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28年来,83位平均年龄69岁的科学家足迹遍布全国1600余市县,举办4.4万场讲座,惠及1500万人次。团队恪守“讲奉献、讲育人,不计条件、不畏辛劳”的初心,院士、博导均需通过严格试讲。航天专家潘厚任28年打磨课程,从胶片投影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28年来,83位平均年龄69岁的科学家足迹遍布全国1600余市县,举办4.4万场讲座,惠及1500万人次。团队恪守“讲奉献、讲育人,不计条件、不畏辛劳”的初心,院士、博导均需通过严格试讲。航天专家潘厚任28年打磨课程,从胶片投影到动态课件始终紧跟科技前沿;天文学家李竞一封书信挽救轻生少女,用科学家的温度重燃生命希望。他们在全国建立48个教育基地,荣获“北京榜样”特别奖。
“爷爷,这颗‘星星’是您设计的吗?”在北京怀柔一所小学的课堂上,曾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的潘厚任,手持激光笔解析“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与孩子们展开跨越60年的科技对话。作为首位加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老科学家,这位001号团员28年来已完成1200余场科普讲座。
这支特殊的科普团队始于1997年,主要由中国科学院退休研究员及高校、部委退休专家组成,同时吸纳热心科普的中青年学者,现有83名成员,平均年龄69岁,最年长者已届90高龄。他们带着毕生的科研积淀,足迹遍布全国1600余市县,累计举办4.4万场讲座,建立48个科普教育基地,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科学故事,持续为科技强国建设播撒火种。
破冰:从门缝纸条到科普长征
1997年4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陈宜瑜向刚退休的钟琪提出建议:“您退休后能否为院里做些科普工作?”这句嘱托开启了我国首个由退休科学家组成的专业科普团队的建设历程。彼时国内科普资源匮乏,钟琪调研发现市面书店中难寻科普书,大量书架被教辅资料占据。
经过慎重考虑,钟琪决定组建以中国科学院离退休专家为主体的科普演讲团,重点面向中学生群体开展科学传播。“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影响往往伴随一生。”她说,“我们希望搭建德才兼备的科学家与青少年的面对面交流平台,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用科学家的治学精神与人格魅力浸润年轻心灵,助力青少年塑造健全人格、成就美好人生。”
为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支持,61岁的她蹬着自行车来到当时的海淀区教育局,得知相关负责人外出后,就把写明来意的纸条塞入门缝。没多久,钟琪就收到邀请,在海淀区校长会议上介绍中国科学院准备成立科普演讲团的情况,并征询大家意见,多位校长现场反馈:“学校亟需专业科普力量。”
经过半年筹备,由8位中国科学院退休专家组成的科普演讲团正式成立。1997年11月,首场科普演讲在海淀区一所中学举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好评。1998年,科普演讲范围扩展到全市。2000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安排下,科普演讲团首次走出北京,前往甘肃兰州、白银和陕西西安,连续举办了77场科普演讲。
这支银发团队不断发展壮大,覆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命科学等学科及高技术领域,直接受众超1500万人次,足迹遍布全国94.89%的地级行政区、53.36%的县级行政区。还出版发行《科学家讲科普》科普丛书,以科普力量助力科技强国梦。
“当初只想做好海淀区的科普试点,没想到能走遍大江南北。”钟琪感慨。老科学家们用28载春秋印证:当科学智慧与教育热忱相遇,退休不是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知识传播的新起点。
试炼:院士也得闯“科普关”
“每位申请入团的科学家必须通过试讲考核,院士、博导也不例外。”首任团长钟琪定下铁律。申请者需先观摩资深团员讲座,学习授课方法,再提交两到三个选题,经审核后选定方向进行准备。“准备和考核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月,试讲时我们不会留情面。”她说。
面对“高端人才做基础科普是否大材小用”的疑问,钟琪解释道:“老科学家的学识是宝贵资源,不用就可惜了。科研和科普是两回事,学术报告做得好,科普报告不见得做得好。科普报告需要将科学问题讲得生动、通俗,是一种再创造,因此必须通过严格试讲。”
一次试讲会上,钟琪作为主评率先发问:“您这个航天器对接的解释,初中生能听懂吗?”随后10余位银发评委依次提出专业建议,从教学内容到课堂呈现进行细致指导。“团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团风,所以提意见时我第一个‘开炮’。”钟琪说,当年空军指挥学院研究员徐邦年经历了3次试讲才通过,现在已成为团里的骨干。
“在这里,教授头衔不如孩子的会心一笑有价值。”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光南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首次给中学生讲声波原理时,自问自答导致冷场。经团员点拨,他连夜加入“狮吼功声学解析”“全红婵入水声模拟”等互动环节,次日课堂反响热烈。“科普不是复述知识,而是点燃思考。”如今,他为小学生设计“声音探秘”实验,为中学生剖析“香蕉球”流体力学,形成分层教学体系。
88岁的潘厚任用28年打磨航天课,课件每年都在更新,从黑白胶片到动态视频,始终紧跟中国航天步伐。“孩子们问‘太空马桶怎么用’,我就去找最新资料,连国际空间站的细节都不能错。”他说。
“科普和科研一样需要不断努力。”钟琪说,“我们希望通过严格的要求,改变一些人认为‘科普是小儿科’的观念。科普报告必须下功夫,才能让科学真正走进公众心里。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家感到听科普报告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坚守:不讲条件的急行军
“讲奉献,讲育人。不讲条件,不辞辛苦,不计报酬。这是建团时我们提的口号,大家也是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执行的。”钟琪说。
团队成员们常年奔波在科普一线。有团员在内蒙古连续赶场,双脚因长途跋涉肿胀如馒头仍坚持教学。在山东巡讲期间,部分团员因水土不服,上吐下泻、持续低烧,但无一人缺席既定课程,“咬着牙也要上场”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
位梦华研究员的事迹尤为令人动容。一次千人讲座中,他强忍身体不适坚持开讲,最终在讲台上突发呕吐。面对主办方中断讲座的提议,他擦拭嘴角后继续授课:“不能辜负这些可能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听科学家讲课的孩子。”
这种敬业精神贯穿团队始终,76岁的李竞曾临危受命,接到“救场”通知后仅用3小时便从家中赶到火车站,顶替突发高烧的年轻团员完成外地讲座。被替岗的郭耕在总结会上向李竞连鞠三躬:“您给年轻人上了最生动的责任课。”
团队内部也形成特殊的“传承机制”:年长者常为年轻者“兜底”。老科学家们用朴素的行动,践行着“让科学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笑得出的存在”的使命。“这些老科学家把最后的光热都熔铸成火种,当他们发现孩子眼里的星光被点亮时,所有的颠簸劳顿都有了意义。”钟琪说。
创新:从病毒之谜到西游科普
“提升科普质量的道路永无止境。”在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实践探索中,这句话被赋予了生动的诠释。
“我们根据听众年龄调整内容,三年级以下的孩子专注力有限,讲解需简单易懂;四五年级适当增加知识量;六年级学生已接触微生物基础知识,课程可进一步深化。”孙万儒展示了整理归类后的上万张学生提问的纸条:“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推动我们持续优化课程,比如高频问题促使我们开发了《病毒之谜》专题课。”目前他储备的20余个科普主题均设多个版本,同一主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讲解内容和PPT设计差异显著。
“70后”“80后”新生力量的加入,为团队注入了创新活力。中国科学院张劲硕博士分享了多元化科普形式:“我们创作了科普相声,编排《西游记》主题舞台剧,将人参果无性繁殖、动物拟态等知识融入剧情。”团队还在博物馆、动物园等场所开展实地讲解,“在植物园讲解时,观众能直接观察植物特性,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独特。”他特别提到团队深入新疆、青海等偏远地区开展科普活动,“那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眼神,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潘厚任作为团队首位成员,打开了他28年来积累的教学资料:从最初用黑白胶片打印的太空照片,到200多张彩色投影片,再到融入动画表情包的PPT课件。面对不同的听众,他标注了H、M、A不同的版本,分别适合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近年来,他持续将中国航天最新进展融入教学,每当遇到回答不出的问题,都会在后续研究中完善答案,“不能让孩子们失望”成为他的坚持。
从手写教案到多媒体课件,从校园讲座到科普相声,团队始终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正如潘厚任回忆童年时那个让他爱上科学的水力驱动模型,如今他们正通过千万次精心准备的课程,在更多孩子心中播撒科学的火种。
品格:教育者的无声力量
“我们筛选科普讲师的首要标准是人品。”作为团队组建者,钟琪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每位试讲团员都要经过品格考察,唯有德才兼备者才能登上讲台。”
这一准则在20年前得到生动印证。天文学家李竞曾收到一封特殊来信——信封仅写着“北京中国科学院李竞”,因信息不详辗转月余才送达。写信的是位初三女生,学习很是吃力,其父母双双下岗,却坚持借钱供她读高中,愧疚感让她萌生轻生之念。
李竞立即提笔回复:“人生绝非独木桥,若志不在求学,可先工作自立。但切记不可轻生,你承载着父母15年养育心血,更肩负回报社会的责任!”并随信附赠励志书籍。4个月后,李竞收到女生的回信:“我和同乡一起在深圳打工了,下月就能寄钱回家。感谢您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这种跨越时空的信任,源自教育者无形的品格力量。正如孙万孺教授讲课后,有学生跑来悄悄对他说“希望您来做我们校长”;张少泉研究员离场时,有孩子追来递上“老师我们爱你”的纸条——科学家们举手投足间传递的人格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一名高中生在来信中写道:“从你们的言谈举止中,我感受到科学家的学识与品格,你们对科学的执着令人敬仰。”
面对AI对教育形态的冲击,钟琪仍坚信线下课堂的不可替代:“那个女孩若听的是网课,大概就不会提笔写信了。”尽管线下教学成本高昂,但那些眼神交汇的瞬间、即时反馈的温暖,始终是虚拟空间无法替代的星火,“只要守住这些真实互动,就守住了教育最珍贵的火种。”
回响:点亮孩子们科学梦
“西部的经济虽然落后,但是我们的求知欲并不落后,欢迎你们再来。”西宁高中生写下的一张纸条,成为团队持续深入偏远地区的动力。他们深入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智力帮扶,在全国建立了48家科普教育基地,每年举办活动3000多场,形成广泛的辐射带动。
在全国各地,团队成员的付出都收获了真挚反馈。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小300多名六年级学生中,原本仅10余人对天文感兴趣,王俊杰研究员通过针对性讲解,在讲座结束时全体学生举手成为天文爱好者;重庆的一位中学校长坦言,在从业生涯中仅听过两次震撼的科普报告,其中一次就来自该团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为小学生讲授航天技术时,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茄子、黄瓜等植物种子被带到太空后,它们的生长表现差异显著。有的茄子长得很好,有的却非常小,有的又异常大;黄瓜也是如此,有的细如豆茎,有的却硕大无比。“20年前,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种子在太空环境中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许多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正当他讲述这些科学困惑时,一名学生递上一张纸条:“张爷爷,别着急,还有我们呢!”面对孩子们纯真而坚定的眼神,他不禁眼眶湿润。
老科学家们正用毕生所学,在千万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火种。当株洲市的小学生李彦霏听完讲座后恍然大悟:“原来科学发现就在生活细节里”,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变身科学爱好者,这些反馈印证着:被点亮的科学之灯,将照亮更多孩子的人生道路。
一位山东诸城繁华中学的高三学生曾来信写道:“学校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把你们请来了。”这名学生后来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又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究生,后来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工作,成为团队的同仁。
“现在团里80%的课,是‘回头客’邀约的。”现任团长周德进说,这就是打造精品科普的效果,既是对老科学家们专业素养的认可,更是科学火种代际传递的明证。
现在,演讲团的讲台也从学校扩展到了社会,面向的群体不仅有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还有公务员和公司白领,甚至退休老人。
2025年1月3日,“北京榜样”颁奖典礼上,潘厚任代表团队接过年度特别奖。“只要还能动,就要一直讲下去。”他的感言引来全场掌声。此时,多位团员奔波在路上。
从8人到83人,从海淀一隅到神州大地,这群科学家用28年证明:科学精神永不退休。他们将“两弹一星”时代的科研基因,转化为珍贵的科普火种。当航天专家在台上讲述星辰大海,当偏远山区的孩子第一次触摸到卫星模型,正如那个被千万孩子记住的比喻:科学知识好比是个大苹果,而他们,甘愿做那双为人们揭开果皮的手。(记者 李平)
来源:海淀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