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段时间,在互联网上,奥运冠军的“声音”突然开始推销农产品,知名演员的“声音”24小时不间断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这些以假乱真的AI克隆声音正成为部分自媒体博主的“流量密码”。
近段时间,在互联网上,奥运冠军的“声音”突然开始推销农产品,知名演员的“声音”24小时不间断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这些以假乱真的AI克隆声音正成为部分自媒体博主的“流量密码”。
必须要明确,利用技术工具仿冒他人的声音带货,已经超出正常的商业营销和广告创意,是违法行为。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这意味着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声音相关权益。
客观地说,解决AI造假泛滥问题,各平台并非无动于衷。比如,社交媒体普遍升级了AI内容识别系统,要求AI生成作品“亮明身份”。但一些人处心积虑规避平台强制标注机制,甚至有的AI起号从业者,还在网上大肆兜售绕过平台“AI打标”的经验。未标注的AI内容频现,这也不断提醒平台,与时俱进升级监测方式,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以技术治理技术,是一条可取之道。平台层面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比如开发更高效的内容检测工具,结合人工审核,防止AI造假“浑水摸鱼”;同时健全辟谣机制,及时下架不实炒作内容。此外,对被侵权人提出的删除伪造内容、赔偿损失等诉求,平台应及时处理。
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1日,这项办法就将正式施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所有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的内容,必须打上标识。
当然,任何监管也都具有一定局限性、滞后性。对于消费者来说,学会与 AI 相处,关键在于保持辨别真伪的独立思考能力。多读些经典文章,少刷点短视频,或许会有帮助。进一步说,网上冲浪多留个心眼,对明显违背常识的信息多加思考,对未经证实的“爆料”多点冷静,是对AI善识善用的基本方法,也是在网络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
AI时代,造假和打假就像是“猫鼠游戏”,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各位,请擦亮双眼,提高警惕。(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