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年,一个叫年广久的男人,在安徽芜湖街边支了个摊,卖瓜子。没人想到,这把炒货能炒出个“中国第一商贩”的名号,更没人想到,他后来一年能卖几百万包瓜子,雇了十几个工人,被媒体惊呼为“资本家复辟”。
专栏 | 商业认知
1978年,一个叫年广久的男人,在安徽芜湖街边支了个摊,卖瓜子。没人想到,这把炒货能炒出个“中国第一商贩”的名号,更没人想到,他后来一年能卖几百万包瓜子,雇了十几个工人,被媒体惊呼为“资本家复辟”。
但今天回头看,年广久不是资本家,他就是个“机会主义者”——因为那个年代,不需要商业模式,不需要战略规划,甚至不需要营业执照。
整整三十年,中国商界信奉的只有一条铁律:谁敢干,谁吃肉;谁犹豫,谁喝汤。倒批文、炒地皮、卖盗版VCD、搞万人传销、冲进股市搏杀……那时老板们见面不问项目,只问一句:“有路子吗?干一票?”
可到了2025年,风停了。满屏热闹的公司,账上却流不出血;资本一撤,风口一换,万亿估值说崩就崩。几十亿烧出来的产品,连个用户喷嚏都没激起。不是生意难做了,是骗子难混了。
前四十年,大家靠胆子活着;后四十年,得靠脑子活命。
机会红利已退潮,“捡钱”的时代彻底终结了——现在,轮到真正有系统、有耐性、有模式的人,上桌吃饭了。
01
中国企业的“三宗罪”:虚、懒、飘
中国企业的“三宗罪”,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罪,而是商业伦理和战略逻辑上的集体病灶。
把“画饼—融资—扩张—上市—套现”的路径当成圣经,把“割韭菜”当成能力,把“讲故事”当成战略。说白了就是三个字:虚、懒、飘。
中国老板最爱干的事,就是把PPT当战略,把口号当产品。
你去看那些路演现场,十个项目九个半都在喊“中国版特斯拉”“教育界Netflix”“零售业的亚马逊”,剩下半个在琢磨怎么把十年前录的网课包装成“AI赋能教育革命”。这不是创业,这叫金融套利。
真正的价值创造,从来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你能让用户省十块钱、多赚五分钟、少走一步弯路——这才是实打实的商业模式,而不是靠PPT和补贴续命。
你看贝索斯、马斯克、黄仁勋这些欧美科技巨头,一个往火星送人,一个琢磨脑机接口,一个搞AI芯片想让机器“思考”。
他们脑子里装的是“人类往哪去”——火星殖民、人工智能、能源革命、生命延长。马斯克说“别让人类成为恐龙”,这话听着科幻,但他是真的拿火箭和钞票在干。
再看我们,太多“成功”的中国老板,一旦财富自由,立马从“改变世界”切换到“收割流量”。
某团搞社区团购,美其名曰“便利”,实则跟小摊贩抢菜钱;某多深入下沉市场,用“砍一刀”把人性弱点玩到极致;某抖更狠,算法精准喂食,搞“精神鸦片流水线”;还有的当年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现在平台的中小商家却活得越来越难。这些是赋能吗?是“数字地主”收租。
当最聪明的脑袋都在琢磨怎么让人多看一秒广告、多拼一次单,谁还去搞硬科技?谁还愿意十年坐冷板凳?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想象力被锁死在“怎么多赚两块钱”上,没人抬头看天。
人家的老板在造“方舟”,准备应对文明危机;我们的老板在修“围墙”,忙着圈流量、收租子。这种差距已经不在于技术和钱,而是精神海拔。
“免费”是中国互联网最毒的迷魂药,也是最狠的割韭菜工具。
从杀毒软件到外卖,从打车到短视频,用户爱占便宜,资本爱看规模,老板爱吹估值——三方合谋,开启一场“烧钱换用户”的虚假繁荣。
可问题是:免费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营销手段。你靠补贴拉来用户,然后呢?怎么变现?怎么盈利?怎么活下去?
ofo的押金现在还没退完,滴滴烧了几百亿才勉强盈利。
要知道,免费的本质是延迟收费,不是免除成本。你以为成本消失了?它只是记在了“未来”的账上。你以为“羊毛出在猪身上”,结果往往是:羊毛没薅成,猪跑了,草也烧光了。
为什么Costco会员年费60美元,用户抢着交,因为它真能让你省钱省心;为什么iPhone从不打折,App Store抽成30%,用户照样买单,因为它值。
记住,能收费才是商业模式成熟的标志。
有些老板,公司才5个人,月收入不到10万,就开始画“生态闭环”“全球布局”“千亿市值蓝图”。产品还没上线,PPT里已经画好了“AI+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的超级平台;团队还没配齐,办公室已经挂上“亚太总部”牌子。
典型的“战略早熟症”:在1.0阶段,强行设计10.0的模式。
殊不知,商业模式不是一下子设计出来的,是逐渐长出来的。
阿里最早就是做B2B外贸的,淘宝是后来才做的;腾讯一开始就是做QQ聊天的,游戏是慢慢长出来的;亚马逊贝索斯最初只卖便宜书,物流、客服、推荐系统一点点打磨,书卖好了才扩品类,最后才有AWS、Prime。
你得从一个点切进去,验证价值、积累数据、迭代产品、逐步扩展——而不是一上来就画张大饼,指望全世界围着你转。
但太多创业者,连MVP(最小可行产品)都没跑通,就整天琢磨“怎么做生态”“怎么全球化”。你1.0的生存问题都没解决,就幻想用10.0的模式碾压对手?
看到这,有人会说,早期的阿里、腾讯、万科不也是机会主义者吗?没错,但他们赢就赢在:从机会主义,迅速转向了商业模式思维。
02
机会主义退场,商业模式思维登台
什么叫机会主义?看到风口就冲,赚一笔就跑,没有长期主义,没有核心积累。就像路边摊卖烤串,今天城管不来就能赚,明天换个地儿又开张。
P2P就是典型——包装个“高收益理财”,靠庞氏骗局吸金,政策一收紧,立马暴雷跑路。这种企业,命不在自己手里,而在风口和监管的夹缝中。
而什么叫商业模式思维?是造一台印钞机:你不用天天出去捡钱,只要机器在转,钱就源源不断地来。华为搞研发,每年砸一千多亿,5G技术全球领先,美国封锁都封不死;宁德时代不是靠补贴活着,而是用技术+供应链控制力,让全球车企排队下单。
这两种思维,三五年就能拉开生死线。
其一是成就速度的差距:机会主义者靠“熬”——熬订单、熬政策、熬对手犯错。
代工厂一双鞋赚三块,订单一丢就破产;而苹果一部手机利润顶整个安卓阵营,靠的是“硬件+系统+生态”的闭环模式。这就是模式加速度:精准定位+产品差异化+渠道快反,三位一体,碾压传统打法。
说白了,机会主义赚的是“辛苦钱”,商业模式赚的是“认知钱”——一个在搬砖,一个在印钞。
其二,是护城河差的差距。
你开奶茶店火了,隔壁马上抄你配方,便宜一块钱抢生意。
可海底捞你抄得动吗?它员工能主动给顾客剥虾、送生日蛋糕,不是培训出来的,是“高薪+分红+股权”养出来的主人翁意识。这种组织能力,十年都抄不来。
说白了,机会主义者吃的是肉,看着香,但吃完就没了;商业模式者啃的是骨头,看着糙,但里面有髓,能熬出一锅几十年的汤。
特别是未来三十年,人口红利没了,流量红利枯了,政策套利空间小了,唯一的红利,就是“模式红利”。谁能完成三大认知升级,谁才能活下来:
第一,赚钱逻辑得升级:从“找关系”到“找用户”。
别天天“搞定领导拿特许权”了,市场的钱最干净,用户的口碑最长久。
你看福耀玻璃曹德旺,30年只做一块玻璃,不搞关系,却成了全球车企供应商;老干妈陶华碧,不上市、不融资、不贷款,靠一瓶辣酱打天下。
靠关系吃饭,迟早被关系反噬;靠用户活着,才能生生不息。
第二,竞争策略更要升级:从“抄作业”到“造模式”。
别看到瑞幸火就做咖啡,看到SHEIN爆就搞跨境,结果全是“二手货”,永远落后半步。
真正的高手,是创造新玩法:喜茶不做低价奶茶,偏做30块一杯的“高端款”,结果成了奶茶界爱马仕;胖东来在三四线城市,用极致服务干翻沃尔玛,单店盈利能力吊打一线品牌;蔚来用“用户社区”重新定义豪车服务。
模仿只能跟跑,创新才能领跑。
第三,学习方式也得变:别学“形”,要学“神”。
很多老板爱学习,但学的都是“表面功夫”——别人做直播,他也学做直播;别人做私域,他也学做私域。可结果呢?别人做能赚钱,他做就赔钱。为什么?因为他学的是“形”,不是“神”。
字节跳动学的不是腾讯做社交,而是谷歌的算法+华为的管理,才做出抖音和飞书。海底捞学的不是火锅配方,是日本服务业的“极致体验”,再本土化落地。
模仿是抄作业,为不同而学才是创新。
说到底,中国商业的下半场,已经从“胆量游戏”变成了“脑力游戏”。你能靠运气赢一次,但你要靠模式才能赢一辈子。
/
狂欢总有散场时。从“傻子瓜子”到“智能造车”,从摆地摊到全球化,我们用了四十年走完了西方两百年的商业历程。但跑得快不代表跑得远,活得热闹不等于活得健康。
前四十年,中国商业是“破局者”的游戏;后四十年,是“建造者”的天下。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战术调整,而是中国商业必须完成“成人礼”——从捞浮财到啃骨头,从钻缝者到造风者;从“赚快钱”的赌徒,变成“赚长钱”的投资者;从“规模崇拜”的狂热分子,变成“价值深耕”的长期主义者。
正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所说:“中国经济的未来,不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在‘高水平模式创新’。”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我们创造了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不是“我们割了多少韭菜”;当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关注“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而不是“三个月能涨多少倍”;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为“技术含量”“设计美学”“文化价值”买单,而不是“9.9包邮”。
那时,中国商业才能真正配得上“伟大”二字!
来源:赵董观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