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执业前15年,她做过8年埋头办案的授薪律师,也当过8年随缘接案的“躺平”律师,对事业没有太大的野心。
受访者:
张景馨月
中国执业律师 / 新加坡注册外国律师
东盟法律联盟中国区主任
《中新法讯》创办人
LegalAI驱动私域IP增长年度会员
编者按:
大家好,我是LegalMVP律海芒芒的创始人姚俊倩CoCo。
今天我们律师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新加坡做涉外业务的张景馨月律师。
她的故事,或许能给许多想要出海的律师同行带来新的启发:
执业前15年,她做过8年埋头办案的授薪律师,也当过8年随缘接案的“躺平”律师,对事业没有太大的野心。
直到不惑之年,为了陪娃留学,她才踏出国门,在陌生的新加坡,从零开始。
但正是这次“意外”,让她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
以下,是她的故事。
01 从工厂到律所,自考北大、拿下司考,我做了8年授薪律师,办了300+案子后选择独立执业
02 独立执业后,我随缘接案,做公益、做律师演讲培训,8年“佛系”之后,为陪娃留学,我结束21年北漂生活,来到新加坡
03 驻扎新加坡7年,我从佛系律师,到每天都有咨询的案源链接人,我90%的案源都来自公众号+朋友圈
刚执业的我vs现在的我
01
从工厂到律所,自考北大、拿下司考,我做了8年授薪律师,办了300+案子后选择独立执业我是70后,四川人。
初中毕业后,我自己做主放弃高中,读了技校,18岁便进厂,成为一颗“光荣的螺丝钉”。
工作一年,我看着初中同学陆续考上大学,我不甘心,也考进了公司集团的职工大学,带薪脱产学习,专业是锅炉设计与制造。虽然理工科并不是我的兴趣,但凭着“考试型”性格,硬是啃下了“热力学”“流体力学”等“要命”的课程,顺利毕业。
同年赶上国企改制上市,每个职工都分到原始股,我意外拿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我的第一个东家是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总部在四川的央企核心企业,也是全球领先的能源装备制造商,长期承担国家能源安全和重大工程任务,公司主营火电、核电和环保设备以及大型化工容器,产品出口三十多个国家。
大学毕业,我又回厂里“摸”了一年“鱼”。
北京的发小劝我出去闯闯,建议我到北京读个法律或者英语,她姐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建议我读法律,她姐姐也参与讨论说,“读完考个律师证,以后前途一片光明”,我想,英语是一个工具,但法律是一门能改变职业路径的专业。
于是,1997年,我揣着老东家的福利股金,北上北京,入读中国政法大学成教学院。
在法大读书的同时,我报考了北大的自考本科,那两年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备考。
1999年,我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次年本科毕业。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外地人来说,这意味着我有了在北京立足的一张门票。
法大毕业时(右二)
但真正就业并不容易,对于我这样的没有背景没有经验的外地人,投简历处处碰壁,还曾因为不会打字被当场刷下。
直到2002年,经朋友内推,我进入了北京市北方律师事务所。主任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我想多做案子”。老板笑说,“这可以,我们最不缺的就是案子。”
果然,北方所是公司制,案子特别多。
刚开始,我跟着一位师傅做刑事案子,他说我的字写得好,就跟老板说让我跟着他办刑事案子。三年期间,我办理了一百多个刑案:强奸、杀人、抢劫、盗窃、贪污、挪用、走私、诈骗...
各种罪名的案件都代理过,平均每周都有三到五个案子要接待、咨询、会见、出庭,刑事律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当事人被判无罪或者公诉机关撤诉,这些我也亲历过小十回。
后来,律所让我负责交通事故部、婚姻家事部,最后带领整个民商事诉讼部门。
八年间,我代理了300多个案件,几乎把自己“泡”在案子里。所里放手让我们干,给了我很大的成长空间。
也正是这种高强度历练,让我之后无论遇到什么新领域的案子或者当事人,心里都能稳住。
不过,随着工作压力加大,我渐渐感到郁闷,加上孩子出生,我想调整自己的状态,多些时间陪孩子。2010年,我决定结束8年的授薪律师工作,离开北方所,开始独立执业。
02独立执业后,我随缘接案,做公益、做律师演讲培训,8年“佛系”之后,为陪娃留学,我结束21年北漂生活,来到新加坡在北方所的八年,案子多到做不完。但独立执业后,情况立刻反转——案子得自己去找了。
那几年,我先后换了两家律所执业。我比较偏佛系,没有刻意拓展案源的意识,也没什么案源焦虑。一年做四五个朋友或熟人介绍的案子,收入比不上授薪律师,不过,当时在北京,房子车子、老公孩子都在身边,生活压力不大,人就有点安逸了。
那几年的状态就是,有案子就做,没案子就到处旅游,同时参与几个公益项目,一年可能只会花50%左右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律师工作上。
直到2015年。
那一年,我在北京法邦网,听了一场关于律师演讲技巧的讲座。对我来说,这完全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律师不一定只靠办案,还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变现、做公益以及获得案源。
我当场就报了这个律师演讲训练营,课程非常实用接地气,后来,我们几个学员和老师筹划一起创业,专门做律师培训+业务变现。
就这样,我一下子从后端做案子的律师,转到了前端,我负责市场对接需方,也组织社群、管理学员关系管理。
之后,我加入天驰君泰律所,再次回到“随缘接案”的节奏,也参与了律所部分公益项目。那段时间,我的律师生涯可以说“平淡而充实”:没有惊人的创收,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子。
你可能会问我,按照这样的人生轨迹,我为什么后来会驻扎到国外,成为一名涉外律师呢?
真正的转折在2018年。
那一年,女儿十岁,我们全家决定去新加坡,让她在那边留学。
刚到新加坡时
就这样,我非常干脆地结束了在北京21年的北漂生活,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新加坡。
刚到新加坡,我很快联系新加坡亚汇达律所,他们愿意接收我,为我申请新加坡注册外国律师(执业中国法),但我开始面临执业边界的困惑:
作为中国律师,我不能办理新加坡法律的业务。
而如果承接中国法律业务,我又人不在国内,客户咨询我,我也代理不了案子。
那时候,我在新加坡人生地不熟的,也没事干,案源焦虑一下子就来了,完全是两眼一抹黑,那种恐慌感特别真实。
刚到新加坡一个多月,我偶像级的公益律师佟丽华正好带队来新加坡考察。我在朋友圈偶然看到消息,立刻联系,专门去拜访。
佟律师邀请我做他们的国际志愿者,另外,还给了我一个建议:“多写文章,去研究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案例。”
他这一句话,就像是给我指了条明路。
我很快申请了一个公众号,叫“中新法讯”,并写下第一篇文章,“官宣”我来新加坡了,要开始在这里写点东西了:
接着,我就按照佟律师的建议,先查案例,当时,我不懂怎么查新加坡法院的判决书,那我就反过来,在中国查法院处理过的、跟新加坡公司有关的案子。用数据库一搜,发现承认和执行新加坡判决和仲裁裁决的案例总共有几十个。
我就在这几十个案例的基础上,写了两篇干货文章,一篇讲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一篇讲法院判决的承认和执行。没想到,文章发出去之后,被有名的法律数据库平台关注到,还组织专人帮我打磨刊登,发在了他们的官方号上。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鼓励。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写作的影响力很大,也能成为律师执业的重要路径。
2019年底,疫情开始了,国际航班中断,当时哪儿也去不了,被困在新加坡三年,我就写文章,拼命地写。别人焦虑等待时,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做公众号。
疫情期间,我也试过短视频,搞抖音和快手,短视频传播快。但做起来太累了,自己写稿、背稿,化妆换衣服,拍完自己剪辑,而且,受众群体不契合,我发现,我想发表的专业内容用小视频效果不佳,坚持半年就放下了。写文章,反而让我找到了稳定的节奏和精准的受众。
这样,国内的律师、机构,能看到我的地域标签,而且我的内容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信息。
我的定位一下就清晰了。
慢慢地,就开始有业务来找我了。
一开始是因为我写了一篇关于疫情期间怎么做委托书公证的文章,很多人就通过那篇文章来找我。
虽然这个业务本身不怎么赚钱,但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方向:哪个业务赚钱,我就围绕哪个业务去写文章。
于是我开始系统整理律所能做的业务,把它们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文章,不断发布。
新加坡的律师,无论本地还是中国来的,大多偏佛系,不太主动做市场。而我坚持输出,反而占据了一个空白地带。
公众号坚持做了三四年,国内的律师就成了我最大的案源方。
我还建了微信群,把国内做跨境业务的律师、机构负责人、有需求的出海企业,和新加坡的律师及服务机构拉到一起。国内律师知道我们在新加坡有哪些出海落地服务,新加坡律师也更好了解出海客户的需求,微信群就成了天然的桥梁,把两边连接起来。
与此同时,我也在新加坡本地组织社群,围绕新移民关心的话题举办线下活动,比如就医、公益、财富规划。这些活动不仅带来交流,也让客户逐渐对我产生信任,并慢慢转化为客户。
通过这些活动,跟他们建立信任,慢慢地就把他们转化成了客户。
到现在,我在新加坡七年了,我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链接”上。每天都有很多国内客户或者律师加我微信,咨询新加坡、东南亚的各种问题。
对我来说,即便很多咨询只是初步的交流甚至不乏“白嫖”的,但这并觉得浪费,一是我也丰富了我的认知和案例,建立了信任和人情,另一方面,我听了CoCo的课,我才知道,这就是律海芒芒的“养鱼”理论——持续的积累,才会有后续的收获。
我从一个在国内很躺平、很佛系的律师,到现在每天都充满干劲,每天琢磨着如何利用好我现在的资源,链接到更多的潜在客户……
我真的觉得,我把过去几年没花完的勤奋,都用在新加坡这些年了。
现在,我已经完全不为案源发愁了。
不过我也很清楚:资源握在手里只是第一步,如何把它们更高效地转化和放大,才是我们团队接下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直到7月底,我参加了LegalMVP律海芒芒主办的首届未来法律人线上论坛,15位拿到成果的律师,非常详细、极为干货地分享了,他们靠私域IP和AI拿到结果的案例。
我自己平时也会用ChatGPT来辅助我写公众号的文章,也会链接起非常多的私域社群,我想看看,我能如何将这两者更好地融合起来,赋能我的案源变现。
于是,在8月,我专程从新加坡飞到了深圳,参加了LegalAI驱动私域IP年度增长会员两天一夜的线下课。
上完课后,我发现做一个懂AI的律师真的太重要了。
最近,我想根据课程的提示,制作自己的律师AI助理(AI智能体),来处理大量重复咨询,让AI来帮我初步回答,这样能省下我好多时间,把精力留给更复杂的业务。
在公众号的写作上,我也越来越多地会运用到AI了,最近公众号的一篇爆款文章,就是在AI的助力下写出来的:
而且,这样一篇文章写出来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我的搭档把案例的核心部分写好,再用AI润色生成一个吸引人的开头和结尾,最后,加入我的逻辑进行调整和美化,写作效率提高的同时,质量也更好。
更重要的是,课程中讲到的“养鱼-钓鱼-收钩”的私域运营理念,给我现在的资源对接和案源变现,带来了很大的肯定和启发。
来源:LegalMVP律海芒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