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得直白点——反复加热的植物油,尤其是家里用来炒菜、煎炸、反复用几天的老油、地沟油、油锅不洗的残油,这类“劣质反复油”,比你以为的高油食物还要危险。别小看这锅油,它跟高血压、脑梗、冠心病,关系比你想象的还密切。
别再把“它”当日常了。伤血管这件事,不止是高油、高盐、高糖在背后搞鬼,有一种食物,很多人天天吃、顿顿吃,却不知道,它对血管的伤害,比炸鸡可乐还狠。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看到太多患者血管堵得像老水管,追根溯源,问题就出在这口“看似健康”的东西上。
说得直白点——反复加热的植物油,尤其是家里用来炒菜、煎炸、反复用几天的老油、地沟油、油锅不洗的残油,这类“劣质反复油”,比你以为的高油食物还要危险。别小看这锅油,它跟高血压、脑梗、冠心病,关系比你想象的还密切。
临床上,一个62岁的阿姨,血脂控制得不错,饮食也不算重口味,但偏偏血管斑块一堆,查了半天,她家做饭用菜籽油一锅到底,半个月换一次锅里的油。她说:“油不黑就还能用嘛。”可那看似“节省”的一口锅,可能潜伏着千层伤害。
反复加热植物油中的“氧化产物”,才是血管真正的“慢性刽子手”。
当植物油在高温下多次加热,它会产生大量的脂质过氧化物,简单说就是油被“煮坏”之后产生的毒素。这些氧化物一旦进入身体,容易激活炎症因子,让血管壁变得粗糙、易粘附胆固醇,久而久之,就变成我们熟知的动脉硬化。
研究指出,长期摄入反复加热的食用油,会显著增加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水平,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坏胆固醇更毒了”。坏胆固醇一毒化,血管就像被腐蚀的管道,越堵越窄,随时可能“爆管”。
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同等脂肪摄入量的前提下,摄入反复加热油的实验组,血管内皮功能下降更明显,炎性标志物显著升高。这类油不是“肥”,是“毒”。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是吃炸鸡、烧烤、肥肉,就不会伤血管。但你家的炒菜油多久换一次?锅底有没有洗干净?上顿炸了丸子,下顿再炒青菜,表面上是节约,其实是在用“毒素汁”炒菜。
你可能没感觉,但身体早就给了信号。饭后发困、容易疲劳、头晕眼花、晨起手麻、腿抽筋,这些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常常不被重视,却是血管在“叫苦”。血管堵塞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一天天被这些“毒素油”慢慢侵蚀。
还有一种情况更常见——家里老人爱炸东西。炸红薯丸子、炸带鱼、炸春卷……炸完一锅油放着,第二天接着用。甚至有的家庭,一锅油能用一整月。每次加热,油的烟点越来越低,颜色越来越深,但真正可怕的是,它里面的多环芳烃、丙烯酰胺、反式脂肪酸,正在慢慢堆积进血管。
这些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潜在致癌物的“高危分子”。慢慢伤血管,悄悄致癌,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吃得多,而是吃得“脏”。
有些人喜欢在外面吃快餐、盒饭、炸串,那些油用的频率你根本想象不到。外卖店的油锅,可能一天不洗,一桶油用到发黑才换。一项城市街边小吃摊调查发现,高达78%的摊点存在重复使用油超过5次的情况。你吃的不是炸鸡,是“焦油”。
还有一种“隐形受害者”是孕妇和儿童。我们临床曾接诊一名孕妇,血压飙升到150/100,查不出明确原因,结果她每天早上吃的是用“油锅剩油”煎的馒头片,孩子出生后体重偏低。研究发现,脂质氧化产物可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脑发育与代谢系统,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实在在的数据。
那到底该怎么办?扔掉所有油?当然不是。关键不在吃油,而在“怎么用油”。
炒菜油最多使用一次,不建议反复加热使用,尤其是煎炸菜油,一次性用完为宜。家里做炸物不是不行,但炸完的油不能再用来炒菜,更不能反复加热。即便是标榜“高温稳定”的花生油、玉米油,也不能幸免。
尽量选择“冷压初榨”植物油,避免高温精炼油。虽然贵点,但保留了天然抗氧化成分,对血管更友好。橄榄油、亚麻籽油适合凉拌,炒菜不建议高温爆锅。
炒菜时火候要掌握,油冒烟就说明温度过高,已经开始氧化变质。建议控制在160℃~180℃之间,用手掌在锅上方试温热感,而不是等油冒烟再下锅。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厨房里的油瓶、锅底、油烟机要经常清洗。油渍残留也会参与氧化反应,形成氧化聚合物,这些看不见的“毒雾”,吸进去也会伤肺伤血管。
我们在门诊遇到的很多血管问题,不是因为一次暴饮暴食,而是这种“日复一日的错误用油习惯”。你不觉得它有害,它却在悄悄累积。
别把厨房那瓶“看不见的杀手”忽略了。每一次用旧油做饭,可能都在给血管“埋雷”。相比之下,哪怕你偶尔吃顿炸鸡,也比天天用老油来得安全。
转告家里的老人吧,别再“省这口油”,那不是节俭,是用健康去换几毛钱。尤其是上了年纪的父母,他们的血管已经不像年轻人那样有韧性和清洁能力,一旦斑块脱落,轻则心梗脑梗,重则猝死都来不及抢救。
也别忘了那些天天在外吃饭的年轻人,你以为自己吃的是便宜实惠,其实是拿血管在冒险。别等到查出斑块、血脂飙高、动脉堵塞,才想起来那锅油用了多少天。
血管是沉默的器官,它不会喊疼,但它会“堵”,会“炸”。请你认真对待这一口油,它比你以为的更加关键。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莉.反复加热植物油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4):412-417.
[2]王超.家庭食用油使用习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6):789-793.
[3]宋瑛.脂质氧化产物对孕期健康影响的机制探析[J].中华妇幼健康研究,2023,14(2):123-127.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