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晚的村庄并不安静。星光下,麦田边,狗在远处叫一叫,多数人刚刚结束一天的劳作,腰酸腿麻。反倒是晚饭之后,大家才有精力,琐碎的聊天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农村夜色降临,农人们踩着黄土地回家,这时一切才拉开帷幕。夜路上经常能听见老牛咀嚼的声音,孩子们躲在柴垛后偷悄悄话。
文|暮城观史录
编辑|暮城观史录
夜晚的村庄并不安静。星光下,麦田边,狗在远处叫一叫,多数人刚刚结束一天的劳作,腰酸腿麻。反倒是晚饭之后,大家才有精力,琐碎的聊天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农村夜色降临,农人们踩着黄土地回家,这时一切才拉开帷幕。夜路上经常能听见老牛咀嚼的声音,孩子们躲在柴垛后偷悄悄话。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场景并不因时代而变淡。很多人问,吃完饭农村人晚上到底干什么?其实事儿挺多!
七十年代农村的夜晚,没有“现代”的光,也没什么网络,当然不会有那种灯红酒绿的氛围。天一黑,村里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世界。没有手机,娱乐多靠嘴。可以说,村晚是最原始的社交现场;每一户人家门口,凳子摆开,烟在屋檐下飘着。邻里间三五成群,聊家长里短,还有工作队谁被罚了款,偶尔也会瞎编一点八卦,没人太当真,但都乐在其中。
放映员的出现绝对是头等大事。从县城赶到村里,全靠自行车。老李头常骑着一辆旧二八,一路嘎达嘎达地跑到村口。村里人见了放映员像见了明星似的。窗口的女人探头打量,小孩子在地上画圈数着放映机什么时候架好。等幕布晃起来才发现,电影不是随便放的,大多是那几部耗子都能背下来台词的老片。《白毛女》《闪闪的红星》经常循环。有时候会来一部国外片,比如罗马尼亚的《橡树》或者苏联的《伊万的童年》,不少老人根本看不懂剧情,可他们还是会坐到最后再走。一到春秋两季,全村人出动,比逢年过节还热闹!
电影散场之后,谁愿意回屋睡觉?不多。院子里、街口、或者晒场,大家散开聊着今天谁种地受伤了,牛咋又丢了,各家孰优孰劣没人避讳。孩子们玩纸片、跳皮筋,男孩子扎堆踢毽子,有时候没毽子就踢破袜子,手脚都快冻僵了还不回家。有小孩偷看邻居家的姑娘,回去还要编好几段故事,村里的社交场景比城里还要精彩许多。
夏天月亮总是特别圆。月光下,大家窝在院子里说话,蚊子多时孩子跑得快,老人拄着棍子慢慢挪过去,守着火堆讲故事。有时候讲得离奇无比,什么狐仙过河、白狼吃人,有人信,有人笑。冬天一来,火塘边围坐成圈,棉袄拉得高高的。谁家有好吃的点心,分几块还嫌少。有些小孩想着下一场雪什么时候下,盼着能滑冰,可大人却说今年冬天粮食不够了,没人理会。
文艺队兴起是在七十年代,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让农村夜晚有了新的节目。刚进村的青年嘴上说自己不会弹琴,其实到了晚上就能唱两句《红色娘子军》。大家排队上台,一块简易台子,芦苇席做幕布,底下坐着的观众没几个是真正懂艺术的,可喝彩声不比县城差。节目演完,有时候能换来一点点粮票,多数时候表扬几句就行。其实会唱会跳不是谁都愿意上台。有些人躲着不出头,怕被嘲笑,原因谁问也不会说。
农村广播的作用一开始没人在意。后来只要广播响,全村都得听。晚上七点一过,大喇叭嗡嗡响起,通知哪一家牛丢了,哪家小孩发烧生病要去卫生所。等到新闻联播开始,大家安静下来听国家大事。对了,偶尔听见英语广播就有人开玩笑说是日本鬼子又来了。其实广播员也有烦恼呢,嗓门不大时有人扯着嗓子骂,说广播听不清。可广播不好修理,有时候线路搭错,整村都等着消息,最后只好传口信。现在微信群几秒通知全村,那时可不敢想象。
村里最热闹的还是红白喜事。只要哪家娶媳妇,全村大小都出动帮忙,桌子板凳能搭到田头。晚上摆宴吃饭,唱歌喝酒,看来谁和新郎最亲,要说吃了一晚上还不尽兴也有点讽刺。不过白事更复杂一些,办丧事时屋里屋外哭声一片,可也有小孩偷偷笑,谁家老人讲鬼故事吓唬人,结果半夜真有人说见了鬼。有时候饭菜摆到通宵,第二天一地狼藉,没有手机拍照,也没人洗照片留下纪念。
很多农村老人晚上没啥别的事,他们喜欢溜达,坐院子里看天,偶尔和年轻人聊上历史,说谁家祖上是地主,谁家在解放前日子难过。其实也有些人不信这些故事,说来就怪。那么年轻人呢?有人偷懒不想读书,有人晚上干农活,偏偏又有一批爱学习的,参加扫盲班学拼音识字,背诵《毛选》,夜里苦读到煤油灯熄灭。长远来看,确实是这些人改变了村庄的未来,可有时候想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学呢?也有人说自己家缺钱不读书,矛盾多了,谁对谁错也没人管。
说到底,农村夜晚总是热闹的。家里添了新成员,晚上全村聚。这边有人打牌猜拳,那边老人念经祈福。一旦下雨,大家都缩在屋里,雨水敲打墙角,有人抱怨天气,有人说庄稼能灌溉,有时还因为种地争吵,不是说没有矛盾,而是没人记仇。
有意思的是,过去的人讲究邻里互助,晚上需要干大事小事都能喊来队友。哪家柴火少,大家帮忙采集。农忙时,更是全村协作,夜里灌溉田地、照看牲畜。孩子们围在一起打闹,谁摔伤了都能被照顾。对了,有些人并不喜欢热闹,晚上独自跑到山坡上望星星,说不愿意被打扰,也没人觉得奇怪。其实,农村人夜晚更多是自我安放的时刻,能静下来,更能活得踏实。
当然,生活未必总是那么完善。偶尔发生小偷夜里进村,村民自发巡逻,戴草帽,打着竹竿,嘴里喊着口令,笑归笑,还真能吓走窃贼。有时候抓不到人,倒是村里老太太念经保平安。曾经有调查数据,1978年中国农村夜晚巡逻事件每年发生率在全国平均20%左右,这种社会互动其实能提升邻里安全感。
说到现在农村,其实不少地方夜晚变得很安静了。外出打工,年轻人在外,老人在家。大队广播变成了微信群。“夜生活”依旧存在,不过饭桌上的话题从庄稼变成了手机游戏和网络新闻。这样看,旧时农村夜晚多么热闹,现代却也多了一份清冷,哪种更好不好讲。可是,总有人怀念过去的杂乱和温暖,对吧?
当然也有点反常。有人说乡村夜晚娱乐单调,什么都没有。可实际上,村民的夜晚远比城市丰富,他们创造,交流,值夜班,比赛,庆祝,自成一套生存逻辑。缺乏外部刺激却更有内在自娱自乐。哪一个农村人不是这么过来的呢?也许除了那些总想搬出去住的年轻人。
这段历史,总是有人讲,有人忘。农村夜晚,没有手机电脑,却有彼此,有互动,有纷争,也有温情。几十年过去,变化了什么呢?好像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要说农村人的夜晚干啥,无非是生活、生气、和亲近的人的沉默,连吵架也很自然。
农村夜晚的多彩,和白天的辛劳一样都是日子本来的样子。过去、现在,各有趣味,都不缺情感。
来源:小正历史风韵