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老织机到现代车间,从壮锦到侗绣、苗绣,柳州服饰产业的发展,凝结着柳州女性对文化的赤诚与创业的热忱。这些流淌在指尖的技艺,正经由一双双巧手,从古老的村寨走向广阔的市场。市妇联以“民T”为桥,搭建展示、竞技、交易平台,借网红经济赋能,让多元技艺成为文化IP与产
非遗展新韵
匠心传薪火
编者按:从古老织机到现代车间,从壮锦到侗绣、苗绣,柳州服饰产业的发展,凝结着柳州女性对文化的赤诚与创业的热忱。这些流淌在指尖的技艺,正经由一双双巧手,从古老的村寨走向广阔的市场。市妇联以“民T”为桥,搭建展示、竞技、交易平台,借网红经济赋能,让多元技艺成为文化IP与产业支点,助力妇女就业创业。在这个专栏中,让我们透过针脚里的巾帼故事,感受她们对传承的坚守和创新的勇气,见证她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的时代芳华。
本期专栏,我们讲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三江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三江县侗绣协会会长杨先荣的侗绣故事,体会她守正创新的巾帼故事。
在2025年“我要上民T”——中华民族服饰文化T台秀上,杨先荣带领三江县侗绣协会团队的《四时叠韵》系列作品参赛,以传统侗族服饰为根基,融合现代美学设计,荣获行业组第三名。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让侗族非遗技艺闪耀舞台,更展现出杨先荣的创新智慧与匠心坚守。
01
师徒共绘非遗长卷,一针一线守初心
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侗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杨先荣自幼跟随母亲、外婆学习纺纱织布、刺绣剪纸等十二道传统工序。
2003年,杨先荣在三江县良口乡创办侗族服装店,创业初期便通过“传艺+就业”模式招收学徒,既传授纺纱、刺绣等非遗技艺,又为学员提供收入来源,实现技艺传承与妇女增收双赢。
劳作的学员们
为推动非遗传承规模化发展,杨先荣于2015年进驻县城拓展业务,2019年正式注册成立柳州市荣蜜服饰传承有限公司,完成从作坊到产业化运营的转型。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绣娘”模式,带动30余户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培训绣娘超500人次。
杨先荣常说:“老手艺要活下去,就得让年轻人接过针线。”杨先荣共培养亲传学徒25人,能自立门面的已经有6人。其中,徒弟阳喜青的成长最具代表性。从普通学员到创立立泽艺术工作室,到其作品在民T赛场斩获佳绩,再到2025年获评三江县第七批“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师徒二人以“传帮带”模式构建起非遗传承的活态链条,让非遗基因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阳喜青的作品《东方之灵·苗》在民T舞台
02
守正不守旧,让传统服饰“活”在当下
“我们这些少数民族的非遗传承人应当拥抱时代,在保持自己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欢迎当代的年轻人。”近几年制作侗族服饰的过程中,不管是纹样的创新,还是制作工艺的创新,杨先荣都认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贴合时代的创新,“侗袍的腰带可以变成项链,百褶裙的纹样能印上帆布包。”
这种“传统为魂、现代为用”的创新理念,得到妇联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20年,三江县成立侗绣协会并挂牌杨先荣公司,通过“非遗+文旅”“非遗+电商”模式,推动侗族服饰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
03
绣针串起致富路,妇女撑起半边天
“从前觉得刺绣只是嫁妆,现在成了‘铁饭碗’。”这是众多在杨先荣公司就职的侗族绣娘心声。2016年起,杨先荣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信洞村开设免费培训班,累计开展培训10余次,培养出一批批“非遗新匠人”。
为了更好地传播侗族文化,2019年1月,她创办了侗族服饰制作体验馆,吸收当地留乡的贫困户妇女参与到侗族服饰的制作当中。她用行动证明:非遗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如今,她的体验馆已成为研学热门地,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让侗族服饰从“深闺”走向世界。
从纺车到T台,从深山到都市,杨先荣团队用一针一线绣出文化自信,以创新传承诠释时代担当。她们的故事,是新时代女性以匠心守护文化根脉的缩影,更是非遗技艺在活态传承中赋能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