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邵医生因医疗争议遭遇7个月网络暴力后坠亡。这一悲剧并非个例——此前“医闹”频发、暴力伤医时有发生,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痛点。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邵医生因医疗争议遭遇7个月网络暴力后坠亡。这一悲剧并非个例——此前“医闹”频发、暴力伤医时有发生,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痛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医患本应是对抗疾病的“战友”,却因认知偏差、维权失序陷入对立:医者背负“治病防闹”双重压力,患者对医疗服务充满疑虑。
这种紧张不仅侵蚀医疗执业环境,更冲击着社会和谐。在自媒体传播便捷、公众健康期待攀升的当下,以法治划边界、以共识筑信任,成为破解医患困局的关键。
对此,人民日报也多次发文,针对医患纠纷进行定调。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字里行间无不在传达着一种观点:舆论不应沦为一些所谓弱势群体过度维权的“打手”。
邵医生事件的警示:网暴与失序维权代价惨痛
「于见专栏」认为,邵医生的悲剧,是网络时代医患纠纷异化的典型,更暴露了维权失序、监管滞后与共识缺失的行业短板。
事件核心是“网暴压垮医者”:患者家属因三起医疗纠纷,在抖音发布含“草菅人命”等恶意评论的视频,泄露邵医生个人信息,骚扰其生活。
图源:网络,社交媒体截图
这种“软暴力”持续7个月,邵医生多次报警、求助医院,但平台缺乏网暴预警技术,相关部门未形成“心理干预+法律支援”快速响应机制,最终导致悲剧。这凸显出当前医疗领域应对网暴的漏洞——情绪化维权披上“互联网外衣”,既伤害当事人,更易引发“以暴制暴”循环。
据分析,三起纠纷均体现“绕开法律、情绪化对抗”的特点:其一是产妇羊水栓塞需切子宫抢救,家属却索百万赔偿;其二是产妇拒剖宫产致胎儿死亡,家属归咎医生“未强行干预”;其三是孩子脑瘫未做医疗鉴定,家属认定医生失误。
这些案例的共性是,家属无视医学复杂性——将“治疗结果不理想”等同于“医疗过错”,拒绝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诉讼等法定途径划分责任,反而借网络舆论施压,背离法治精神。
事件引发的社会反思颇具价值:#邵医生坠亡#登热搜后,网友痛惜邵医生遭遇,谴责家属极端行为。有医者坦言“怕纠纷不敢‘冒险’治疗”,民众反思“情绪化谩骂最终损害患者利益”。这些事件也揭示出,脱离法治轨道的医患纠纷无赢家——医者尊严受损,患者或因行业恐慌面临医疗资源紧张,最终加剧医患不信任。
人民日报一针见血,揭开行业伤疤
面对医患矛盾,人民日报多次发声,既指明法治解决路径,也纠正公众认知偏差,揭开行业“共识缺失”伤疤,为医患修复提供指引。
例如,《共同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一文,明确“医疗纠纷有法定解决渠道”:自愿协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诉讼等,且多地有第三方介入机制。
这直指过去“维稳优先”的“和稀泥”乱象——部分地方施压医疗机构“花钱消灾”,虽表面平静,却模糊责任边界,让“闹得越凶赔得越多”的错误预期蔓延,弱化法律作用。
图源:人民网截图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的评论还强调“不可用非法、暴力手段”,正是对这种乱象的纠偏。这也无异于在表达:唯有坚守法治,才能让医患在规则内主张权益,避免矛盾升级。
《看懂我们的体检报告》则纠正公众对体检的认知偏差,提出“健康体检有用但有局限性”的共识。据国家卫健委《2024年中国居民健康监测白皮书》,全国4.9亿人年常规体检,民营机构凭便捷服务获青睐,但公众对体检“全能化”期待与技术局限冲突。
医学数据显示:常规超声对<2cm肾癌检出率不足25%,增强CT对1cm以下肾结节检出率仅68%;且肾癌无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癌胚抗原(CEA)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监测。
这说明体检核心是“风险提示”,而非“疾病确诊”,公众若将其视为“健康保险单”,易因漏诊产生纠纷。
实际上,人民日报的评论本质是构建“双重共识”:一是“法治共识”,让法律成为纠纷解决底线;二是“认知共识”,让公众理解医学复杂性。
而这两种共识的缺失,正是医患矛盾频发的根源——认知偏差催生不切实际期待,法治意识薄弱导致极端维权,而评论以权威声音引导理性,为医患修复注入“润滑剂”。
爱康国宾事件,照见医疗纠纷的理性解决路径
前不久发生的张晓玲与爱康国宾的“体检罗生门”事件,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医闹。据观察,该事件既暴露公众对体检的认知盲区,也展现企业以法治应对纠纷的选择,为行业提供参照。
据了解,该事件的核心是“认知偏差引发争议”:张晓玲10年在爱康国宾体检“未见异常”,2024年确诊肾癌骨转移晚期,质疑其“误检”“假体检”;爱康国宾回应称团队已完成对张女士的历年体检报告与档案的核查,并聘请外部专家协助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确认爱康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报告结论与肾脏超声检查实际情况一致,不存在对于肾脏检查漏诊或误诊情况,进一步确认爱康无责。爱康愿意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的鉴定,并为此承担一切责任和法律后果。
从医学看,争议关键是“体检边界”:肾癌早期无症状,且医院诊断与爱康国宾最后体检差15个月,肿瘤进展属自然病程。具体来看张女士从多次体检到发现肿瘤的时间线,也不难窥见背后的真相。
互联网公开报道显示,2023年10月,爱康在张女士的体检报告中指出其右肾存在钙化灶,同时怀疑左肾可能存在错构瘤。时隔一年后的2024年10月14日,张女士在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
根据张晓玲的自述获悉,最终的体检报告里,腰部仅标注 “右肾囊肿,可见一般低回声,建议至医院进一步检查”,脊柱栏赫然写着 “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 数值被判定为 “正常范围”,医护人员甚至明确告知 “无需处理”。
随后,根据张女士自述,张女士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泌尿外科做增强CT,确诊右肾透明细胞癌,医生告知:肿瘤很小、早期、没有痛感,也没有转移。
而2025年1月,根据张女士自述,张女士至积水潭医院脊柱科检查,经核磁检查后转至肿瘤科,肿瘤科医生开具了增强CT、扫描骨断层等检查。
随后的2025年2月,张女士又声称其在国外某医院接受了进一步检查,并提供了一份中文翻译的检查报告。报告显示,其腰椎(L4)已发生癌转移,与透明细胞肾癌的转移特征相符。同时,张女士在给北京某康复医院的律师函中确认,其肾癌已恶性发展至腰椎,且处于骨癌四期(晚期)阶段。
由此可见,张女士的病情或是在按癌症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发展。对此,世界卫生组织亦指出“三分之一恶性肿瘤因隐匿性难被常规体检发现”。因此,事件的本质,或许源于公众对体检功能的“过度期待”。
爱康国宾在发布会上阐述的关于体检与看病边界的言论,虽然引发争议,却道出行业常识。但其核心是厘清“体检与看病边界”:体检是基础筛查,项目、精度由费用决定(爱康国宾1999元基础套餐利润仅11.7%),难以覆盖高端检测;看病是针对症状的诊断治疗。
这一观点有数据支撑——常规体检对早期癌症筛查如“用渔网捞小鱼”,虽引发公众对“低价体检”的讨论,但有助于纠正认知偏差,减少因期待不符引发的纠纷。
反观爱康国宾起诉张晓玲,是依法维权的合理选择。张晓玲未提供证据便散布“假体检”言论,涉嫌侵犯企业名誉权(《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爱康国宾通过诉讼将纠纷纳入法治框架,与邵医生事件形成对比——邵医生遭网暴未获及时支持,爱康国宾主动用法律武器维权。
「于见专栏」认为,该事件凸显“依法维权”的重要性: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面对声誉侵权,唯有借法律途径才能避免矛盾升级。
而进一步来看该事件,其终极启示是“纠纷解决需理性专业”:患者对体检存疑应走第三方鉴定、司法诉讼,而非网络声讨;体检机构需明确告知局限性(如爱康国宾提示“右肾钙化灶”并建议进一步检查),公开流程数据;监管部门需完善行业标准,推动体检与临床数据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各方协同,才能让纠纷脱离“情绪化”,走向“法治化、专业化”。
结语
从邵医生悲剧到爱康国宾争议,医患纠纷的核心症结是“信任脆弱”,化解关键在坚守法治、构建共识。医患纠纷绝非“零和博弈”——患者放弃“以闹维权”,医者摒弃“花钱消灾”,监管完善机制,才能实现“患者安心、医者放心”。
爱康国宾事件的价值远超个体纠纷:它推动体检行业摆脱“低价竞争”,转向“质量深耕”(如AI辅助诊断、高危专项套餐);促使医疗体系打通体检与临床“信息壁垒”;引导社会包容医学不确定性。
构建和谐医患生态,需法律“硬约束”与共识“软支撑”。让法治成为纠纷“最终裁判”,让理性成为认知“主流”,才能让医患重归同一阵线,共同对抗疾病。
「于见专栏」认为,这不仅是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唯有医者安心执业、患者放心就医,健康中国蓝图才能照进现实。
来源:于见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