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10日,在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的吊唁现场,一束落款为“黄总师一路走好,核潜艇36棵青松敬。”的鲜花,将沉寂多年的“36棵青松”——中国第一批核潜艇试航员群体,重新带回公众视野。历史的尘埃之下,深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往事与沉默的功勋。
2025年2月10日,在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的吊唁现场,一束落款为“黄总师一路走好,核潜艇36棵青松敬。”的鲜花,将沉寂多年的“36棵青松”——中国第一批核潜艇试航员群体,重新带回公众视野。历史的尘埃之下,深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往事与沉默的功勋。
得知被誉为“36棵青松”之一的叶正华,竟是茂名市生态环境局退休干部,本报记者怀着崇敬之情采访了这位76岁的老人。当半个世纪的秘密褪去面纱,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共和国脊梁最纯粹的忠诚与最坚韧的奉献!叶老用一生的“无声”,深刻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至高境界。
叶正华接受采访。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小英 摄
1969:
命运转折点上的两件大事
初见叶正华老人,年过七旬的他身形清瘦,白发如雪,眼神却异常坚定——尽管他的视力,因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隐秘事业,只剩下0.04。当记者说明来意,老人下意识地摆手:“这些事,保密了几十年,我从没对外人讲过。”
叶正华接受采访。
阳光透过窗棂,映照着他平静的脸庞。他缓缓开启了那段被岁月封存的记忆:“1969年,是我人生的分水岭。两件大事,刻骨铭心:第一件,1969年6月,我成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首批艇员,全广东就我一个;第二件,1969年9月,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党龄已有56年了。”
时光回溯至那个特殊的年代。核潜艇集强大攻击力、隐蔽性与续航力于一身,是大国博弈的关键“重器”。20世纪50年代末,为打破世界军事强国的核垄断,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9年,为组建首支核潜艇接艇队,中国海军从4个常规潜艇支队和1个护卫舰支队中,选拔出36名精英官兵。他们年轻、朝气蓬勃,怀揣赤诚之心,成为核潜艇事业的“种子”。时年19岁、服役于旅顺潜艇支队的叶正华,凭借过硬素质入选,成为其中唯一的广东籍战士。
19岁的叶正华。
“那一天我记得清清楚楚。”说起尘封的往事,叶老的目光仿佛穿透时光。当时,他们被秘密集结青岛,对外称“09小分队”,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艇员队伍中最早的一批。由五号码头常规潜艇部队代管,参与09基地(核潜艇基地)建设。任务高度保密,无人知晓具体使命。
9月初,36人到位于辽宁葫芦岛的渤海造船厂参观了核潜艇模型。此后,他们按照各自专业,被派往全国相关研究部门和工厂实习。其中29名核动力专业人员分成一回路、二回路、电工、剂量和空调5个专业。由艇长杨玺和政委崔桂江带领,先期进入四川乐山县夹江的909基地。
政委崔桂江爱唱京剧,因为《沙家浜》唱词“18个伤病员就像18棵青松”,后来有了“36棵青松”之说。
“36棵青松”:
用血肉之躯驯服“钢铁巨鲸”
“彭士禄总师,是我的顶头上司。”提起中国核动力专家、与黄旭华同为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的彭士禄,叶老语气充满敬意,“他胆子大,魄力强,敢于在情况不确定时拍板做决定,同事们给他取了雅号‘彭大胆’。”在陆上反应堆试验过程中,彭士禄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项目主要参数、数据的精准把握,多次成功化解难题,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这种勇敢无畏的科学精神深深影响着叶正华。
彭士禄,当时是核潜艇动力反应堆总设计师,李一传是总校对师,图纸均需两人签字。叶老清晰记得他们身着工装在工地忙碌的身影。
“他是留苏归国的顶尖专家,我们的核动力启蒙,多是他传授的。”叶正华回忆说。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彭士禄、李一传等专家和技术人员,为他们讲授核物理、热工水力、高等数学等几十门课程,课后辅以实操与模拟演练。
叶正华(中)和他的战友们。
对于叶正华这些年轻人,“核裂变”是全然陌生的概念。但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他们硬是啃下了核物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30多门硬核课程,摸透了上万台设备。没有捷径,唯有夜以继日:查资料、爬机舱、摸管路、钻反应堆舱……汗水浸透图纸,油污布满双手。他们如同拓荒者,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摸索,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掌握,一步一步地熟悉、驾驭和驯服被称为“钢铁巨鲸”的核潜艇。36人全员通过了严苛的笔试、口试和实操考核,赢得了驾驭“国之重器”的资格。
担任一回路操作员的叶正华,虽觉核物理与自动控制最难,却把管路系统烂熟于心,几十年后仍能绘出系统图。
1970年10月,全体人员从全国各实习点赶回葫芦岛造船厂集中,准备接艇试航。
从此,他们隐姓埋名,一起经历核潜艇试航试验的一场场生死考验,无论遭遇何种险境,他们都如“36棵青松”,始终坚守岗位不动摇,被誉为挺立在中国核潜艇事业之巅的“36棵青松”。
深海试剑:
命每一次下潜都是生死抉择
1970年12月26日,新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长征一号”成功下水,惊心动魄的试航拉开序幕。每一次“第一次”——第一次启堆、第一次出海、第一次下潜……都是与死神擦肩的探险。正是以“36棵青松”为骨干的第一支核潜艇艇员队,驾驶着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核潜艇,犁开了共和国深海战略的第一道航迹!
1969年至1988年,整整20年,叶正华的生命与核潜艇紧紧相连。作为反应堆舱操作员(后升任操作组长),他与战友刘洁清、蔡祥、刘启龙、李传洪等,战斗在核潜艇最核心也最危险的“心脏”地带。叶正华坦言:“好几次,都以为回不来了。”每一次出征,归期皆是未知数。
核潜艇共7个舱室。四舱是反应堆舱,辐射高危,常人禁入。叶正华的主要战场就在这里。
1974年的一次核故障,给他留下了终身印记。“那次主泵发生漏气漏水险情,万分危急!辐射警报已响,但必须立即检查抢修!”叶老声音低沉而坚定。强烈的辐射瞬间侵袭了他的双眼,此后一周内视力从1.5骤降至0.1。多年来,他长期受到眼疾困扰,如今视力仅为0.04,生活起居全靠摸索与感觉。
另一次是蒸汽发生器破裂导致废气倒灌锅炉的险情,时隔多年提起仍令人心悸。“那一刻,退一步就是深渊,绝不能退!”讲述时,叶老腰板挺直,那份穿越时空的铁血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亮剑指天惊日月,潜入深海老龙忧。”叶老当年写下的这首打油诗,道尽了驾驭大国重器的万丈豪情。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功成身隐:
青松无言立天地
1988年,叶正华转业回到家乡茂名,进入市环保局工作。那段惊涛骇浪的岁月,连同抽屉里珍藏的3枚三等功奖章、5次嘉奖令,被彻底封存在保密纪律之下,如同深潜的潜艇,归于寂静。
奖章和证书(部分)。
直到几年前,随着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光荣解密,CCTV1《等着我》第四季第五期开播,吹响首批核潜艇试航员集结号,“36棵青松”的姓名、照片、籍贯首度公之于世。然而,习惯了沉默的叶老,依然选择了低调,未曾主动向外界透露半分。
真正的“解密”,源于困扰他多年的眼疾。今年5月,叶老视力恶化至无法夹菜的程度。单位送他到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检查,却查无相关因公致残军人记录。经多方努力调阅尘封档案,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记录赫然显现:“叶正华——涉核人员”。至此,这位默默奉献数十载的老英雄,身份方在无意中被“曝光”。
20年的核潜艇生涯,是难以言表的默默奉献:仅探亲三次,每次休假总是提前4~7天归队;父亲病危,他强忍悲痛坚守岗位,未能床前尽孝;1980年,他与爱人在核潜艇基地的简易“战地新房”完婚;同年11月,女儿降生。妻女随军,在艰苦环境中以柔弱之躯,支撑起他深海铸剑的信念。
22年的环保生涯,叶老兢兢业业,多次获评“优秀党员”“优秀工作者”。同事与领导,却无人知晓他惊心动魄的过往。唯有当中国海军新型核潜艇劈波斩浪的新闻传来,他眼里难以掩饰的激动,泄露了心底深藏的自豪。
“先试核潜勤报国,后逐环保竞风流。”叶老用一句朴实的诗句总结一生,“前二十年献给核潜艇,后二十年献给环保,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采访尾声,叶老摩挲着这张珍贵的黑白照片——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批艇员在天安门前的合影,平静地说:“‘36棵青松’,已有11位老战友故去了。”对于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兵而言,死亡不过是深海征程必然的终点,平静之下,重若千钧。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批艇员在天安门前的合影。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叶正华和他的35位战友,作为中国首批核潜艇试航员,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里,以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默默托起大国重器,筑就深海长城。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是深蓝之下的“青松”。他们尘封的故事,是一部忠诚与信仰的无声史诗,穿越时光深海,永远激荡人心。当和平的阳光洒满海疆,请铭记那些将名字隐入深海、以生命丈量深渊的共和国脊梁。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