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只要血压没超过这个值,不要频繁吃药,别自己吓自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3 17:30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资料: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联盟
《高血压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年第27卷第2期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第40卷第5期
《高血压诊疗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第48卷第7期

每天清晨,数以万计的人为了那个忽高忽低的数字而惴惴不安。他们望着家用血压计上的数字,手忙脚乱地吞下各种降压药物。

可是,您知道吗?过度用药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健康隐患。

王阿姨今天一早测出血压135/85mmHg,看到这个数字后立刻吃了两种降压药。半小时后,她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几乎摔倒。

这就是典型的盲目服药导致的低血压事件。作为一名从事心血管疾病三十余年的医生,笔者深感有必要为大家正本清源,到底什么样的血压值才需要立即服药?

许多人一看到血压略高于120/80mmHg就慌了神,其实这完全是在自己吓自己。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血压值维持在140/90mmHg以下的成年人通常被视为血压正常范围。

而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中国高血压联盟甚至建议放宽至150/90mmHg以下。

血压值本身就存在波动,一天之中会有高有低,这是完全正常的生理现象。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约有3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过度用药现象。

过度用药不仅没有额外的保护作用,反而增加了低血压、晕厥、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我有一位患者刘先生,55岁,每天按时服用三种降压药,甚至血压降至110/70mmHg时也不敢停药,结果导致多次晕厥。

经过合理调整用药后,维持血压在135/85mmHg左右,他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

过度降压的危害包括:

· 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乏力

· 冠状动脉灌注减少,诱发心绞痛

· 肾灌注降低,损害肾功能

· 直立性低血压,增加跌倒风险

正如老话说的"是药三分毒",降压药也不例外。

适度用药才是王道。

根据《高血压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以下情况需要考虑及时服药:

1. 单次血压测量超过180/110mmHg,或持续血压超过160/100mmHg

2. 伴有明显症状(如头痛、头晕、胸闷等)的血压升高

3. 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

4. 糖尿病、冠心病等高危人群血压持续超过140/90mmHg

对于血压值在140-160/90-100mmHg之间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尤其是首次发现血压升高的人,不建议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而是应该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减轻体重、限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来调控血压,同时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有句歇后语说得好:"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过度紧张反而会导致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心态放平,合理监测才是管理血压的正确方式。

"三分治疗,七分监测"这句医学界的俗语用在高血压管理上非常贴切。

科学监测血压比盲目服药重要得多。

家庭血压监测的黄金法则

· 选择同一时间段测量(晨起和睡前是最佳时间)

· 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保证测量姿势一致

· 测量前静坐休息5分钟,避免测量前1小时剧烈运动

· 连续测量2-3次取平均值

· 建立血压日记,记录测量值和服药情况

常见的测量误区有:左右手血压不一样就慌张(其实左右手血压差异在10mmHg内属正常);饭后立即测量(会导致读数偏高);寒冷环境下测量(血管收缩导致读数升高)。

中华高血压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约25%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使血压恢复正常。

最有效的非药物降压措施包括

· 减重:每减轻5公斤体重,收缩压平均下降5.5mmHg

· 限盐:从12克/天降至6克/天,可降低收缩压3-5mmHg

·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收缩压4-9mmHg

· 戒烟限酒:戒酒后血压可降低5-10mmHg

· 膳食调整:增加钾的摄入(如香蕉、土豆、绿叶蔬菜)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担心血压高低,不如积极采取健康生活方式。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而不是急于一时的"数字达标"。

只要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放宽至150/90mmHg),没有靶器官损害和明显症状,就无需过度紧张和频繁服药。

血压管理的核心不是追求最低值,而是寻找个体化的"最适宜值"。

对大多数人而言,稳定在130-139/80-89mmHg区间内是理想状态,既避免了高血压危害,又不会因过度降压带来不良反应。

不要被血压计上的数字所左右,保持平和心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随访医生指导,才是高血压管理的智慧之道。

让我们记住:血压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稳定、持续的管理远比短期的数字达标重要得多。

别再自己吓自己了,和您的血压做个朋友,而不是敌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健康科普李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