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0日,农历二月廿一,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此时节,春江暖,烟柳绿,桃花红,梨花白,莺婉转,燕纷飞,满满春色,一派生机。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事,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据记载,在清代,春分一到,在严肃的祭祀活动后,皇帝会亲自到先农坛,换上“亲耕服”下地播种。
3月20日,农历二月廿一,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此时节,春江暖,烟柳绿,桃花红,梨花白,莺婉转,燕纷飞,满满春色,一派生机。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事,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据记载,在清代,春分一到,在严肃的祭祀活动后,皇帝会亲自到先农坛,换上“亲耕服”下地播种。
太岁殿是先农坛的主体建筑之一
具服殿是皇帝祭祀完毕后更衣憩息之所
宰牲亭位于先农坛神厨西北处
先农坛里的风车(飏扇)
先农坛内的石磨盘
观耕台是皇帝亲耕完毕,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的高台
游客站在观耕台上欣赏“一亩三分地”
耤田礼始于周天子
耤田礼和祭先农都是为了强调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西汉开始,二者合而为一,先农坛与耤田紧密结合在一起,耤田享先农成为历代统治者遵行的一项传统农事。
周朝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周天子每年都会带领臣子和庶民在天子的耕田里躬亲耕作,并形成一套相应的礼仪——耤田礼。周天子的耤田礼被后世作为制度之始,因“帝耤千亩”,这块特殊的田地被后世称为“帝耤”或“千亩”,一直沿用至清亡。耤田礼,是孑遗至今的中华文明古礼之一,不仅源起悠久,而且在后世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古代皇帝体恤民情的政治行为。
据《国语·周语》记载:耤田礼当日,周天子携百官、庶人前往耤田。周天子执耜耕田,翻土一次,公卿百官翻土数依次增加三倍,最后由庶人耕完耤田。周天子与百官依次品尝牛、羊、猪三牲祭品,最终由庶人全部吃完。耕种结束后,周天子巡视农耕,并发布戒令,告诫百姓要协力耕种。典礼结束回宫后举行称为“劳酒”的宴饮活动,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全部参加陪侍。宴饮结束,耤田礼成。
耤田礼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先后经历了周代的初创期、汉代的恢复期、三国至隋代的定型期、唐宋元三代的制度完善期,以及明清两代的集大成期。其中,唐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程序,为后世所参照,并在明清时期发扬光大,最终将耤田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汉代是把“耤田礼”与“祭先农”合二为一的开端,这种礼仪形式发扬下去,逐渐合称为“耤田享先农”,三国至隋代时期形成大一统制国家新的耤田礼制度内容。唐代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期,以典章制度汇编成《大唐开元礼》,将唐代自建立起至唐玄宗时期对耤田礼的考订与实施制度予以明确。宋元时期的耤田礼是在唐制基础上的延伸,丰富发展了耤田礼的各项规程,使其更加完善成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专制国家政治文化最为光耀的时期,耤田享先农的礼仪,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完成了最终演化,成为皇权专制国家中高度程式化的一项重要典章内容。
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历朝帝王都将农业置于重要地位,农事丰歉关系着经济兴衰,关系着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因此皇帝每年在先农坛的亲耕活动就成为了国之表率,以此来显示朝廷提倡农事,关心民生。历史绵延,朝代更迭,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恤农、悯农的故事,亦通过重农务耕的政策表现出治国理国的政治思想。
从“万神坛”到先农坛
先农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南京的天地坛西边建立山川坛,祭祀太岁、先农、山川诸神。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按照南京旧制,也在天地坛(即如今的天坛,明代时天地合祀,称天地坛,后来天地分开祭祀,并建地坛,天地坛也称为天坛)西边,修建了山川坛,祭享先农的礼仪也承袭旧制。
明代北京城的山川坛,主体建筑包括拜殿和正殿(今称太岁殿)以及其他附属建筑,其中正殿内供有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和诸陵寝山神。东西配殿各十五间,奉祀京畿和天下的山川、春夏秋冬四季之神以及十二位月将以及都城隍,主体建筑之外则有奉祀先农以及国家战神旗纛(dào)的神坛,可以说永乐年间,山川坛就是一座“万神坛”。有趣的是,这些神灵平时在山川坛享受香火供奉,东边不远处天地坛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时,这些神灵的牌位则会被请到天地坛的丹陛两侧参加“大祀”。
明代嘉靖皇帝对山川坛进行了改建,在原内坛南侧新修筑了两座祭坛,一名为天神坛,一名为地祇坛。从此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以及陵寝山神等被分组“对号入座”。进行了这样一次搬迁之后,原先山川坛的正殿内只余下先农、太岁等为数不多的神仙牌位,因此到了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干脆将这座神坛更名为先农坛,而原有的正殿,逐渐被称为“太岁殿”。
此番改造后的先农坛仍然保留了皇帝的“一亩三分地”,皇帝会种上一些庄稼,这块地方出产的农产品还要专门存放在坛内的附属建筑“神仓”中,作为祭品用于京城皇家坛庙的祭祀。明初,山川坛修建时并没有斋宫,天顺二年(1458年),明英宗在外坛仿效天地坛修建“斋宫”,是皇帝祭祀亲耕前斋戒的地方。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斋宫”改为“庆成宫”,成为皇帝行耕耤礼后,休息并犒劳随从百官茶果的地方。
从“万神坛”到农业圣地的变迁,先农坛经历了600余年的风雨。无论是明代的修建还是清代的修缮,它都保留了庄严的建筑风貌,见证了中国古代对农业的无比重视。
唯一一次“失败”的耕耤礼
先农坛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皇帝亲耕的传统。明朝时,每当春雷初动,皇帝需斋戒三日,身着祭服登上先农坛,在太常寺官员的唱赞中行“三献礼”。礼毕更衣,接过包金雕龙的木犁,在24名耆老的簇拥下,面向南方推行三次。泥土翻涌的轨迹,既是“敬天法祖”的象征,更是“以农立国”的宣言。
嘉靖九年的春祭格外特殊。这位以“大礼议”震动朝野的皇帝,不仅重修了先农坛,更将“三推三返”的古礼演绎得近乎偏执。据史料载,当日狂风骤起,群臣劝其避入具服殿,嘉靖帝却执意完成全套仪式,直至龙袍浸透雨水。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也有过唯一一次“失败”的耕耤礼。据《清实录》记载,嘉庆二十年三月,嘉庆皇帝来到先农坛,准备一丝不苟地按照古制举行祭农大典。在鸿胪寺官的恭导下,皇上穿着黄色的龙袍从具服殿款款来到耤田正中。一时间彩旗招展,鼓乐齐鸣,皇上一手扶耒(lěi),一手拿起赶牛鞭亲耕时,谁知那几头牛像商量好似的,任凭呼喝,钉在地上一动不动。原本一场庄重的天子亲耕礼乱成了一锅粥。皇帝震怒,百官战栗。那以后,顺天府尹及属下都先期认真勤加教演,训导耕牛,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及至清代,对先农的祭祀更是达到巅峰时期,祭仪繁琐而隆重,皇帝在祭祀前要在西苑丰泽园进行亲耕演练,以保证亲耕大典的顺利告成。丰泽园内的十亩稻田还曾作为康熙帝亲自耕种的试验田,在这里把自己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曾创出优良品种御稻米。清世宗胤禛首次耕耤田在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十九(癸亥)。这一天,他身着朝服祭拜完神农,更换吉服来到耤田。耤田正中,停放着一架专为皇帝预备的黄色木犁,拉犁的黄牛左边立着户部尚书,顺天府尹捧鞭立于右边。东西各有六架套着黑牛的红色木犁,是为供亲王、大臣从耕的。胤禛接过顺天府尹呈上的鞭子,左手执鞭,右手秉耒,推了三下之后,又加了一下,以示“劝农至意”。然后登上观耤台,看着亲王大臣挨个行“五推”“九推”之礼。“耤田礼”虽是一种仪式,但雍正帝却很认真。此后的每年二月,他都来此“亲耕耤田”,为后世皇帝做出了表率。
一耕一桑为天下人做出表率
乾隆皇帝则更加热衷亲行率耕,行耕耤礼次数为历代皇帝之冠,在位60年中有28次亲行耕耤。与此同时,他还坚持到丰泽园和圆明园的山高水长行演耕礼。乾隆留下了许多诗文与耤田有关,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月耕耤礼后,写下:“司农京兆进犁鞭,黄道迎南直似弦。恭己倡民宜用慎,却思将事隔经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祭先农礼成后,又作诗一首:“栏辉白玉望耕台,帝耤今年礼倍该。恰值青郊一犁足,惠风和拂晓云开。”值得一提的是,乾隆75岁时仍坚持下田,五十四年(1789年),他最后一次亲耕先农坛,亦留诗一首,可看作他对亲耕耤田的总结:“廿七承明祀,八旬近次年。及兹能执礼,于是尽心虔。兴谷功垂古,绥丰惠助天。”此次亲耕耤田礼成后,乾隆将这些御制诗文收录到了《劭农纪典》中。
与此同时,皇后也在北郊的先蚕坛行亲桑礼,与先农坛的春耕相呼应。北京先蚕坛是皇后祭祀先蚕氏之神,行亲桑享先蚕的场所。
嘉靖九年,先蚕坛始建于北京安定门外,张皇后首开亲蚕礼,后坛址迁至西苑。乾隆七年,位于北海公园内的先蚕坛建成,乾隆帝确定清皇后亲祭先蚕坛仪程、仪轨。祭祀当日,皇后需持金钩黄筐,在《采桑歌》的乐声中采摘三片桑叶,命妇们按品级采五至九片,整个过程严禁男子参与。这些桑叶切成桑叶条饲蚕,最终织作的丝绸要制成祭服,完成从植物到神物的升华。
乾隆九年的亲蚕礼最为隆重,孝贤皇后率领三千命妇行礼时,突然天降甘霖,首开告成。皇帝欣喜之余,特命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孝贤皇后亲蚕图》,将瞬间定格为永恒。图中浴蚕河蜿蜒如带,这条引自金水河的特殊水道,既能浣洗桑叶,又暗合“上善若水”的哲学,成为所有皇家祭坛中独有的水利奇迹。清代,皇后亲行先蚕祭祀、躬桑之礼共计54次,成为国家祭祀先蚕之神次数最多的王朝。
从皇家坛庙到文化遗产
清末以来,先农坛历经沧桑。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美军进驻先农坛,太岁殿成为司令部。1912年,内务部接管全城坛庙。1914年底至1915年初,先农坛外坛北部由商人承租,开办城南游艺园。民国十八年(1929年),先农坛外坛墙垣均被拆除,坛里种的古树也被变卖。
民国初年,庆成宫南面的土地辟为足球场,先农坛与体育结缘。1934年,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袁良到这座已经荒废的皇家祭坛勘察,并决定在此处兴建北平市第一座公共体育场。体育场的开工仪式在1936年才正式举行,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工程暂告一段落。日军占领北平后将此事搁置,1938年才将建设体育场一事恢复,并于当年4月在先农坛东门悬挂起“先农坛公共体育场”的牌匾。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农坛体育场先后被国民党的华北运输公司和国民党汽车团占据,体育场名存实亡。1949年后,先农坛体育场迎来了春天。1957年6月,中国队与印度尼西亚队在先农坛体育场进行世界杯外围赛,这也是新中国男子足球队参加的第一场世界杯外围赛。
尽管功能几经变迁,先农坛的历史价值从未被遗忘。2018年,庆成宫启动腾退与修缮,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留了彩画、琉璃瓦等历史细节。2023年,庆成宫正式开放,成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先农坛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春风吹过耤田,仿佛还能听见犁地的回响,那是中华民族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
来源:北京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