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不出村,致富不远游,泰安市为青春与乡村“双向奔赴”铺好路架好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4 09:40 3

摘要:“有本事的漂洋过海,北京上海,没本事的返乡留守,种地到老。”过去,对很多外出打工奋斗的年轻人来说,返乡回村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泰汶大地,这一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全市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速,镇域主导产业定位愈发清晰,新型经营主体活力不

“有本事的漂洋过海,北京上海,没本事的返乡留守,种地到老。”过去,对很多外出打工奋斗的年轻人来说,返乡回村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泰汶大地,这一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全市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速,镇域主导产业定位愈发清晰,新型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激发,乡村共富工坊、现代农业产业园、果蔬轮作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逐渐形成集聚效应,传统的“小作坊”、农产品初加工及初创小微企业也搭上了智能化、平台化的快车,逐步走出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些有利条件相互叠加,对年轻人充满了吸引力。转眼间,越来越多人选择返乡、留乡创业、就业,在泰安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打造着属于自己的“梦工厂”。

平台经济的崛起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创造了许多“逆流青年”。在新泰市龙廷镇,制刷的“小手艺”被电商无限放大,逐渐成了富民“大产业”,不仅解决了“二孩妈妈”不出村就业难题,也吸引了在沪夫妻放弃高薪工作返乡创业,更是成就了“刷二代”与父辈并肩奋斗创出千万业绩的行业佳话……凭借这一把刷子,龙廷镇蹚出一条山区乡镇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因为好奇购物平台上一把标有“鞋刷界天花板”的鞋刷,记者寻着厂址来到新泰市龙廷镇瑞山东路的北站村,见到了鞋刷制作销售企业的负责人——山东远腾制刷有限公司经理张建华。

“这把鞋刷单品属于我们的爆款,一个月能卖60万把。”张建华是北站村土生土长的“刷二代”,从父辈手中接过毛刷产业的接力棒,他便用年轻人的思维打开了线上电商销售的大门,同时还带动整合村里其他制刷企业完善模具制造、刷柄制造、注塑、植毛、辅料等产业链条,搭建产品研发平台,推动毛刷产业从油漆刷向生活用刷、私人订制、工业用刷等方向拓展提升。几年间,张建华一边加工销售,一边根据用户反馈不断升级产品、研发专利外观,不仅带毛毛刷畅销海内外,不带毛的魔术刷也长期霸榜各大平台。去年一年,张建华的毛刷销售额就超过5000万元,带动上百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在张建华的制刷厂,“二孩妈妈”张静找到了不出村的心仪工作——产品快递包装员。“之前在城里的超市上班,没法照顾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有了更多灵活时间,收入也让我很满意。”张静说,毛刷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同村村民居家做工,还让周边配套的猪鬃销售、物流体系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是解决了许多像自己一样的村民“家门口”就业难的问题。

其实在早年间,龙廷镇毛刷厂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缺少高档产品,企业之间相互压价,市场竞争力低,产业利润比较薄,再加上分散经营,宣传不到位,造成“产量高、利润低”的尴尬局面。为突破毛刷产业发展困局,龙廷镇成立了毛刷协会,以推动产业抱团发展。

毛刷协会会长、泰达制刷厂负责人刘军是北站村的“80后”,大学毕业后他和妻子在上海安家,过着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拿着令人羡慕的薪水。直到2014年前后,刘军发现村里毛刷订单量激增,产业到了从“手工制造”向“机械化制造”的技术转型关键时期,他便毅然卖掉了上海的房子,辞掉工作返乡创业,用自己的技术和创新意识带动身边的村民,通过改良刷柄热熔等新技术,引导毛刷产业从原始油漆刷向生活用刷、工业用刷等高端方向迈进,推动设备更新换代,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经营需求。后来刘军被推举为毛刷协会会长。

“我们通过线上渠道推动龙廷五金工具‘买全国、卖全国’。同时,我们还紧盯国际市场,依托完整的生产供应链,拓展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贸出口业务,全镇去年毛刷出口额超6000万元,实现了小毛刷走向大世界。”刘军说。

目前,龙廷镇年制造毛刷超5亿把,带动上下游企业200余家,相关从业人员有1.5万余人,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真正实现了“小商品”占据国际、国内“大份额”。

良禽择木而栖,只有培育好乡村振兴的沃土,才能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眼下,龙廷镇继续围绕破解镇域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小散弱”家庭作坊式生产竞争力差、监管难等问题,探索镇级产业园新模式,规划建设面积约35.12公顷的小微产业园,聚焦产业引才留才,整合优质企业资源,以推动当地传统特色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毛刷产业是龙廷镇富民产业的代表,是全市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泰安市积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策划实施了一批实实在在的乡村发展项目,创造了更加优厚的创新创业条件,推出了一系列留乡服务保障措施,用发展和机遇吸引人才,用环境和待遇服务人才,将能干事的人引回来,让想干事的人留下来、会干事的人练出来,让干成事的人得实惠,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汇聚起强大的人才力量,在泰汶大地上谱写了一曲青春与乡村“双向奔赴”的赞歌。

广袤的田野,蕴藏无限希望。在泰安,有带领合作社创下泰安市有记录以来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刷新当年全国高产攻关纪录的大学生“新农人”薛丽娜,有盘活家乡优势资源,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带领村庄旧貌换新颜的高学历村党支部书记李丰,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根在泰安、梦在泰安、工作在泰安的年轻人,他们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与泰安的发展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共同推动乡村“规划愿景”变成“振兴实景”。

中华泰山网记者:张隆德

来源:中华泰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