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向海问天,踏浪而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22:26 2

摘要: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进行火箭发射,犹如“刀尖上跳舞”,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航天事业只有0和1的区别,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这是航天人的执着与坚守。追求极致的精神,让山东攻克了海上动态发射、高温尾焰防护等世界级难题,让大海成为火箭起飞的新跑道。

碧波万顷,箭指苍穹。在山东半岛蔚蓝的海域上,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划破长空,将十一颗卫星精准送入轨道。

壮观的场景,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里程碑,更是山东经略海洋、挺进深蓝的生动写照。

碧波铸箭,叩问苍穹;向海图强,挺进深蓝。这是山东这片创新热土的时代强音。

向海问天,展现的是山东敢为人先的创新魄力。八年前,当海上发射还是个“烫手山芋”时,山东科研人员毅然接过重担。

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进行火箭发射,犹如“刀尖上跳舞”,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航天事业只有0和1的区别,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这是航天人的执着与坚守。追求极致的精神,让山东攻克了海上动态发射、高温尾焰防护等世界级难题,让大海成为火箭起飞的新跑道。

深耕蓝海,彰显的是山东厚积薄发的科技底蕴。作为海洋科技大省,山东汇聚了崂山实验室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海洋领域院士。科技力量不仅托举火箭飞天,更在深海开发、海洋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从“蛟龙”探海到“蓝鲸”钻探,从“深蓝2号”养殖网箱到“问海”AI模型,一批海洋“国之重器”在这片热土诞生。

创新为民,体现的是山东科技惠民的初心情怀。面对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山东向大海要答案。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的“双膜”工艺,将海水淡化成本大幅降低,让汩汩清流润泽齐鲁大地。目前,山东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53处,日产规模86.7万吨,居全国前列,每年可为相关企业节约成本上亿元。这样的创新,既解决了现实难题,更开辟了可持续发展新路。

向海图强,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通过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山东构建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在山东,做科研有平台、有支持、有奔头。正是这种良好的创新环境,让山东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

当前,山东正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加快建设百亿规模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随着《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实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让这片蓝色疆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碧波铸箭,叩问苍穹;向海图强,挺进深蓝。如今,山东正以创新为引擎,在蔚蓝的海洋上,描绘着更加壮阔的发展图景。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创新,迈向深蓝,为建设海洋强国和航天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陈一钊)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