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拐点之后,Keep的AI转型能走多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6:05 2

摘要:2025年上半年,Keep交出了一份不同寻常的财报:营收8.218亿元,同比有所下滑,但净利润首次转正,达到1035万元,毛利率也提升至52.2%。对于一家多年被质疑“增长快、盈利难”的运动科技平台来说,这份答卷显得格外重要。

2025年上半年,Keep交出了一份不同寻常的财报:营收8.218亿元,同比有所下滑,但净利润首次转正,达到1035万元,毛利率也提升至52.2%。对于一家多年被质疑“增长快、盈利难”的运动科技平台来说,这份答卷显得格外重要。

盈利本身当然是资本市场最关心的信号,但更有意思的是,盈利拐点出现在Keep全面提出“All in AI”的第一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AI在运动科技领域的应用都被视作锦上添花的噱头,而在Keep这里,却逐渐成为改变用户体验、优化运营模式、提升效率的中枢。

那么,一个强调AI转型的健身平台,能否凭借这一战略真正走向全民级应用?

AI重塑运动科技

想理解Keep的选择,先要把视野放到更大的行业背景。过去十年,运动科技领域经历了多轮尝试:从早期的智能手环、跑步记录App,到后来的线上课程和家庭健身硬件。它们的共性在于都围绕“记录”或“内容”展开,但难以真正改变用户的参与感。

AI的出现,让情况发生了转折。运动是一个天然需要“个性化指导”的场景,不同的身体状况、训练目标、时间安排,决定了每个人需要不同的方案。传统的运动App往往给用户提供预设课程和人工录制视频,但随着用户规模愈发庞大,就不可避免出现“供给有限”和“体验不均衡”的矛盾。

AI切入的正好是这两个痛点:它可以实时生成训练反馈,快速迭代课程内容,并在交互上模拟“私人教练”的陪伴感。换句话说,AI让健身不再是“一堆录播视频”,而更像一个真正懂用户的服务。

全球已有不少类似探索。Peloton尝试把AI用于训练推荐,耐克和苹果也在各自的应用中增加AI驱动的健康管理功能。但从体量上看,中国市场拥有更大的人口基数和更复杂的需求层次,这意味着中国平台有机会打造出“全民级”的AI应用。

新的用户价值增长路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Keep提出“All in AI”就显得并不突兀。与单点尝试不同,Keep几乎把AI融进了业务的每一个环节。

最直观的变化是AI智能体。今年年初,Keep上线了名为“卡卡”的AI教练,能够根据用户情况提供训练计划生成、语音导练、饮食建议、运动分析、体态及动作评估等服务,即便是健身小白,也能在缺乏专业陪伴的情况下获得接近私人教练的指导体验。算法会分析其历史表现、活动模式、生物特征的变化,以形成自适应训练计划。

其次是运营效率。运动的本质是“高频使用+长期坚持”,而这往往伴随巨大的内容生产和用户维护成本。AI技术的应用,让Keep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减少了人工投入。2025年上半年,Keep的毛利率提升至52.2%,很大程度上与AI的降本增效有关。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Keep希望通过AI把运动从“单一训练”拓展到“全面健康管理”。饮食、睡眠、恢复,这些和日常健身同样重要的环节,正通过AI形成个人专属的生态。未来,当用户打开Keep时,可能不只是“跟着练一节课”,而是从吃什么、怎么休息,到如何安排运动,都有一个助手在提供实时建议和调整。

从长期来看,这有利于增加平台的用户粘性,进而提升用户价值。尽管上半年Keep的月活跃用户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会员渗透率和每名月活跃用户的月平均收入都在提升。财报显示,2025上半年Keep月活跃用户数据为2249万,月付费订阅用户279万,但去年同期这一数据分别为2966万和328万。但是,积极信号却是,在看似有所下降的绝对数值背后,今年上半年Keep会员渗透率提升至12.4%,每名月活跃用户的每月平均收入则同比增至6.1元。

更重要的是,AI能让Keep覆盖更广的人群。过去的应用主要面向年轻人和重度健身爱好者,核心覆盖的也是居家和健身房训练场景。而现在,中年群体、轻度运动人群,甚至老年用户也能通过AI获得更易接受的训练方案,同时,健身场景也从居家训练拓展到了户外——毕竟,此前在人工教练的内容生产模式下,很难覆盖的网球、高尔夫乃至登山、游泳等运动品类,如今随着AI教练的到来,均可得以覆盖。

场景的拓展,运动品类的延伸,以及随之而来的用户群体的泛化,这直接导向的结果是,Keep有机会从一个“垂直运动社区”,转型为一个全民属性更强的健康生活平台。

并且,根据最新的数据趋势,AI的应用已经开始显现出商业化的潜力。根据此次披露,当前AI教练卡卡带来的AI核心日活跃用户(DAU)已经超过15万。其中,AI教练核心功能中的AI饮食记录作为典型高频刚需场景,以低门槛的精准交互(用户仅需拍摄餐食照片,即可自动识别卡路里与营养素),展现出显著的留存优势:该功能覆盖了1/3的AI对话用户,并呈现出深度留存特性——次日留存率达50%,对App DAU的留存率攀升至79%。

全民应用的可能性

那为什么是Keep?不是某个互联网巨头,或者一个新兴的AI创业公司?

答案在于专业领域的积累。运动是一门长周期的生意,既需要大量真实的用户行为数据,又需要足够丰富的内容和场景。经过十年运营,Keep积累了超4亿用户的海量运动数据,这为AI模型的训练和应用提供了巨大优势。相比之下,AI创业公司可能有技术,但缺乏场景;互联网巨头可能有资源,但未必有足够深的垂直积累,而Keep既有场景又有用户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Keep的AI战略能迅速落地,并在财报上体现结果。盈利拐点的背后,不只是降本增效的数字游戏,而是它确实在用AI重构运动的供给方式和用户体验。

这份财报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关键在于,Keep能否持续把AI应用做深,真正把用户从“想健身”带到“能坚持”。如果这一步走通,它不仅能成为一家盈利稳定的公司,更有可能成为中国市场上一款真正意义的全民应用。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运动行业的季节性波动、用户留存挑战、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等都仍然存在,但至少从当下来看,Keep已经走在了前列。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来源:雪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