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东部鲜卑的一支-- 慕容鲜卑力量迅速壮大。386年,慕容永在并州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称帝,建立西燕,占据西依黄河、东靠太行、南达轵关(今河南济源)、北至新兴(今山西忻州)的广大地区。394 年,慕容垂带兵攻打慕容永,西燕
历史渊源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东部鲜卑的一支-- 慕容鲜卑力量迅速壮大。386年,慕容永在并州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称帝,建立西燕,占据西依黄河、东靠太行、南达轵关(今河南济源)、北至新兴(今山西忻州)的广大地区。394 年,慕容垂带兵攻打慕容永,西燕灭亡。
《魏书.庾业延传》:“晋武帝时,慕容垂围慕容永于长子,永告急求援,庾业延以五万骑兵东渡黄河救之,破山胡部高车门等,徙其部众。”意思是说, 慕容垂在长子包围慕容永,慕容永向北魏求救,外朝大人庾业延(庾岳)率5万骑兵向东渡过黄河去救助,停驻在肆卢(治所在今忻府区奇村),遭到山胡高车门地阻击,庾业延击败山胡,迁徙其部落。庾业延因功还被任命为安远将军。今忻府区高城村就是山胡高车门建造的城池,高城村东2里处还有叫作“城墙梁”的地方。而另据《北朝胡姓考》:“秀容(今忻州)高氏,本匈奴族”,因匈奴与诸“胡”(如山胡、东胡、契胡、林胡、秀容胡等)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也可以说,忻州高姓人氏,大都是胡人的后裔。
唐代时,作为军事要塞,高城军府与秀容军府、漳源军府同为忻州的三大驻军所在地。
从今天高家圩、牛家圩、冯家圩、戚家圩等地名知,今高城村过去曾居住过高、牛、冯、戚等姓氏,但由于战乱和灾荒,今已基本绝迹。明洪武二年(1369),从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迁来张、罗二姓,以后又有李、杨、王、于等。
水利建设
高城村地处滹沱河南岸,昔日风沙侵袭、盐碱下湿,土地面积不小但因贫瘠,产量太低。再加之耕作粗放,广种薄收,村民们劳动强度大,十分苦重。由于北面距离忻口仅8里,“两山夹一口”的地形如同一个风袋,把来自内蒙古科尔沁和毛乌素沙漠的风沙挤束吸收进来,高城村正对着风口,风沙在村北堆积成面积约一平方公里、高约十几米的沙坡地,前几年由于盖房取土,沙坡彻底消失,现已成为居民区。原来的村子也因为被风沙湮没,被迫在村东南2里建起新的村庄。从现在整齐直顺的街道看,如今的高城村完全是后来重建的。由于盐碱地多,有一句顺口溜十分形象:“春天穿白戴孝,夏天蛤蟆乱叫,秋天苍耳站哨,冬天风嚎雪飘。”为了改碱,必须平整土地、清淤渠道、挖渠排水,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劳动场面十分浩大,但也累坏了不少人的身体。
“营生紧要(即农活繁重),茶饭粗糙”,玉米面窝头和红高粱壳壳为主要吃食,由于麦子少,加之产量低,社员家每人每年还分不到10斤麦子,过大年吃饺子也是一半白面、一半玉米面,食油(大油)少得可怜,蔬菜更缺乏。古代,高城村的农业主要是靠天吃饭。“金山灰(有阴云),高城威(庄稼抖威)”“金山录(晴无雨),高城哭(因干旱禾苗枯死而死人)”。通过高城以西的金山来预报天气。为了改变这种贫穷现状,高城村大力发展水利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前,润生渠渠口就开在高城村北的滹沱河南岸,通过滹沱河水可以灌溉村内十一二顷耕地。后润生渠成为今高城乡、秦城乡、播明镇10余村的主要水渠,忻县水利局总局也便设在高城村。解放后,忻定大渠修通,润生渠废弃,滹沱河水利管理局和云北灌区就驻在高城村,滹管局后来迁到忻口村,又从忻口迁到忻州市区。2000年年底,高城井群建成,新打了20眼机井铺设了2800米排水管道,架设了7137米高低压线,配套了4台高压设备,从而发挥了抗旱保浇的作用。2006 年年底,滹沱河橡胶二坝在高城村东 1.5公里处建成,有效改善了农田灌溉面积。
辣椒种植
水利工程的建设,为高城村后来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奠定了基础。自2002年引进商品椒后,高城村种植品种便由单一的大田玉米以及辣椒制种,发展为三大类12个品种的商品辣椒:干椒类(大油椒、望都椒、朝天椒)、色素椒类(益都红、美国红、北京红、鲁红、状元红)、鲜椒系列(美人椒 L3、辣丰3号、京红3号等)。全村仅辣椒种植面积就达6000余亩,还有的村民去外村甚至原平、定襄等租地种植,平均每亩纯收入在 2000一4000 元之间。
2019 年,高城村成立了 15 家辣椒专业合作社,行业经纪人达 70多人,辐射带动了忻府区各乡镇发展商品椒种植达 10万余亩,产品销往四川、河南、河北、陕西、贵州、云南、山东等地。蓬勃兴起的辣椒产业还带动了劳务、运输、加工等的发展。在市、区政府支持下,现已在高城村建成占地100亩的中国(忻州)辣椒产业园区,引进湖南坛坛香公司等12家辣椒加工企业,形成了“产供销加深加工”模式。高城村也被誉为“华北辣椒第一村”,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科技示范村”,被山西省命名为“一村一品”先进村。
来源:邢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