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发表于《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的研究就指出,老年人每天刷牙次数不足,患上肺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上升。
60岁以后,还需要那么认真刷牙吗?不少人心里可能都打过这个问号。
牙齿松了、掉了,有的人干脆装个假牙了事,还有人觉得吃得少、刷得轻,没必要太讲究。
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口腔清洁与老年健康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密切,甚至跟寿命长短都脱不了干系。
一项发表于《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的研究就指出,老年人每天刷牙次数不足,患上肺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上升。
60岁以后刷牙究竟该怎么刷?有哪些“坑”需要绕开?医生再次提醒:这6个“不要”,一定要记牢。
很多人刷牙时喜欢横着用力刷,以为这样能把牙缝里的脏东西刷干净。这种“锯木头式”的用法,不但刷不干净,反而容易把牙龈边缘的牙釉质刷掉,时间一长,牙齿出现敏感酸痛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多。
尤其是老年人,牙龈本身已经开始萎缩,牙根暴露得多,再横刷只会加速牙颈部的磨损,导致“楔状缺损”。如果你刷牙时老觉得牙根凉飕飕的,很可能就是这个“刷法”惹的祸。正确的做法是:斜着45度角,用小幅度画圈轻刷,尤其是牙龈和牙齿交界处。
刷牙不是只刷前面那几颗看得见的门牙,也不仅仅是刷牙齿表面。老年人牙缝普遍变大,食物残渣更容易卡在缝隙中,单靠牙刷往往刷不到。时间一久,细菌在缝隙里滋生,很容易引发牙周炎,甚至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这个阶段,更应该把“清洁牙缝”当成日常的重点。除了正确刷牙,建议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牙线适合牙缝较小的人,而牙缝刷适合牙缝较大的老年人。清洁牙缝不是“可选项”,而是和刷牙一样重要的“必修课”。
很多人刷完牙觉得嘴巴清爽了,就算完事了,却忽略了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舌苔。舌头表面布满了小乳头和沟壑,是细菌滋生的温床。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更容易出现舌苔厚白、有口臭等问题。
长期不清洁舌苔,不仅影响口气,还可能增加消化道感染的风险。刷牙时可以搭配使用专门的刮舌器,轻轻从舌根向舌尖刮几次,动作要轻,避免损伤舌面。如果实在没有工具,也可以用软毛牙刷轻轻刷一下,效果也不错。
年轻人用凉水刷牙可能没啥感觉,但对年纪大的牙齿来说,冷热交替的刺激很容易引发牙神经疼痛,尤其是那些牙齿已经磨损或做过修复的老年人。
建议早晚刷牙时使用温水,水温在体温左右,大致在37℃左右最为适宜。温水不仅能减少刺激感,软化牙膏中的清洁成分,还能更好地去除牙菌斑,保护牙龈不受伤害。
市面上的牙膏琳琅满目,从美白的到抗敏的都有,但老年人选牙膏不能跟风。年纪大了以后,牙釉质变薄、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很多人会出现牙齿敏感、牙龈出血等表现。
这时候,应该选择含氟量在1000ppm以上、但不过度刺激的牙膏。如果有牙敏感问题,可以选一些含有硝酸钾或氯化锶的抗敏牙膏;如果牙龈经常出血,可以尝试含有抗菌成分的牙膏,比如氯己定或三氯生。但注意,这类牙膏不宜长期使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刷牙离不开牙刷,可很多老年人一个牙刷用半年、一年,刷毛早已变形还不换,觉得还能用就行。刷毛老化变形后清洁力会大打折扣,还可能藏污纳垢,成为细菌的温床。
建议牙刷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如果刷毛出现分叉、变硬或者刷完牙后口腔有异味,就说明该换了。对于手部灵活性较差的老人,还可以选择电动牙刷或握柄加粗的牙刷,既方便又能刷干净。
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口腔清洁状况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研究发现,口腔里的慢性炎症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阿尔茨海默病。而牙周炎与脑卒中之间的关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牙齿不好,咀嚼功能下降,会影响营养摄入。咬不动高纤维、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就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免疫力和肌肉功能,甚至增加跌倒风险。
看似只是刷牙,其实是老年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只有管住了牙齿,才能吃得香、睡得好,身体运转自然也就更顺畅。别再以为牙掉了就没事了,假牙也得刷,牙龈也得护理,刷牙这件小事,真的是关乎晚年质量的大事。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周艳,李俊,王莹莹,等.口腔健康对老年人全身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0):2521-2525.
[2]张艳,陈勇,刘梅.老年人牙周炎与全身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58(5):313-317.
来源:纵横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