以结果付费”模式。简单说,甲方先试用AI全链路服务,达到约定效果(比如曝光量、转化率)再付钱。这种模式对AI公司的要求极高——没真本事,根本不敢玩。但橙果视界敢,因为他们有底气:AI生成的内容,传播效果不输传统广告

某快消品牌用橙果视界的AI做社交媒体投放,数据对比惊呆了市场部:同样的预算,AI生成的素材曝光量比传统拍摄高20%,转化率高15%。原因很简单:AI能快速测试不同风格(比如“职场女性”“学生党”“宝妈”三种人设),哪个数据好就加大投放,而传统拍摄只能“赌一个方向”。

海外市场更夸张。他们的产品photog.art在海外直接收费,靠AI生成高质量模特图,吸引了不少中小品牌。有个做瑜伽服的跨境商家反馈:“过去请真人模特拍一组图要2000美元,现在用photog.art,200美元能生成50张,还能换场景、换动作,转化率反而更高了。”

这些案例背后,藏着AI营销的真实效率:不是取代人,而是把人的效率放大10倍。传统4A公司服务一个头部客户,可能需要20人团队忙一个月;橙果视界的团队不到30人,却能同时服务40+客户。这种“小而精”的模式,正是AI对人力密集型行业的降维打击。

五、万亿市场的终局:AI广告不是“取代”,是“解放”

现在行业最关心的问题是:AI营销会颠覆传统广告吗?橙果视界瞄准的万亿AI广告市场,到底是泡沫还是蓝海?

刘昆的答案很清醒:“AI要把营销从‘人力密集型’变成‘智能自动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意人会失业。就像Photoshop没淘汰设计师,反而让更多人能做设计一样,AI可能会让营销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核心的策略和创意。

比如,过去设计师80%的时间都在“改尺寸、调颜色”,现在AI能一键生成20个版本,设计师只需要选最优解;文案过去要写50条标题测试,现在AI能自动生成100条,还能预测哪个点击率高。创意人从“执行者”变成“指挥官”,这才是AI带来的真正价值。

而橙果视界的野心,不止于“做个好用的工具”。他们想推动行业标准化——和腾讯成立联合实验室,就是在做这件事。未来,当AI生成的广告内容有了统一标准,品牌方就不用再担心“质量不稳定”;当数据闭环跑通,营销效果就能被精准衡量。到那时,AI广告才真正能和传统广告“同台竞技”。

投资方云天使基金的王焕龙说得透彻:“橙果视界展示了AI原生营销公司的理想形态——小而精干的团队,却能撬动万亿市场。”这种“小团队办大事”的能力,正是95后创业者的优势:没有传统行业的经验包袱,敢用新技术重构规则。

结语

当你下次刷到一条“毫无违和感”的广告时,别先急着划走——说不定,它就是橙果视界那群95后用AI生成的“印钞机”。这群从开源社区走出来的年轻人,用代码和算法证明:AI广告不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而是能让品牌方心甘情愿掏钱的“新物种”。

行业的变革从来不是敲锣打鼓来的。它藏在每一个被AI优化的流程里,每一组超越传统的营销数据里,每一个年轻人敢于颠覆的脑洞里。而这场由95后主导的AI营销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毕竟,当一群见过战争残酷的年轻人,转身用技术改造商业世界时,你最好相信:他们不止想分一杯羹,而是要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