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赣州这片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赣州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正开启一段别样的探索。过去,这里主要聚焦于客家传统文化的单向传播,现在创新推出了寻找安详“重塑”小课堂,以《弟子规》为核心载体,融合家书叩心、改造笔记、客家精神传承等多元形式,借文化之力引领迷失的灵魂
赣州监狱
教育改造
寻找安详“重塑”小课堂
在赣州这片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赣州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正开启一段别样的探索。过去,这里主要聚焦于客家传统文化的单向传播,现在创新推出了寻找安详“重塑”小课堂,以《弟子规》为核心载体,融合家书叩心、改造笔记、客家精神传承等多元形式,借文化之力引领迷失的灵魂回归正途,开启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新实践。
01
从单一到多元,文化浸润更深入
过去,赣州监狱教育改造的课堂多聚焦于客家传统文化的单向传播,通过讲解客家习俗、讲述先辈故事等方式,让地域文化向好向善的精神植根于心。如今,寻找安详“重塑”小课堂,则打破了单一模式,构建起“文化内核+情感联结+实践转化”的立体体系。
作为小课堂的核心学习内容,《弟子规》的引入并非偶然。赣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客家精神中“重孝悌、讲诚信、尚团结”的内核,与《弟子规》“孝亲尊师、泛爱众、亲仁”的理念高度契合。小课堂巧妙将二者融合:每日晨读《弟子规》的清朗书声里,既有“父母呼,应勿缓”的孝亲教诲,也融入客家“百善孝为先”的祖训解读;讲解“凡出言,信为先”时,总会搭配客家先辈“一诺千金”的民间故事,让服刑人员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将文字教条转化为情感认同。
02
从入耳到入心,教育改造见实效
“以前学文化,像听别人的故事;现在写家书、记笔记,才知道文化里藏着自己的责任。”这是许多服刑人员对小课堂的直观感受。
与单一文化学习不同,小课堂特别设置“家书叩心”环节。“妈妈,十八年养育恩,我却在这儿给您写信……”“老婆,上次见大儿子蹲在地上,我心都碎了……”一封封用颤抖之手写下的家书,撞开了服刑人员封闭已久的心门。小课堂通过家书分享、组织感恩回信,让服刑人员在倾诉愧疚、认罪悔过中重新认清家庭责任——这正是《弟子规》“出则悌”“入则孝”在现实中的生动落地。
而十五日的“改造笔记”,更成为文化内化的成长档案。从初始“我是谁?为何在此?”的直面错误,到中期结合《弟子规》感悟“孝、悌、信”的新认知,再到后期规划“如何补偿家人”“怎样融入社会”,每日的心灵复盘让服刑人员将文化所学转化为具体行动。曾经混沌的心,在一笔一划间逐渐透亮,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重塑的转变,悄然发生。
03
客家精神为引 新生之路接地气
“客家先辈能在乱世中团结互助、重建家园,我们为啥不能改过自新?”在小课堂的故事分享会上,客家先辈“艰苦奋斗、互帮互助”的往事,总能引发服刑人员共鸣。
地域文化是最易触动心灵的钥匙。小课堂深挖客家文化与《弟子规》的共通点:用客家“重团结”的传统诠释“泛爱众”,鼓励服刑人员在改造中互帮互助;以客家“尚实干”的精神解读“事非宜,勿轻诺”,引导他们踏实规划改造之路。这种本土文化与传统教义的融合,让服刑人员不仅理解了文化的内涵,更看到了回归社会后融入客乡、重拾生活的可能。
如今,在赣州监狱,寻找安详“重塑”小课堂已经举办了七期,服刑人员参与其中,接受了文化浸润与精神洗礼。有人主动用改造笔记记录对父母的愧疚与补偿计划;有人在会见时,第一次向父母痛哭认错;在劳动改造中,出现了帮慢者补工序、教新手学技能的互助场景。
那些曾经迷失的人,正带着对家庭的责任、对文化的认同、对新生的向往,在《弟子规》的教诲与客家精神的滋养中,一步步走出阴霾。这场从文化浸润到心灵重塑的蜕变之路,印证着一个道理:唯有让文化真正走进心灵,才能照亮每一条奔向新生的路。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