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搞点事”!“00后”的绿色行动|“开着”飞机去种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3 03:45 1

摘要: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进入春耕期,广袤的天府良田又忙碌起来。在崇州市大划镇崇镇社区2组田埂边,一阵“微型龙卷风”后,一架载有30升农药的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向大片刚刚吐露新绿的麦田有条不紊地喷洒农药……

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进入春耕期,广袤的天府良田又忙碌起来。在崇州市大划镇崇镇社区2组田埂边,一阵“微型龙卷风”后,一架载有30升农药的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向大片刚刚吐露新绿的麦田有条不紊地喷洒农药……

田埂上,被村民称为“开飞机种田”的马小波正手持操控器,时刻关注着无人机的飞行状况。“科技真的改变了种田方式!”马小波熟练地收回无人机。他说,以前村民都是背着喷雾器人工喷洒农药,现在植保无人机一天可以喷洒几百亩,效率大大提升了。他当天的单子,就是为农户黄怀树350亩大田进行“飞防”作业。

如今,周边村子和合作社都慕名而来,找马小波所在公司的无人机“飞手”帮忙。虽然今年刚满25岁,可马小波当无人机飞手已有5年,带领团队进行植保服务超过10万亩。

农业新“工具”催生新职业

“开着”飞机去种田

新型农业无人机可是个“大家伙”,机器净重有50斤左右。马小波需要和同伴才能将机器从货车厢搬到田耿边上。他操纵手柄,机器呼啸离地,螺旋桨刮出的风吹倒一片麦子。

记者在现场计时发现,载有30升肥料的无人机从起飞到撒肥再到降落,全程仅耗时3分55秒。马小波颇为自豪地表示“还能更快”,无人机单次起落能施肥大概5亩地,约8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算上人工添料的时间,播撒完350多亩小麦田只需要7个多小时。

“用无人机撒肥得有3年了。”说起新农具,农户黄怀树难掩兴奋。“一是撒肥均匀,二是便宜,1亩地按照8元计算,家里的350亩撒一次药2800元。”他算了笔账:如果仍采用传统人工撒肥,4个人需要5天时间左右,费用还要高得多。

“我也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开着’飞机去种田,感觉太酷了!”马小波告诉记者,读技校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真正的农业无人机,从此便与这项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传统的学业路径,选择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手。操作无人机需要培训,马小波颇有天赋,2020年经过培训后顺利拿到证件后,就持证上岗了。马小波的工作主要是利用无人机为大田农作物进行植保作业,包括喷洒农药、施肥等。

在马小波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接受并信赖这项新技术。五年来,他的服务面积已经超过10万亩,足迹遍布省内外多个地区。无论是河北地区,还是省内凉山州、北川县等地的稻田,都留下了他和无人机的身影。

田间地头的“科技战士”

为农村提供更多新质生产力

马小波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清晨,他都要提前检查无人机的电池、药箱和传感器,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作业时,他需要根据农田的地形和作物种类,调整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喷洒量。遇到复杂的天气条件,比如大风或高温,他还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大田作业最大的障碍就是田块上方有电线杆穿过,一旦撞上,无人机就容易‘炸机’。”马小波已经从最初的慌乱转变为如今的镇定,他笑着说,“要成为一个农业领域飞行好手,仅掌握软件应用是不够的,还要对农田地块形貌等方面有基本了解。”

如今,当了五年飞手的马小波,向记者介绍起经验来滔滔不绝:“遇到土地不规整、树林稠密且电线杆较多的地块,需要人工及时干预,将机器的速度放慢些、高度放低些。如果附近有别人家的田块,还要考量风力和风向因素,预防药液偏移到别人家田里头。”

现在,在他看来,无人机植保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每次看到农户们满意的笑容,我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他说。截至目前,马小波所在的四川百米新空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已培养了10多位飞手,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加入飞手队伍,为农村广阔天地提供更多新质生产力。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无人机植保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选择。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透露,“高端装备、高端农机、生物育种、无人机、AI,在农业上用得越来越广泛,大大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我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20万架,无人机的作业面积超4亿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摄影/视频 粟新林 责任编辑 何齐铁

来源:锦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