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日,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优化科技营商‘软环境’、打造创新驱动‘硬支撑’”新闻发布会。枣庄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慧在发布会上介绍,《若干措施》围绕六大核心领域提出16条具体举措,系统规划枣庄市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形成“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人才集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9日讯 8月29日,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优化科技营商‘软环境’、打造创新驱动‘硬支撑’”新闻发布会。枣庄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慧在发布会上介绍,《若干措施》围绕六大核心领域提出16条具体举措,系统规划枣庄市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形成“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人才集聚-金融支持-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的全链条政策体系。
在创新主体培育壮大方面,从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型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力度4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夯实融合发展根基。
在创新平台载体搭建方面,从促进创新平台效能跃升、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3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强化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全过程支持,持续提升科研基础条件,强化融合发展支撑。
在创新人才集聚方面,从打造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激励创新创业活动2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大赛”聚人才、以“交流”引人才、以“合作”留人才,通过政府、市场、产业的紧密协同,推动人才引育从“政策红利”向“制度红利”跃升,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在科技金融体系构建方面,从提升贷保担供需能力、支持企业开展股权融资2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对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鲁科保”“鲁科担”系列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40%的贴息补助、保费、担保费最高20%补贴,引导科技企业主动争取省级“股权直投”“先投后股”股权投资项目,持续完善融合发展链条。
在成果转化效能提升方面,从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科研成果转化2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通过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枣庄科技大市场建设、支持市属高校探索建立科技职务成果单列管理制度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培育、发掘、评价、转化机制,持续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在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方面,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构建创新宽容环境、加速区域创新资源集聚3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推动完善市委科技委运行机制,出台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清单,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包括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持续优化融合发展生态。
《若干措施》通过“精准投入+生态重构”双轮驱动,实现科技创新从“政策输血”向“机制造血”跃迁,加快培育具有枣庄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坚持系统规划,推动企业梯次培育。政策支持方向兼顾“企业规模扩张” 和“创新能力质变”,更加强调从“普惠补贴”到“精准投入”,从项目、平台、人才、金融等多个维度一体化布局,提出“一揽子”政策措施。在省级政策衔接的基础上,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类制定支持政策,给予大型科研仪器共享补助、研发投入后补助、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等惠企政策,推动重点企业建设高能级平台、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引育高水平团队,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坚持链式发展,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积极融入山东省“2+N”科技创新体系,聚焦我市“6+3”现代产业提质升级和“8+X”未来产业布局培育,编制产业技术图谱,将科创平台建在产业链上,将技术研发用在产业链上,打造具有枣庄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坚持生态赋能,强化创新全过程扶持。从“单一资金补贴”升级为“生态系统构建”,强化从前沿技术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全过程扶持,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紧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一关键环节,新增了职务科技成果“权益让渡”模式、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清单、加快建成枣庄科技大市场等一系列创新政策,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闪电新闻记者 李环宇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