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手无影灯下执刀除病痛,右手麦克风前科普传万家。在江都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跨界”医生——他们既能以精湛医术守护生命,又能把艰深的医学知识“翻译”成趣味盎然的大白话。硬核的专业术语,在这里悄然变身成百姓听得进、记得住的健康指南,医学的壁垒正被他们的声音温柔打破
左手无影灯下执刀除病痛,右手麦克风前科普传万家。在江都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跨界”医生——他们既能以精湛医术守护生命,又能把艰深的医学知识“翻译”成趣味盎然的大白话。硬核的专业术语,在这里悄然变身成百姓听得进、记得住的健康指南,医学的壁垒正被他们的声音温柔打破。
解了九年心结!肺结节患者的暖心“译”站
“压在心里9年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一位随访9年的肺结节患者在确诊结节仅为陈旧疤痕后,含泪说道。帮他卸下这份沉重负担的,正是影像科副主任医师谭伟和他的视频号“谭谈肺结节”。
今年6月份,谭伟开始尝试用短视频做医学科普,截至目前共发布34条科普视频。镜头前的他用平实的语言,把那些让人彻夜难眠的磨玻璃结节、磨玻璃影等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尽管刚刚起步,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已突破6000。
为了让科普更接地气,谭伟在表现形式上下足了功夫。他规避专业术语堆砌,引入图片、动画演示,让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有些患者排队几小时见到医生,却不知从何问起。通过科普先建立初步认知,医患沟通就更高效了。”谭伟说。
在谭伟看来,做科普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我的视频去做了检查、及时发现了问题,这件事就意义重大。”
令人欣喜的是,科普已经带来切实的改变。不少扬州其他地区的患者因看了视频前来就诊,那位随访9年的肺结节患者就是其中之一。
“为逆境中的生命注入温暖。”谭伟表示,这是所有做科普医生的共同初心。在小小的手机屏幕背后,一位医者正用专业与热忱,让医学知识褪去冰冷的外衣,传递生命的温度。
“看我抖音!”血液科主任6.6万次播放架起“信任桥”
“乡下患者拿着基层医院的血常规报告来就诊,我让他们复查,很多人立马质疑:刚查完为何又查?”面对患者的质疑,血液内科主任陈益飞深知,这是一堵急需打破的认知墙。
去年6月,陈益飞拿起手机,开始尝试在抖音、视频号做科普,至今“飞疗不可”已发布93条视频。上个月,抖音上给贫血患儿做骨髓穿刺的几张照片,竟获得了6.6万的浏览量。更让他惊喜的是,开始有仪征、宝应等地的患者因为看了视频专程前来就诊。其中有一位80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曾被多家医院劝退,通过视频找到陈益飞后,经化疗情况基本稳定。
科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陈益飞总想说得面面俱到,视频长达4—5分钟,播放量却并不理想。现在,他的视频严格控制在2分钟,坚持从一个角度说一个话题,且每句话必有科学依据。
门诊忙碌时,他会直接告诉患者,“回去仔细看我抖音,上面有更详细解答。”既节省解释时间,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信任。他还建立了百余人的患者群,定期转发科普视频,“这不仅帮助患者了解疾病,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尽管科室工作繁忙,制作一条视频往往需要耗时一周,甚至自费购买了拍摄设备,但陈益飞乐此不疲。“哪怕每次只能帮到一个患者,让他少点焦虑、多份信任,这科普就没白做。”
804.6万次播放!“急诊网红”方新友的救命提醒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关注我实名登记的视频号。”这句看似随口的叮嘱,是急诊科主任方新友最常说的一句话。去年12月,发布的一条关于人偏肺病毒的科普视频悄然走红,抖音播放量达804.6万,意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2021年开始,方新友就利用工作间隙拍摄视频,目前共发布561条科普视频。没有专业团队,不追求剪辑效果,他的初衷异常简单——“就是给大家提个醒”。
“做科普最关键的是说人话、接地气。”方新友分享了他的“翻译”秘诀:老百姓无需了解复杂病理,只需记住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他的科普内容都来自急诊一线,紧贴生活实际,如亚硝酸盐中毒预防、高温天防护、最新传染病提醒等,均以直白语言和生动案例呈现,成为市民的“线上急诊预检台”。
对于科普的深层价值,方新友见解透彻。“急诊科病种多且复杂,老百姓认知相对不足,这无形增加了工作难度。通过这些科普,老百姓理解、信任了,我们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他认为,医学科普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改善医患关系、增进信任的有效途径。
未来,方新友计划推出“急诊室的故事”系列科普,用真实病例传递医学知识;对科室医生进行个人宣传,展示专业特长,让科普工作持续为医患沟通注入新活力。
“严谨科学”与“通俗易懂”,在三位医生的努力下不再是对立面。他们用生动的方式翻译冷僻的术语,让医学知识褪去冰冷的外衣,拥有了守护生命的温度。这不仅是成功的科普,更是医者仁心在新时代的温情回声。
来源:江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