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潮水退去,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主播涌入岩岸和滩涂,他们翻动礁石、踩踏海草,只为找到一只螃蟹或贝类。
在这个夏天,你是否刷到过赶海的短视频?
当潮水退去,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主播涌入岩岸和滩涂,他们翻动礁石、踩踏海草,只为找到一只螃蟹或贝类。
寄居在塑料垃圾中的寄居蟹
许多人的赶海方式堪称“毁灭式”:大小通吃、竭泽而渔,甚至有人为了拍摄效果,将潮间带生物当作摆拍道具,而垃圾污染等问题更是触目惊心。
海洋,这片看似取之不尽的“天然超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荒漠化。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今夏出版的新书《海洋》和《海洋生物学》,将为我们揭开这个蓝色世界的真实现状。
《海洋》由国际知名科学家多里克·斯托撰写,构建了全景式的海洋认知体系;
《海洋生物学》由新西兰知名海洋学家菲利普·V. 姆拉德诺夫撰写,以自然纪录片般的生动视角,完整地呈现了诸多海洋生物丰富多彩的生活史。
什么是潮间带?浪溅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如何区分?海洋生物们也会有“压力”?它们又是怎么应对这些“压力”的?追求“爆桶”和“出片”的赶海狂欢者,将带来怎样的生态掠夺?
这两本书将为你揭晓答案。
冷知识:什么是潮间带?
它每个区域中有怎样斑斓的生物?
潮间带又称沿岸带,指的是在高潮和低潮之间暴露在外的海底区域,“赶海”便是在这片区域进行的活动。虽然潮间带仅占了全球海洋的很小一部分,但它是多种多样的、富有趣味的海洋群落的家园。
岩岸潮间带四个区域的划分
典型的温带岩岸潮间带,从高到低被划分为四个条带状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因其中的生物而呈现出独特的色彩:
浪溅区布满了呈斑块状分布的亮橙色或浅灰色地衣、在岩石上形成薄的黑色层的蓝藻,以及须状的绿藻,玉黍螺和笠贝在此摄食细菌和藻类;
条带状的岩岸潮间带
高潮区生物以藤壶为主,它们常高密度聚居在一起,以至于在海岸上形成一道显眼的白色带;
中潮区栖息着大量贻贝,它们常在海岸上形成一道显眼的黑色带;
低潮区大量栖息着一系列能短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动植物,在这里,红藻、绿藻和褐藻大量繁殖,也生活着包括海葵、海星、海胆、海蛇尾、海参、蟹类、海螺、海蛞蝓和沙蚕在内的许多不同种类的海洋动物。
海洋生物们也会面临“压力”?
它们又是怎么应对这些“压力”的?
栖息于潮间带的生物在涨潮时被海水淹没,之后退潮时又在不同时段内暴露于空气、高温、严寒、雨水和海浪中,它们演化出五花八门的方式来应对这些压力。
例如,栖息于热带岩岸潮间带的小型海螺或玉黍螺,利用黏性的丝线尽可能悬挂于岩石之下,避免接触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那一面。
生活在潮间带的各种生物
贻贝和藤壶在低潮时紧闭外壳,以避免水分流失,并在壳内留下足够它们存活到下一次高潮的水分。
蟹类则在裂缝或湿润的海藻垫下寻找庇护所,或紧随退潮而后撤。
赶海虽快乐,但也别忘了爱护环境!
自古以来,潮间带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现成的野生食物资源,如贻贝、牡蛎、笠贝、玉黍螺、海胆、蟹类、蛤蜊和鲍鱼,以及多种海藻。
深夜赶海的人潮
适度和传统的赶海活动对这些生物的影响较小,但近年来随着网红经济的驱动,“打卡式”赶海的人数爆炸式增长,他们不再是遵循自然节律的赶海人,而是追求“爆桶”和“出片”的狂欢者。
贝类、蟹类不论大小,统统成为游客的目标,严重透支了种群繁衍能力;海星、海胆等生物被当作拍照道具,在摆拍后往往被随意丢弃、曝晒致死……高强度、无节制的商业化赶海,已经对许多地区的潮间带生态构成了严重威胁。
而且,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仅仅是在潮间带散步和翻开岩石观察其下方的生物,都能造成破坏。游客在低潮时漫步于潮间带,会践踏、移动、踩烂各种海藻和动物。
许多游客也会翻开岩石,这么做会压碎生活在岩石上面的生物,并使下方的生物暴露于干燥、波浪拍打和被捕食的风险。这也导致只在岩石边缘有生物存活,而上方和下方都光秃秃的。
此外,赶海也对热带、亚热带的红树林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红树林发达的呼吸根系统
红树林的栖息环境极为严苛,无序、过度的赶海行为,致使红树幼苗或处于萌芽状态的呼吸根遭到踩踏,它们已经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时间。
当然,红树林消失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开发农业、城市和工业用地而做的清理,木柴和木炭的超采,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海平面上升。
所以,读者朋友们在享受赶海的快乐时光时,也别忘了爱护环境!
自人类文明诞生伊始,海洋就喂养着我们,洗涤着我们的身体,清理着我们制造的垃圾。它为探险家和科学家提供了冒险与挑战,是哲学家和诗人灵感的源泉,也是孩子们的游乐场。
如今,人类活动给海岸线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压力。正如多里克·斯托在《海洋》中所说:“人类对海洋的需求和贪婪正快步超越对海洋的理解。”
《海洋》与《海洋生物学》为每一个想要了解海洋、保护海洋的人提供了供通俗易懂、全新且全面的介绍。这两本书以化繁为简的科普表达,串联起海洋的壮美图卷。
当我们真正读懂海洋,并对自身的消费行为与休闲方式做出负责任的选择,才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守护海洋,从而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是时候重新认识海洋了。
相关图书
“牛津通识读本”
《海洋》
一堂关乎地球命运的必修课
从认知到行动的深度启蒙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海洋研究院院长胡永云作序推荐
《海洋生物学》
一部揭秘海洋生命的百科全书
一份守护蔚蓝星球的行动指南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晓起作序推荐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牛津通识读本
“牛津通识读本”丛书系译林出版社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多年精心打造的品牌系列。作为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重点项目,该丛书英文原版自1995年起陆续面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被译成近五十种文字,受到学界和读书界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
丛书主题广泛涵盖宗教、哲学、艺术、文化、历史、商业、经济、法律、政治、社会、心理、医疗、科学等领域。截至今年,英文原版已累计出版700多种,全球销量1000余万册。
译林出版社自2008年开始推出“牛津通识读本”中文版,截至目前,已出版150余种。
来源: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