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的牧鹮情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4 09:13 2

摘要:五月的洋州大地远山如黛,草木葳蕤。河滩、湿地、水塘中,随处可见长喙、凤冠、红首、白羽,极具辨识度的朱鹮正在觅食、栖息。当它们振翅翱翔时,朱红色的羽翼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亮眼的红艳。

五月的洋州大地远山如黛,草木葳蕤。河滩、湿地、水塘中,随处可见长喙、凤冠、红首、白羽,极具辨识度的朱鹮正在觅食、栖息。当它们振翅翱翔时,朱红色的羽翼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亮眼的红艳。

高洁演讲热爱、保护朱鹮的故事

“到我退休的时候,要是能看到朱鹮重现历史分布地,重新翱翔在东亚的天空,那就太好了!”今年35岁的高洁已经把眼光放到了20多年后,她是个坚定的“长期主义者”。从最初发现的孤鸟七羽,到今天脱离极危不断繁衍的庞大种群,高洁一家的“朱鹮保护之路”已传续了三代人。

高洁是地地道道的洋县人,洋县也是朱鹮保护事业的起点,当年那个听着朱鹮故事长大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是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程师,她的生活早已和这些象征幸福的“吉祥鸟”密不可分。

从昔日的孤鸟七只到今天万羽翱翔的磅礴,高洁用“天时、地利、人和”概括这个奇迹:“朱鹮面对着巨大的生存挑战,可它们为了生存下去,一直在努力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我们这群牧鹮人天天看着它们,日复一日,就变得和它们一样了。”

“牧鹮人”这个称呼源自最早发现朱鹮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因为不甘心亲口“宣判”朱鹮灭绝,他破釜沉舟,扎根秦岭,发动当地百姓,经历了千百次令人失望的误报,跋涉5万多公里,苦寻3年,才让世人得以重见“东方神鸟”的真容。一个“牧”字,生动再现了朱鹮保护者专注追随、倾心守护的精髓。

2013年,高洁大学毕业后,成为新一代“牧鹮人”,跟随前辈的足迹,她翻过山、蹚过河,住过用树枝树叶搭成的窝棚,守望美丽的朱鹮,也守望纯粹的初心。2018年,刘荫增选择从北京回到洋县定居。他告诉高洁,自己已经在当年第一次发现朱鹮的地方选定了一块墓地,希望百年后能够长眠于此,永远看着朱鹮展翅。听到这话,高洁红了眼眶,这种爱鸟情结令人感动。每一个人,择一事,爱一生,坚定和执着从来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而是生生死死的缘分,经年累月的行动。她说:“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辈子不够,要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提起保护生物多样性,高洁感慨良多:“我丈夫丁勇旗毕业于南京森林警察学校,曾是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的一名‘森林卫士’,后调入洋县公安局工作;公公丁海华、婆婆丁小娥都是陕西长青保护区的‘老林业人’,一辈子餐风饮露,毫无怨言;公公因为喜欢鸟儿,还专门调到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林业管护工作40多年。他们那种骨子里的质朴,让人觉得特别踏实!”也许是因为大自然拥有治愈的“魔法”,高洁全家都有一种温和坚韧的力量,在护鸟的接力路上棒棒紧随。

她的爷爷生前是一名基层林业工作者,啃着馍馍,喝着山泉,将他的整个人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秦巴山水,奉献给了这片热情好客的绿色家园;婆婆也在陕西林业系统踏踏实实工作了大半辈子,退休后依然巡山护鸟;公公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一直从事林业保护工作,至今还在为生态保护奔波,他见证了朱鹮飞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的“笨办法时代”,也曾为申请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拼尽全力。他常说:“做事情不要急功近利,但是决定做了,就不要轻言放弃,不要给自己留遗憾。”这也成了高洁夫妇和两个孩子的人生箴言。

在“全民鸡娃”几乎成了风尚的今天,高洁家却是例外,想做什么由孩子自己做主。读小学三年级的大儿子喜欢上了架子鼓,不用被谁逼迫,也不必鸡飞狗跳影响亲子关系,每天都自觉自愿练习,居然一路从洋县到西安再到北京,过关斩将,成果斐然。“其实养孩子跟我们守护朱鹮差不多,都要坚持长期主义。结果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追求。”云淡风轻中,高洁自有胸中底气。

高洁经常受邀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解保护朱鹮的基本知识

从7只到超过11000羽,朱鹮保护辉煌数字的背后是数不清的烦琐枯燥,但也快乐。秋调期,他们要搬个板凳坐在树下,仰着头数清每一只归巢的鸟儿;繁殖期,又要变身“鹮爸鹮妈”,每两个小时就要细心给雏鸟喂水喂食……高洁一家亲身印证了朱鹮带来的那份安静淡定的心境,感受着这种独特的幸福感和归属感。高洁还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单位里每一个人,无论是做什么工种的,只要谈到朱鹮,眼睛闪闪发光。从那时起,她就爱上了这份充满理想主义的事业。

高洁还记得儿子将自己保护朱鹮所做的努力做成了学习小报,带到学校和同学分享,他很自豪地向小伙伴们介绍:“我的妈妈是牧鹮人。”一颗自然的种子,经由一个稚嫩的孩子,播撒进了更多人心里。正是从那次开始,高洁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带上朱鹮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其实,每年假期我们都会接待不少一线城市的研学团队,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对朱鹮的好奇和喜爱。作为朱鹮之乡,我们洋县更应该有这种意识。”高洁说。作为中生代牧鹮人,她希望自己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高洁带着儿子和他的同学参与野外调研,学习鸟类知识,走进幼儿园、学校,开展公益课堂。当他们亲眼见证嗷嗷待哺的雏鸟学会飞翔、繁衍后代,他们会因生命的顽强和神奇而惊叹;当他们亲自走过崎岖坎坷的山路,他们会为前辈的坚定和坚守感动;当他们与自己以外的世界产生亲密的链接,好奇、探索、求真的能量,就会一直充盈他们的生命。

“一袭嫩白,柔若无骨,在稻田里是优雅的,起飞的动作是优雅的,掠过一畦畦稻田和一座座小丘飞行在天空是优雅的,重新落在田埂或树枝上的动作也是一份优雅……”在洋县,孩子们都会背诵陈忠实《拜见朱鹮》中的段落,美丽的鸟“落”在他们的校服上、藏在课间的朱鹮韵律操中,更根植于他们的心中。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在高洁看来,朱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们对栖息环境极为挑剔,老人们说它们是“会看风水的鸟”。又因为朱鹮喜欢水田、浅滩,爱吃泥鳅,在高大的树木上筑巢繁衍,特别适合与人共生。

在高洁的眼里,未来的孩子们必将面临更多与地球相处的问题。她也相信,当他们通过大自然学会顺应天性,就能与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耳濡目染,高洁的两个孩子早已深谙此道。他们从小听着祖辈、父辈守护朱鹮的“一手资料”长大,说到朱鹮,如数家珍。虽然年纪不大,但自然而然担起了“自然小卫士”的职责,参与保护汉江等各种环保活动,乐此不疲。家庭的“磁场”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他们,在充满爱的空间里,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高洁说:“这也是朱鹮教我的。”如今,朱鹮的数量越来越多,有人说,它们已经不用再需要人们费力保护了。但高洁一家还有更大的梦想,她希望用新的科技手段唤醒朱鹮的“基因记忆”,让这些在地球上绵延了6000万年的生灵,重新回到昔日的历史分布地。为此,她仍在四处奔波,学习、研讨、调查……忙得不亦乐乎。这个时候,公公婆婆就担负起了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让小两口各自奋进,全无后顾之忧。

高洁在野外巡查观测朱鹮

“有些人的故乡在时间长河中渐行渐远,幸运的是,我们一家从未曾离开过故乡。小时候,故乡的山水孕育着我,村落树林伴我成长;如今,我站在大山深处,在守护朱鹮的同时,也为故乡种下一片绿色,让故乡更美、更富足!”采访结束时,高洁说:“自己是幸运的。”她深邃的目光又投向了广袤的远方……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毅 通讯员 张恤民

本文来自【西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